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主幹道的小街巷,被稱為城市的“毛細血管”,卻關系着千家萬戶的日常生活。近年來,張家口橋西區将城市精細化管理向下延伸,持續推進小街巷整治提升。嶄新的瀝青路面、明亮的路燈、小而美的綠化設施……随着一條條小街巷舊貌換新顔,居民們的心更敞亮了,幸福指數也更高了。
李文爍攝
走進橋西區花巷大街,高大的仿古牌坊映入眼簾。吊角飛檐被鬥拱托起,畫屏上各式飛龍活靈活現。牌坊正中,醒目的金色大字“境門風華”熠熠生輝,似告訴人們它與張家口地标建築“大境門”就近在咫尺。
家住東花園小區的退休老人王芳見證了花巷的變遷,對于此前的不便仍記憶猶新。“我住這裡20多年了,之前的道路不僅坑窪,而且也窄,僅能容一輛車通過,擁堵是常有的事,很鬧心,現在變化太大了!”
走出花巷大街來到張家口堡,行走在銘刻着滄桑印記的小街巷,有細心的遊客會發現,與别處不起眼的鑄鐵井蓋不同,這裡的玻璃鋼井蓋不僅與古巷融為一體,而且頗具文化味。不久前,為進一步提升張家口堡的出行舒适度,橋西區對棋盤街等破損較為嚴重的路段進行了更新改造,重新鋪設了青石條,為與古堡文化風貌相比對,還更換了文化井蓋。
去年以來,橋西區持續對堡内45條小街巷進行“精雕細琢”。除棋盤街外,西關街、西城牆底街兩條300多米長、卻隻有3米寬的窄巷也成為整治發力點。在大型機械裝置無法入場施工的情況下,該區多次調整方案,在盡量減少對居民出行影響的前提下,采取錯峰運輸施工材料,路面挖掘、路基維修、瀝青攤鋪均為人工作業的方式,讓它們既有内涵,也有了“顔值”。
“這裡的變化真是看得見、摸得着!”老住戶王女士說,如今每逢節假日,古堡裡總是人流如織,她還經常很自信地與南來北往的遊人交流,講述這青磚灰瓦間的老巷故事。
“通順街不通順”,是過去這裡的老住戶時常挂在嘴邊的順口溜。在大夥兒的反映下,去年,這條小街巷迎來了新氣象。維修道路罩面、硬化便道、建立雨水收集井、鋪設雨水管線……每一處改造都改到了群衆的心坎上。
李文爍攝
小街巷治理不止于修繕道路設施。為營造“環境優美、交通順暢、管理有序、安全文明”的街巷環境,這裡盤踞多年的“馬路市場”被“請”進了新農貿市場,讓附近居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出行之便。西豁子街告别“髒亂差”;光中路以“綠”為底;新華後街路燈矗立……小街巷連着大民生。近年來,為讓小街巷活力再現,橋西區堅持問需于民,積極回應民生期盼,大力推進小街巷路網更新改造,從細微處入手,在精緻上下功夫,確定整治一片、美化一片、提檔一片,讓城市“血脈”更暢通,也讓居民出行更便利。
來源:冀時用戶端、張家口日報社
記者:趙曉剛
編輯:張洋
編審:陳偉 高陽
投稿郵箱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