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80味中藥,一張表就能記清楚了,記得下載下傳儲存呀!一、上中下三品分類法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是最早的中藥分類方法,見于《神農本

180味中藥,一張表就能記清楚了,記得下載下傳儲存呀!

一、上中下三品分類法

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是最早的中藥分類方法,見于《神農本草經》。《本經》共載藥365種,分為上、中、下三品:

上品(120種):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具有滋補強壯、延年益壽的作用。

中品(120種):有毒或無毒,需斟酌使用,具有治病補虛的作用。

下品(125種):多具毒性,不可久服,主要用于祛寒熱、破積聚、治病攻邪。

該分類法的依據是藥物的毒性和作用,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是古代哲學和醫學思想的共同展現,對後世本草著作的中藥分類産生了重要影響。

二、自然屬性分類法

中藥的自然屬性分類法是古代本草著作中常用的分類方法。最早的記載見于《本草經集注》,該書載藥730種,按藥物自然屬性分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類,每類又分為上中下三品。這種方法結合了自然屬性與三品分類,沿用了數百年。

三、功用分類法

《本草經集注》在采用自然屬性分類的同時,創設了“諸病通用藥”專項,開創了中藥功用分類法的先河。唐代藥學家陳藏器在《新修本草》的基礎上著成《本草拾遺》,首創“十劑”分類法,按藥物的功效和作用将中藥分為宣、通、補、洩、輕、重、澀、滑、燥、濕十類。這種按效用分類的方法使中藥分類更趨完善,為臨床中藥學提供了理論依據。

盡管功用分類法存在标準不統一、子項互相交雜等缺陷,但它标志着中藥分類已應用于臨床。

四、性味分類法

從《本經》開始,曆代本草文獻都非常重視中藥的性味,性味分類為綱目的本草文獻主要見于明清時期,如《珍珠囊指掌補遺藥性賦》《藥性主病便覽》《藥鏡》《思問集》《本草正義》《簡明藥性》等。分類方法多樣:

單純以藥性分類:如《珍珠囊指掌補遺藥性賦》《藥鏡》分為寒性、熱性、溫性、平性四種。

結合藥性和藥味分類:如《簡明藥性》分為甘溫、甘寒、甘平、苦溫、苦寒、苦平等十三類。

性味與功效結合分類:如《本草正義》分為甘溫、甘涼、發散、氣品、血品、苦涼、苦溫、苦寒、辛熱、毒攻等。

這些分類方法詳細闡述了藥物的性味,對後世中藥學的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

180味中藥,一張表就能記清楚了,記得下載下傳儲存呀!一、上中下三品分類法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是最早的中藥分類方法,見于《神農本
180味中藥,一張表就能記清楚了,記得下載下傳儲存呀!一、上中下三品分類法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是最早的中藥分類方法,見于《神農本
180味中藥,一張表就能記清楚了,記得下載下傳儲存呀!一、上中下三品分類法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是最早的中藥分類方法,見于《神農本
180味中藥,一張表就能記清楚了,記得下載下傳儲存呀!一、上中下三品分類法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是最早的中藥分類方法,見于《神農本
180味中藥,一張表就能記清楚了,記得下載下傳儲存呀!一、上中下三品分類法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是最早的中藥分類方法,見于《神農本
180味中藥,一張表就能記清楚了,記得下載下傳儲存呀!一、上中下三品分類法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是最早的中藥分類方法,見于《神農本
180味中藥,一張表就能記清楚了,記得下載下傳儲存呀!一、上中下三品分類法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是最早的中藥分類方法,見于《神農本
180味中藥,一張表就能記清楚了,記得下載下傳儲存呀!一、上中下三品分類法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是最早的中藥分類方法,見于《神農本
180味中藥,一張表就能記清楚了,記得下載下傳儲存呀!一、上中下三品分類法上中下三品分類法是最早的中藥分類方法,見于《神農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