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段雯 馬睿 ‖從百年黨史看四川黨組織 對“三農”工作的實踐與探索

作者:方志四川
段雯 馬睿 ‖從百年黨史看四川黨組織 對“三農”工作的實踐與探索

随筆:包括四川省地方事務廳在内的五個部門聯合推出了"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文視訊作品集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主辦方将組織省内相關領域專家,根據作品集進行集中評審,在書面作品和視訊故事兩大類中評選出一、二、三等獎和優秀獎,并向獲獎者頒發榮譽證書和獎品。創冠新聞将推廣這一作品集,設立線上主題展區,為全省數千萬使用者展示優秀作品。《巴爾十字》《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将入選出版作品集,所有獲獎作品将公開發表,四川關報、四川風琴黨建網、四川省愛心網、"四川方志"微信公衆号、"天府新青年"微信公衆号, "四川共青團"官方微網誌等平台将入選獲獎作品推廣。

特别提示:作文應為原創作品,不得侵犯他人版權,嚴禁抄襲,文章自責。同時,不要貢獻超過一篇或已在其他公共平台上釋出的文章。

從黨的百年曆史來看,四川黨組織

"三農"工作的實踐與探索

段馬瑞

一、新中國成立前,四川黨組織對"三農村"工作的認識與實踐

(1)土地革命期間,四川黨組織對"三個農村"工作的初步認識和實踐

1927年召開了"八七"會議,強調武裝鬥争和政權建設必須得到絕大多數農民的支援和參與,革命鬥争要有普遍的、穩定的群衆基礎。中國共産黨打通農村基地,進行土地革命,走上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此後,農民和農村問題逐漸成為四川黨組織的重中之重。

從1928年開始,四川各級黨組織以土地革命為主要管道,傳達和貫徹中央"87"會議精神,在廣大農村支援和上司農民群衆開展反對糧食捐贈的鬥争,收繳當地地主的武器、現金,打擊地主惡霸和反動民團的鬥争, 開展各種形式的"農暴",并試圖建立自己的農民武裝力量。從1928年3月到1930年底,四川黨組織上司的農民起義有20多次。這些武裝鬥争試圖建立基礎,是"工農武裝分裂"的四川實踐,是對四川國民黨軍閥和封建地主階級的沉重打擊,擴大了土地革命的政治影響力。

從1931年到1935年,四川黨組織還上司了30多次武裝鬥争。這一時期的武裝鬥争,以四川、陝西、湘鳌川的革命基地和紅軍為主,根據各地農業運動發展不平衡的特點,開展了四次抗争和農民武裝鬥争,目的是建立支援蘇區和紅軍鞏固和發展的革命武裝力量。

在土地革命期間,四川黨組織提出了"沒收反動軍閥、貪官污紳的土地給無地農民"、"農民有自己的田地"、"沒收地主階級的土地給農民"和"反對攫租"武裝農民""農村一切政權屬于農民協會"等思想,如1930年中央委員會發表的, 四川省和陝西省蘇維埃《蘇維埃地區土地農民決議》強調:"正确解決土地農民問題是蘇聯地區政策最重要的問題。"在實踐中,劃分田地的工作一般都在進行。

革命政權建立後,與富人和窮人的鬥争,開放糧食倉庫,使饑寒辘辘的農民有食物和衣服,并沒收鄉紳的财産,配置設定給群衆。也開展現場作業,不支付房租等專項工作。特别是四川杉山革命基地的建立,給川東南部北大壩、武陵山區的貧困人口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共産黨的教育,紅軍的影響力,農民群衆的親身經曆,大大提高了農民群衆的政治覺悟,他們明白,他們必須改變苦難的狀況,隻能跟着共産黨走,跟着紅軍去革命。他們從被動的革命走向主動的革命,從自發的抵抗走向有意識的鬥争。在革命鬥争中,農民群衆明白了為什麼要打倒軍閥,為什麼要打倒國民黨,為什麼要打倒土地,他們首先感受到了自己的利益,自己的要求。

(2)抗日戰争期間,四川黨組織思考和認識了"三個農村"的工作。

1935年4月,由于叛徒叛亂,四川省委組織被搗毀,黨員被逮捕,到1937年12月,四川還沒有中國共産黨的省級黨組織,各級黨組織都被敵人摧毀,全省隻有60多名黨員分散秘密鬥争, 黨的活動進入低潮。

1936年抗日戰争爆發前夕,上海黨組織派黨員回四川開展情報和統戰工作,發展黨組織和黨員,為四川黨的複辟做準備。這一時期,黨的工作主要圍繞民族團結和共同保衛外敵進行。

1939年12月,毛澤東同志寫了《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産黨》,明确指出,貧苦農民,沒有土地或沒有土地的廣大農民群衆,是農村的半無産階級,是中國革命最強大的推動力,是無産階級的天然和可靠的同盟者, 是中國革命力量的主力軍。貧苦農民隻有在無産階級的上司下才能得到解放,隻有同貧苦農民和農民結成牢固的聯盟,無産階級才能上司革命取得勝利。

1947年,《中國土地法綱要》頒布,确立了農民的私有制,滿足了廣大農民對土地的需求和願望。這一時期,在南方局的上司下,四川黨組織除了大力發展民主運動外,還把農村工作作為主要工作。一方面重視和加強農村政治基礎設施建設,分别在廣安、大渚、大仙、大仙等地,與當地黨組織開展農業工作,建立"兩面政權",開展武裝鬥争等;

二、新中國成立後,四川黨組織對"三農村"工作的探索與實踐

(1)新民主改革時期,四川黨組織進一步思考和實踐了"三個農村"問題。

人民政權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試點工作在四川各地開始。1950年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從法律層面進一步規範和完善了土地制度,進一步保障了農民的所有權。同年,西南軍政委頒布了《減租暫行規定》,規定"任何人租地,除土地租金、地租外,不得事先獲得任何變相剝削。"

1950年11月以來,四川西部、四川北部、四川東部、四川南部四個行政區域在一兩個鄉鎮開展了土地改革試點工作。在獲得土地改革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全川立即啟動了大規模的土地改革。到1952年5月,整個四川土地改革運動基本結束,廢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解放了農村生産力,促進了農村經濟的恢複和發展,使深受剝削和壓迫的四川農民人民獲得了土地等基本生産資料,擺脫了幾千年來對個人奴役的封建父權法, 多年實作"農民有田"的要求,大大提高了農民群衆的政治覺悟群組織。

(2)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四川黨組織深入思考和實踐了"三個農村"問題。

1956年,中共中央發表了《全國農業發展綱要(1956-1967)》,指出了四川農業生産的光明前景。1957年,黨中央提出了"以糧食為架構,全面發展"的方針。1961年,八屆九中全會提出,要把農業放在首位,要嘗試"調整、鞏固、豐富、改進"的原則,形成全黨調查研究的大風。1962年,八屆十中全會提出了"以農業為主,以工業為主導"的國民經濟發展總方針。現階段,四川黨組織對"三農村"問題的認識和實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始終重視并增加糧食生産。

1957年,省委主張在該省種植雙季水稻。從新中國成立到1957年,四川糧食産量平均每年增加約4億磅,是解放以來糧食生産的第一個黃金時期。從1958年到1960年,四川還大力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全省共建成水庫3952個,小池塘36萬個,到1962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2054萬畝。特殊時期,四川省各級革命委和成都軍區也多次要求"搶革命促生産",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開始建設,到1970年,10多個縣,如魯、浦江、名山、中江等400多萬畝耕地實作灌溉。從1969年到1973年,四川的糧食産量開始回升。

二是要始終重視農業生産,認識到農業是工業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

農業是社會基礎生産和生活物資的主要來源,是滿足人民基本需求的重要來源,是工業原料的重要來源,是工業産品的重要市場,是推進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重要保證。從1952年10月開始,為了加快農業勞動、畜力和農具合作運動,組織農民自願交流生産經驗,中共四川省委成立了農村工作委員會,上司農業互助合作運動。現階段,經過整頓、暫時緩和調整,全省農業生産互助合作運動基本保持了發展、鞏固、再開發、再鞏固健康發展的勢頭。這種發展形式,提高勞動效率和畝産量,有利于解決個體農民在勞動、農具和技術方面遇到的困難,非常受農民歡迎,四川原有的互助合作形式一度發展到4萬多戶。

1956年,中國共産黨四川省委提出在全省範圍内進行農業體制改革;

從1969年開始,省革命委再次強調"以食品為架構,多企業,全方位發展",在發展多企業過程中,養豬生産、棉花生産和社會團隊企業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多樣化經營的發展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全國各地小農副産品生産出現了可喜的局面。

1975年,鄧小平同志強調,四川要樹立"農業第一"的理念。四川的政策不能随便改變,改變群衆不信任。四川将在幾年内實作農業發展。省委、省政府已經明确認識到農村出現的社會團隊企業是集體經濟的性質,實際上已經開始在計劃經濟制度允許的範圍内尋找發展農村經濟的新路子。

第三,我們始終重視農民群衆的要求。

農業人口占四川人口的絕大部分,這是四川的實際情況,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時期,我們都必須從農民開始作為現實。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提出,農民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依靠力量,是國家政權最廣泛、最強大的群衆基礎。四川各級黨組織實施了土地改革、農村政權建設、落實糧食買賣政策、建立農業互助團和農業合作社、普及農村社會主義教育、農村調研、成立農村組織、"三史"教育、推進農田水利建設等一系列措施。 一切都是為了滿足農民群衆的需要。特别是,1976年以來農業生産的恢複和發展是整個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

1977年春,省委要求農村撥款增加産量和收入,多打工多,配置設定現金,社會工作者領取福利。年初以來,農民集體配置設定收入逐年增加。配置設定成為省委、省政府工作的重點,全省各地認真貫徹國家、集體、個人三管齊下的方針,堅持"中推兩用"的方針。

(三)改革開放時期,四川黨組織重新認識和探索"三個農村"工作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經濟體制改革主要在農村,随着經濟的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如火如荼,從1978年開始,省委關于農村經濟政策的規定,實行"承包者到集團";這一階段農村改革的大方向是擺脫"左"的桎梏,解放農民和農村生産力,進而為四川農村現代化奠定初步基礎。

1982年,《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又稱《第1号檔案》)正式确認了農村土地家庭聯合生産合同管理制度。1983年1月,中共中央釋出《關于目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幹問題》(即第二個中央檔案1号),指出家庭合同管理制度"是我們實踐中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理論的新發展"。1984年的《農村工作通知》、1985年的《關于進一步振興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和1986年《中央農村工作部署第一号檔案》都連續五年實行農村政策。這五個"一号文"成為中國農村改革史上的一個特殊名詞——"五個一号檔案"。

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一批檔案。例如,1982年,省委、省政府出台《關于發展農村多業經營的訓示》,要求各地調整農業結構,全面發展農林牧業副業和漁業,發展會員家庭副業,逐漸發展農、工、商一體化經營。1983年,省委印發《發展農村經濟若幹政策辦法》,要求堅持以家庭為導向的責任制,進一步穩定和提高農業生産水準。農村土地多年的熱情被點燃,全省生産氣息彌漫,長期壓抑的生産力釋放,農民生産積極性增強,糧食産量明顯提高,農村多産業結束長期徘徊局面,鄉鎮企業蓬勃發展,農村經濟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1984年10月至1992年10月,四川農村改革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已經開始。現階段,四川農産品市場化改革的重點已轉向流通領域,其核心是改革傳統的買賣制度,建立農産品流通"雙軌制"模式,逐漸形成和提高農産品流通的市場化程度。同時,農業生産資訊流通系統也開始相應改革,農業增長開始大幅引入市場因素,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邁出了重要一步。

從1992年10月12日至2002年10月,這一階段是深化市場改革、加快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階段。新一輪經濟快速增長,大量農業生産要素向非農業領域轉移,農業生産面臨巨大壓力,出現糧食等農産品供應緊張、價格飙升的局面。在深化農村改革中,省委、省政府始終堅持符合農村客觀實際和廣大農民根本利益的政策,特别是以家庭合同管理和綜合為基礎的兩級管理體制的穩定性,有效減輕農民負擔;

2002年10月至2007年10月,這一時期是新世紀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全面部署的時期,是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時期。四川農村改革的重點也轉向逐漸轉變城鄉兩元經濟結構體系,協調城鄉發展,進一步建立統一、開放、競争的現代市場體系。農業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建立了以家庭合同管理為基礎的兩級管理制度,糧食等農産品流通全面放開,農産品和生産要素市場體系逐漸建立,取消農業稅,對農民實行直接補貼, 強農和農民的政策體系初步形成。

2007年11月至2012年10月,面對農村新變化,農業在國際合作和競争中面臨的新形勢,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問題,農村改革進入強勢時期和戰略機遇期。農村改革作為關鍵環節,進一步推動四川全面改革邁向新的起點。

新時期,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對"三個農村"工作進行了重新思考和部署,進一步明确了農業、農村社會事業和農民問題的總體發展,進一步明确了對農民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的保護, 是"三農村"工作的起點和落腳點;"三農"工作在不同階段面對不同的發展要求,提出了不同的優先次序和目标。2021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農村振興和加快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意見》的印發,為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做好目前和未來"三個農村"時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作者:綿陽市委黨史研究室綜合科科長段段長;馬睿,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四級研究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