在莊子中,有一個著名的寓言故事——"魯王養鳥",魯王看到一隻從未見過的海鳥飛來,以為它是神鳥,就把海鳥帶入宮中,用自己最喜歡的音樂和美食款待它。但是,這些恩寵對海鳥來說反而是一種折磨,最終海鳥在奢華的宮廷生活中死去。
魯王想當然地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認為自己喜歡什麼,海鳥也會喜歡什麼,把自己最喜歡的東西都給了海鳥,認為海鳥将會在宮中快樂生活,結果事與願違。
這個寓言深刻地揭示了,如果想當然地用自己的眼光來看待别人、想當然地用自己的眼光來看待世界。不但将會導緻人際關系的破裂,而且也将會導緻事業和人生的慘敗。
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即使自己的主觀行為是善意的,但如果不符合對方的實際需要,即使這些行為再如何好,也不僅毫無益處,反而可能會帶來傷害。
在不少的時候,“己所欲,施于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不通的根本原因在于每個人的需求和喜好不同。
人,往往習慣于以己度人,以為自己的喜好和标準便是普世的真理,卻往往忽略了人性的多樣與複雜。人與人之間存在巨大的差異。不同的人,在諸多方面都有各自的标準和衡量的尺度。
是以,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基礎就是不要用自己的尺度去看待他人,不要以己度人:不要輕易給他人建議、幹涉他人、揣度他人、評價他人、與他人比較和與他人争辯。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觀,各自所适合的道路各也不相同。我們不要輕易給人建議,以免誤導他人。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觀、喜好和追求,我們不要随意幹涉他人。
不同的人,處事的方式也不同,不要動辄用自己的角度來揣度他人,以免誤會别人。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評判标準,不要以自己的标準去評價他人。
不同的人,各自的情況不同,活法也不同,不要與他人比較,盲目跟風。
不同的人,認知和立場不同,不要與人争辯,這樣隻會導緻驢唇不對馬嘴。
在事業方面,不少人把自己的想法太當一回事,經常僅憑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來行事,認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就是對的,導緻不斷受挫。
在商業中,有一句經典的名言,如果你的觀點得不到驗證,将一文不值。在市場中,最不缺的就是各種觀點,包括各種知名機構和名人的觀點。
但在所有這些觀點當中,真正正确的其實不高,在網絡上,也随處可見各種知名機構和專家錯誤的、甚至荒謬的觀點。
即使最成功的人,也會有時常看錯的時候。但成功人士與普通人最大的差別在于,成功人士往往能夠在看錯的時候及時止損、糾偏,将損失降到最低。在看對和做對的時候,做到極緻,從中擷取巨大的回報。
而失敗的人卻往往陷入低水準的重複,始終走在錯誤的道路上,不停地做錯誤和無效的事情,而很少對自己的失敗進行複盤。這也是不少人勞累一生,卻始終收獲有限的根因。
當你已經足夠勤奮了,但卻始終寸步難行時。你一定要意識到,這很可能是你的想法和做法有問題,而不是你不夠努力、不夠堅持。
俗語說,心病還需心藥治,想法和做法也同樣。這時,你更需要的是及時改變思維。隻有在做正确的事情、用正确的方式做事的時候,你的努力和堅持才有意義和價值。
戰術上的勤奮,不但永遠無法彌補戰略上的錯誤,反而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每個人,都有看錯和做錯的時候,看錯和做錯并不可恥,也并不可笑。關鍵是要在于能夠及時發現和修正。
是以,永遠不要把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太當一回事,要多從他人的角度、多方面地看問題。
例如,企業在做經營決策時,要多從行業趨勢、客戶、供應商和競争對手的角度看問題,而不是自己想當然。
中國不少行業為什麼這麼卷、産能為什麼如此嚴重過剩?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每個企業都相信自己能夠打敗對方,成為行業洗牌的最後赢家,是以大力擴産。
但有沒有想過?其他企業在擴産時也是這麼想的,說明你自己根本沒有自己所想象得那麼強,起碼在别的企業眼中是這樣。
在處理人際關系時,要多從對方的角度看問題,而不是以己度人。每個人,包括聖人和名人在内,都不能保證自己從不會有看錯和做錯的時候。
你自己都不能保證你的觀點一定是對的,何況他人的認知、處事方式和三觀等情況與你不同。那你又為何熱衷于随意将自己的觀點加在他人身上,随意給他人建議、幹涉他人、揣度他人、評價他人、與他人争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