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听,来自长三角农业硅谷的脉动“新”声

听,来自长三角农业硅谷的脉动“新”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握好坚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三个着力点,扎实稳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点题“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是上海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立身之本、核心主业。

聚焦科技赋能,上海正瞄准特色种源、智能制造、绿色生态三个“新赛道”,以科技创新驱动,加快智慧农业技术攻关,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着力发展高端农业、精品农业、品牌农业,助力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面向未来发展,上海将坚持国家战略牵引、产业需求导向,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农业创新主体能级,优化农业创新创业生态,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持续推动都市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持续走好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为上海强化“四大功能”加快建成“五个中心”增添新的绿色动力。

这个夏天,以农业为核心基础产业的崇明热火朝天地办了一场盛会,企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济济一堂,共商科技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

当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释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烈信号时,洞察时代发展趋势的崇明深谙“因地制宜”要义,向“新”出发、以“质”图强、以“心”换“芯”,蓬勃的新质生产力就这样在传统农业大区生根发芽。

听,来自长三角农业硅谷的脉动“新”声

向“新”出发

传统农业的“破维之路”

硅谷,代表的是高精尖的技术力量,而叠加“硅谷”后的农业,则将目标直指科技创新策源地。突破传统农业的发展瓶颈,解决好现代农业“芯片”等一系列“卡脖子”难题,于崇明而言是一个现实命题。

一直以来,崇明致力于开展中华绒螯蟹、沙乌头猪、香酥芋、白山羊等本土特色品种种源研究和创新应用。而崇明白山羊作为特定水土和生态环境中形成的地方优良品种,以肉质细腻、味美不膻而闻名,是上海市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由于受制于种母羊孕产周期,崇明白山羊的扩繁速度一直十分缓慢,至今纯种数量仍只有1000只左右。

听,来自长三角农业硅谷的脉动“新”声

在崇明白山羊种羊研究中心,借“硅谷春风”引进的上海六骥元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与崇明白山羊集团万禾智慧羊场深度合作,六骥元支公司提供的基因组检测、活体采卵、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等现代繁育生物技术,有望加速推进白山羊的扩繁。如今,白山羊活体采卵手术室、卵母细胞体外受精实验室、具备年产万枚胚胎生产能力的白山羊LOPU-IVEP技术平台正拔地而起,3年内预计扩繁优质纯种崇明白山羊1万只左右。“前不久我们刚给第一批胚胎移植的受孕母羊做了B超,今年9月,首批小羊将降生。”六骥元支公司技术人员介绍说。

听,来自长三角农业硅谷的脉动“新”声

除了头部企业的加盟,硅谷的吸引力也吹向了科研院所。今年7月,南京农业大学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张艳丽带着她的团队来到崇明。张艳丽坦言,崇明白山羊产业发展呈良好态势,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为进一步促进产业的发展,亟须在资源保护的同时,大力发展种羊、商品肉羊。为此,张艳丽团队决定在崇明设立专家工作站,为这一本土种源提供技术支持,加大白山羊的创新利用,希望通过培优品种达到提升品质、打造品牌的目的。

近年来,崇明白山羊产业通过集团化的运作,各成员企业拧成一股绳,抱团发力,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如今,以白山羊产业为代表的传统农业选择向“新”而行,在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巧借高新技术与科研力量的“东风”,相信不久的将来,优秀种质资源遗传水平和群体数量“双提升”,味美质优的白山羊肉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将指日可待。

以“质”图强

未来技术开辟农业“新赛道”

2023年,集聚政策、土地、资金、人才、项目等要素,崇明积极引入顶尖科研队伍,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孵化园,组建农业科创联盟,大力推进长三角农业硅谷建设。可以说,长三角农业硅谷“一核一带两区”的发展思路既突出重点,也兼顾全域。

听,来自长三角农业硅谷的脉动“新”声

“一个核心区”是硅谷的“大脑”,它承接了头部企业落地、科技企业孵化、科技成果展示等关键功能;沿陈海公路、生态大道纵向打造的高科技农业发展带“一带”,创新要素集聚、新兴产业密集,为产业落地和农民增收提供空间;而高端设施农业产业片区和现代畜禽养殖产业片区“两区”则是硅谷的“四梁八柱”,将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和生物循环利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高端设施农业产业集群。

那么,硅谷的核心竞争力到底在哪里?对此,崇明目标清晰、定位准确:引进培育一批产业链条长、产品显示度高、品牌影响力广、带动效益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康码高产(上海)生物有限公司的入驻,正是将合成生物学这一未来产业带入农业领域。

听,来自长三角农业硅谷的脉动“新”声

根据崇明弱碱性沙质的土壤特征,康码高产公司探索研发出一种高效、环保、成本低廉的生物肥料——蛋白质浓缩营养液。“牛奶、鸡蛋富含蛋白质,对人类而言就是有营养的好食材。我们现在拥有生物先进制造能力,人工也可以合成蛋白质,同样能让植物‘享用’优质蛋白。”在康码蛋白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康码高产市场部总监战荣荣将蛋白质浓缩营养液用于辣椒、茄子等农作物。据悉,这款生物肥料只需传统化肥用料的一半,且缓释周期长。经过前期试验及综合测算,战荣荣发现,使用生物肥料比传统化肥约节约30%的成本,且作物能实现15%到40%的增产。“这种新型营养液不仅能够为作物提供均衡而持久的营养支持,增强其抗病虫害免疫能力,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因设施栽培而造成的土壤板结、盐渍化等问题。”目前,康码高产公司陆续与崇明4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洽谈,希望未来生物肥料能逐步取代化肥。

听,来自长三角农业硅谷的脉动“新”声

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方面,落地硅谷的上海植科优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带来了令人惊喜的新技术。基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前沿科技成果转化而成立的植科优谷,正是RNA生物农药的先行者。植科优谷创新性地将化学农药的喷洒方式与基因沉默技术原理相结合,通过RNAi(简称“RNA干扰”)干扰害虫关键基因的转录过程,影响蛋白质的正常翻译,从而使害虫的环境适应能力降低或死亡。“这项技术仅针对害虫而不影响农作物的遗传性状,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赛道。”植科优谷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氢能源经常被应用于医疗领域,而上海同初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则将其引入农业界,打造了“氢种植”新思路。“氢气加水就变成了电解质水,当水的性质发生变化,氢分子就更容易被作物吸收。”7月18日刚刚签下战略合作协议的董事长项晓亮对此信心满满,“当离子状态被激发,具有抗炎症、强抗氧化、延缓作物衰老等功效,对水产、育种、育苗都有效。”前期,同初公司已在鲜切花、番茄等果蔬做了试验,取得了延长保鲜等功效。

“崇明是上海的农业大基地,水产、养殖、农作物等业态丰富,具有生物形态多样性特点。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为绿色农业贡献一份力量。”项晓亮和许多选择入驻硅谷的企业有一个共识:生态是崇明最显著的标志,也是其立岛之本。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与世界级生态岛相契合的长三角农业硅谷在以“质”图强的过程中,坚持践行“大生态观”理念,在吸收应用前沿技术成果的过程中,始终绷紧“环境友好”这根弦,力求将生态优势转化成为经济优势,将生态资源变成富民产业。

以“心”换“芯”

营商环境的磁吸引力

产业的核心要素是项目、是企业、是人才。长三角农业硅谷建设以来,崇明已精准对接多家科创机构,洽谈几十个现代农业项目,国内领先的RNA生物农药、体外合成生物肥料、优势发酵菌群种质资源等新成果、新产业陆续落户崇明。一个个“香饽饽”企业为什么选择生态岛?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答案是以“心”换“芯”。

听,来自长三角农业硅谷的脉动“新”声

招商时不惜“三顾茅庐”,建设中提供“保姆服务”,崇明以推动企业发展为导向,认真梳理了在产业扶持、用地保障、人才引进、成果转化、金融支持等方面的政策资源。7月18日,长三角农业硅谷的支持政策在大会上重磅发布,兼顾了普惠性与竞争性,实现集成性与创新性并存,希望依托制度来解难题、管根本、谋长远。细数19条专项政策,其中有15条政策是新设立的,另有4条政策则是原有政策的进一步集成,全周期覆盖了企业的成长轨迹、全链条实施精准服务的对接。

政府有求必应,但也无事不扰。

崇明为入驻企业设立“一对一”服务专员,当遇到企业办公、试验示范、员工生活等各类实际需求时,服务专员会及时响应,做好协调保障。为了让企业安心运作,硅谷除了提供孵化园和总部园内的常态化办公场地,自入驻办公协议签订之日起,承诺免除企业前三年的办公租金。在硅谷,学术会议、培训活动有助于企业加快孵化、成长速度,为此,崇明以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的资金用于扶持企业研发的需求,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在崇自建研发中心,补贴最高200万元。金融赋能方面,崇明联合有关的金融机构,搭建农业科创基金平台,制定综合化的绿色金融政策服务方案,为企业解决资金需求,开辟快速的审批通道。值得一提的是,专门设立的农业企业上市挂牌支持政策,针对入驻企业在境内公开市场IPO上市最高奖励可以达到600万元。

这份“百分百”的诚意和“真金白银”的投入,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

人才保障方面,崇明每年补贴硅谷智库专家3万元,对评为院士专家站的实体企业给予最高30万元的项目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人才,最高可给予400万元的购房补贴、100万元的创业补贴,并为其办理本市户籍、子女入学等相关事项。大力支持人才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对国家级、市级前三名获奖落地项目最高给予8万元的补贴。

崇明深知,激发人才桑梓情怀,才是最大的底气。

听,来自长三角农业硅谷的脉动“新”声

以高质量为目标、以创新引领为导向、以科技赋能为内核的农业新质生产力,让农业从躬身劳作向智慧生产转变。

2024年6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本市农业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面向未来,上海将立足超大城市和都市现代农业特点,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主要抓手,着力推动农业生产力创新升级。《意见》的出台,再次强调了农业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整体效能。

看,年轻的农业硅谷从地理空间“聚集”,到科研成果“协同”,再到产业发展“裂变”,正不断扩大创新发展“朋友圈”。

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提出了零距离、全周期、一站式金融服务方案,切实推动科技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市农业农村委发布支持长三角农业硅谷建设重点农业科创课题意向,将针对入驻企业的创造创新需求,给予资金支持;长三角农业硅谷党建联席会议机制,坚持“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集群上”的工作理念,不断促进组织、产业、人才优势互补。

听,来自长三角农业硅谷的脉动“新声”,澎湃有力。

文:欧阳蕾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