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聽,來自長三角農業矽谷的脈動“新”聲

聽,來自長三角農業矽谷的脈動“新”聲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把握好堅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三個着力點,紮實穩妥推進農業農村改革。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點題“新質生産力”,新質生産力的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産力,這是上海實作農業高品質發展的立身之本、核心主業。

聚焦科技賦能,上海正瞄準特色種源、智能制造、綠色生态三個“新賽道”,以科技創新驅動,加快智慧農業技術攻關,培育農業新質生産力,着力發展高端農業、精品農業、品牌農業,助力實作高水準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面向未來發展,上海将堅持國家戰略牽引、産業需求導向,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提升農業創新主體能級,優化農業創新創業生态,加快推動創新鍊、産業鍊、資金鍊深度融合,持續推動都市現代農業提質增效、轉型更新,持續走好高科技、高品質、高附加值的現代農業發展之路,為上海強化“四大功能”加快建成“五個中心”增添新的綠色動力。

這個夏天,以農業為核心基礎産業的崇明熱火朝天地辦了一場盛會,企業、政府、高校、科研院所濟濟一堂,共商科技賦能農業新質生産力。

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釋放“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強烈信号時,洞察時代發展趨勢的崇明深谙“因地制宜”要義,向“新”出發、以“質”圖強、以“心”換“芯”,蓬勃的新質生産力就這樣在傳統農業大區生根發芽。

聽,來自長三角農業矽谷的脈動“新”聲

向“新”出發

傳統農業的“破維之路”

矽谷,代表的是高精尖的技術力量,而疊加“矽谷”後的農業,則将目标直指科技創新策源地。突破傳統農業的發展瓶頸,解決好現代農業“晶片”等一系列“卡脖子”難題,于崇明而言是一個現實命題。

一直以來,崇明緻力于開展中華絨螯蟹、沙烏頭豬、香酥芋、白山羊等本土特色品種種源研究和創新應用。而崇明白山羊作為特定水土和生态環境中形成的地方優良品種,以肉質細膩、味美不膻而聞名,是上海市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品種。由于受制于種母羊孕産周期,崇明白山羊的擴繁速度一直十分緩慢,至今純種數量仍隻有1000隻左右。

聽,來自長三角農業矽谷的脈動“新”聲

在崇明白山羊種羊研究中心,借“矽谷春風”引進的上海六骥元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與崇明白山羊集團萬禾智慧羊場深度合作,六骥元支公司提供的基因組檢測、活體采卵、體外受精、胚胎移植等現代繁育生物技術,有望加速推進白山羊的擴繁。如今,白山羊活體采卵手術室、卵母細胞體外受精實驗室、具備年産萬枚胚胎生産能力的白山羊LOPU-IVEP技術平台正拔地而起,3年内預計擴繁優質純種崇明白山羊1萬隻左右。“前不久我們剛給第一批胚胎移植的受孕母羊做了B超,今年9月,首批小羊将降生。”六骥元支公司技術人員介紹說。

聽,來自長三角農業矽谷的脈動“新”聲

除了頭部企業的加盟,矽谷的吸引力也吹向了科研院所。今年7月,南京農業大學國家肉羊産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張豔麗帶着她的團隊來到崇明。張豔麗坦言,崇明白山羊産業發展呈良好态勢,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為進一步促進産業的發展,亟須在資源保護的同時,大力發展種羊、商品肉羊。為此,張豔麗團隊決定在崇明設立專家工作站,為這一本土種源提供技術支援,加大白山羊的創新利用,希望通過培優品種達到提升品質、打造品牌的目的。

近年來,崇明白山羊産業通過集團化的運作,各成員企業擰成一股繩,抱團發力,産業規模不斷壯大。如今,以白山羊産業為代表的傳統農業選擇向“新”而行,在行業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巧借高新技術與科研力量的“東風”,相信不久的将來,優秀種質資源遺傳水準和群體數量“雙提升”,味美質優的白山羊肉走上千家萬戶的餐桌将指日可待。

以“質”圖強

未來技術開辟農業“新賽道”

2023年,集聚政策、土地、資金、人才、項目等要素,崇明積極引入頂尖科研隊伍,打造農業科技創新孵化園,組建農業科創聯盟,大力推進長三角農業矽谷建設。可以說,長三角農業矽谷“一核一帶兩區”的發展思路既突出重點,也兼顧全域。

聽,來自長三角農業矽谷的脈動“新”聲

“一個核心區”是矽谷的“大腦”,它承接了頭部企業落地、科技企業孵化、科技成果展示等關鍵功能;沿陳海公路、生态大道縱向打造的高科技農業發展帶“一帶”,創新要素集聚、新興産業密集,為産業落地和農民增收提供空間;而高端設施農業産業片區和現代畜禽養殖産業片區“兩區”則是矽谷的“四梁八柱”,将打造集生産、加工、銷售和生物循環利用于一體的全産業鍊高端設施農業産業叢集。

那麼,矽谷的核心競争力到底在哪裡?對此,崇明目标清晰、定位準确:引進培育一批産業鍊條長、産品顯示度高、品牌影響力廣、帶動效益強的農業産業化龍頭。康碼高産(上海)生物有限公司的入駐,正是将合成生物學這一未來産業帶入農業領域。

聽,來自長三角農業矽谷的脈動“新”聲

根據崇明弱堿性沙質的土壤特征,康碼高産公司探索研發出一種高效、環保、成本低廉的生物肥料——蛋白質濃縮營養液。“牛奶、雞蛋富含蛋白質,對人類而言就是有營養的好食材。我們現在擁有生物先進制造能力,人工也可以合成蛋白質,同樣能讓植物‘享用’優質蛋白。”在康碼蛋白科技農業示範基地,康碼高産市場部總監戰榮榮将蛋白質濃縮營養液用于辣椒、茄子等農作物。據悉,這款生物肥料隻需傳統化肥用料的一半,且緩釋周期長。經過前期試驗及綜合測算,戰榮榮發現,使用生物肥料比傳統化肥約節約30%的成本,且作物能實作15%到40%的增産。“這種新型營養液不僅能夠為作物提供均衡而持久的營養支援,增強其抗病蟲害免疫能力,還能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因設施栽培而造成的土壤闆結、鹽漬化等問題。”目前,康碼高産公司陸續與崇明40多家農業龍頭企業和合作社洽談,希望未來生物肥料能逐漸取代化肥。

聽,來自長三角農業矽谷的脈動“新”聲

在生物農藥替代化學農藥方面,落地矽谷的上海植科優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帶來了令人驚喜的新技術。基于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前沿科技成果轉化而成立的植科優谷,正是RNA生物農藥的先行者。植科優谷創新性地将化學農藥的噴灑方式與基因沉默技術原理相結合,通過RNAi(簡稱“RNA幹擾”)幹擾害蟲關鍵基因的轉錄過程,影響蛋白質的正常翻譯,進而使害蟲的環境适應能力降低或死亡。“這項技術僅針對害蟲而不影響農作物的遺傳性狀,為農業生産的可持續發展開辟了一條新賽道。”植科優谷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

氫能源經常被應用于醫療領域,而上海同初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則将其引入農業界,打造了“氫種植”新思路。“氫氣加水就變成了電解質水,當水的性質發生變化,氫分子就更容易被作物吸收。”7月18日剛剛簽下戰略合作協定的董事長項曉亮對此信心滿滿,“當離子狀态被激發,具有抗發炎、強抗氧化、延緩作物衰老等功效,對水産、育種、育苗都有效。”前期,同初公司已在鮮切花、番茄等果蔬做了試驗,取得了延長保鮮等功效。

“崇明是上海的農業大基地,水産、養殖、農作物等業态豐富,具有生物形态多樣性特點。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為綠色農業貢獻一份力量。”項曉亮和許多選擇入駐矽谷的企業有一個共識:生态是崇明最顯著的标志,也是其立島之本。用發展的眼光來看,與世界級生态島相契合的長三角農業矽谷在以“質”圖強的過程中,堅持踐行“大生态觀”理念,在吸收應用前沿技術成果的過程中,始終繃緊“環境友好”這根弦,力求将生态優勢轉化成為經濟優勢,将生态資源變成富民産業。

以“心”換“芯”

營商環境的磁吸引力

産業的核心要素是項目、是企業、是人才。長三角農業矽谷建設以來,崇明已精準對接多家科創機構,洽談幾十個現代農業項目,國内領先的RNA生物農藥、體外合成生物肥料、優勢發酵菌群種質資源等新成果、新産業陸續落戶崇明。一個個“香饽饽”企業為什麼選擇生态島?采訪中,記者聽到最多的答案是以“心”換“芯”。

聽,來自長三角農業矽谷的脈動“新”聲

招商時不惜“三顧茅廬”,建設中提供“保姆服務”,崇明以推動企業發展為導向,認真梳理了在産業扶持、用地保障、人才引進、成果轉化、金融支援等方面的政策資源。7月18日,長三角農業矽谷的支援政策在大會上重磅釋出,兼顧了普惠性與競争性,實作內建性與創新性并存,希望依托制度來解難題、管根本、謀長遠。細數19條專項政策,其中有15條政策是新設立的,另有4條政策則是原有政策的進一步內建,全周期覆寫了企業的成長軌迹、全鍊條實施精準服務的對接。

政府有求必應,但也無事不擾。

崇明為入駐企業設立“一對一”服務專員,當遇到企業辦公、試驗示範、員工生活等各類實際需求時,服務專員會及時響應,做好協調保障。為了讓企業安心運作,矽谷除了提供孵化園和總部園内的常态化辦公場地,自入駐辦公協定簽訂之日起,承諾免除企業前三年的辦公租金。在矽谷,學術會議、教育訓練活動有助于企業加快孵化、成長速度,為此,崇明以每年不少于1000萬元的資金用于扶持企業研發的需求,鼓勵有能力的企業在崇自建研發中心,補貼最高200萬元。金融賦能方面,崇明聯合有關的金融機構,搭建農業科創基金平台,制定綜合化的綠色金融政策服務方案,為企業解決資金需求,開辟快速的審批通道。值得一提的是,專門設立的農業企業上市挂牌支援政策,針對入駐企業在境内公開市場IPO上市最高獎勵可以達到600萬元。

這份“百分百”的誠意和“真金白銀”的投入,既量力而行,又盡力而為。

人才保障方面,崇明每年補貼矽谷智庫專家3萬元,對評為院士專家站的實體企業給予最高30萬元的項目補貼,對符合條件的農業産業人才,最高可給予400萬元的購房補貼、100萬元的創業補貼,并為其辦理本市戶籍、子女入學等相關事項。大力支援人才參加各類創新創業活動,對國家級、市級前三名獲獎落地項目最高給予8萬元的補貼。

崇明深知,激發人才桑梓情懷,才是最大的底氣。

聽,來自長三角農業矽谷的脈動“新”聲

以高品質為目标、以創新引領為導向、以科技賦能為核心的農業新質生産力,讓農業從躬身勞作向智慧生産轉變。

2024年6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本市農業科技創新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面向未來,上海将立足超大城市和都市現代農業特點,以發展農業新質生産力為主要抓手,着力推動農業生産力創新更新。《意見》的出台,再次強調了農業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和整體效能。

看,年輕的農業矽谷從地理空間“聚集”,到科研成果“協同”,再到産業發展“裂變”,正不斷擴大創新發展“朋友圈”。

中國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提出了零距離、全周期、一站式金融服務方案,切實推動科技與農業的深度融合;市農業農村委釋出支援長三角農業矽谷建設重點農業科創課題意向,将針對入駐企業的創造創新需求,給予資金支援;長三角農業矽谷黨建聯席會議機制,堅持“把黨組織建在産業叢集上”的工作理念,不斷促進組織、産業、人才優勢互補。

聽,來自長三角農業矽谷的脈動“新聲”,澎湃有力。

文:歐陽蕾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