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論治
謝老師說:“你還需要在學習一下辨證論治。”
小王點點頭,更加認真做起筆記。謝老師說:“其實‘證’在中醫學中指的是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的某一階段所出現的各種症狀的綜合表現,也可以了解為征候。由于疾病發展的階段不同,反映這一階段的征候也會不同,是以證是具有可變性的。由于‘證’在是對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病理反映的概括,是以證比症狀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疾病的本質。‘辯證’在中醫學中是指認證、識别證的過程。辨證的過程是根據望、聞、問、切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質、部位,以及邪正之間的關系,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
小王又問:“論治呢?”
謝老師說:“論治又稱施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确定相應的治療方法。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互相聯系不可分離的兩部分。
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的手段和方法。通過論治的效果可以檢驗辨證的正确與否。”
辯證是為“論治”服務
如何來“辯”?
辨病因:
謝老師接過筆記本,微笑着點點頭,示意小王坐下。他深知小王的用心和努力,一直以來對這位年輕學生充滿了鼓勵和期待。
“病因辨證,是中醫診斷的重要環節,它幫助我們了解疾病的發病原因,進而指導我們的治療。”謝老師言簡意赅地解釋道。接着,他指着小王的筆記本上的内容繼續說道:“病因辨證有很多種,比如六淫侵襲、疠氣傳染、七情内傷、飲食失節、勞逸失度、金刃跌撲等,都可能導緻疾病的發生。同時,疾病的原因和結果通常是互相關聯的,一階段的病理産物可能成為下一階段的新病因,比如痰濁、瘀血、食積等。而醫藥不當也是一種潛在的病因。”
小王點點頭,繼續追問:“那麼,辨證的過程是怎樣的呢?”
謝老師思考了一下,然後回答:“辨病因主要是通過望、聞、問、切等四診手段,了解病人的生活習慣、飲食情況、工作環境、情志狀态等,分析病因的性質、部位、時序和關系。首先,要仔細分析患者的病史,包括疾病的起因、發展過程,以及患者的生活習慣和飲食情況。其次,觀察患者的症狀,比如脈象、舌苔等,這些都是反映病因的重要線索。接着,要将這些線索與不同的病因聯系起來,推斷出最可能的病因。最後,根據病因進行辨證,并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小王沉繼續問:“那麼,可以再舉例嗎?”
謝老師笑了笑說:“以感冒為例,其發生原因可能與受到寒邪、風邪、濕邪等外邪侵襲有關,也可能是因為身體虛弱、免疫力低下、生活不規律等内因所緻。通過辨證分析,可得出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濕邪感冒、氣虛感冒等不同類型的證候,為針對病因治療提供依據。”
辨病位:
謝老師又說:“小王,正确的辨識病位,可以更準确地确定病因和病性,進而指導治療方案的制定。要精通這一技巧,你需要對髒腑、經絡、六經、衛氣營血、三焦等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首先,你必須明白辨病證的部位對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至關重要。它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蔓延程度,幫助你确定遣方用藥。”
小王認真地記下了這些重要的資訊。“謝老師,我明白了,但我還是不太清楚應該如何準确地進行病位辨證。”
謝老師微笑着,取出一本古籍,翻開了一頁。“比如,感冒初起時表現為頭痛、鼻塞、咳嗽等症狀,這時證明病邪在表,治療應以辛溫解表為主;而若病情加重,出現發熱、咳黃痰、胸悶、氣促等症狀,就要考慮病邪已經入裡化熱,治療應以清熱化痰為主。是以,辨病位在中醫診斷中也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小王跟随謝老師的指導,接着,謝老師又說道:“常用的病位辨證方法有髒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經絡辨證。其中髒腑辨證主要用于内傷雜病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主要用于外感病辨證;經絡辨證是對髒腑辨證的補充和輔助,适用範圍較廣,而在針灸、推拿、骨傷等專科診治中尤為常用。”
辨病性:
謝老師開始解釋:“病性辨證是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對患者所表現的各種症狀、體征等,進行分析、歸納、判斷,進而确定疾病目前證候性質的辨證方法。”
小王點點頭,示意自己在認真聆聽。謝老師繼續道:“辨病性是指确定疾病的虛實和寒熱屬性。在中醫理論中,認為緻病的邪氣有陰陽之分,而人體的正氣也有陰陽之别。不同屬性的病邪入侵人體,會與人體正氣相争,導緻陰陽失調,出現不同類型的病證,其表現為寒熱不同。”
小王聽得津津有味,他用筆迅速記錄下這些關鍵概念。謝老師接着又說:“更具體來說,病性分為一般病性和具體病性。一般病性包括寒、熱、虛、實等,屬于抽象的病性概念。而具體病性則是以氣血津液、陰陽盛衰的變化為主,如氣虛、氣陷、氣滞、氣逆、血虛、血瘀、津虧、陰虛、陽虛、亡陰、亡陽等。”
然後,他問道:“謝老師,那麼在具體的臨床診斷中,如何辨病性呢?”
謝老師微笑着回答:“辨病性是臨床辨證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因為病性是疾病目前的病理本質,是對疾病一定階段整體反應狀态的概括,亦是對邪正互相關系的綜合認識,具有整體、動态的特點。是以,在進行病性辨證時,一般需要對全身症狀、體征以及體質、環境等進行綜合分析,方可準确辨證。”
小王沉思片刻後,繼續問:“那麼,可以再具體一點嗎?”
謝老師笑了笑,指着小王的筆記本說:“小王,記住,例如,陽勝則熱,即陽邪入侵人體,‘邪并于陽’使陽氣過盛,進而導緻機體出現熱症。因為陽氣的特性是熱,是以‘陽勝則熱’。而陰勝則寒,陽虛則寒,陰虛則熱也是同樣的道理。”
小王感到一陣振奮,他終于開始了解病性辨證的複雜性和重要性。
補充:辨病勢
謝老師又補充道:“小王,中醫是一門深奧的學問,需要時間和耐心。我再補充一個辨病勢。辨病勢是指診斷疾病的發展變化趨勢及轉歸,了解病勢對于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和預測疾病的預後具有重要意義。在中醫理論中,疾病有其一定的傳變規律,如外感病傳變的一班規律為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不同階段的病情表現及臨床表現不同。是以,醫生需要通過細緻的觀察和分析,掌握疾病發展變化趨勢,提前預測病情變化,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加速病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