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段雯 马睿 ‖从百年党史看四川党组织 对“三农”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方志四川
段雯 马睿 ‖从百年党史看四川党组织 对“三农”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随笔:包括四川省地方事务厅在内的五个部门联合推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视频作品集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主办方将组织省内相关领域专家,根据作品集进行集中评审,在书面作品和视频故事两大类中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并向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品。创冠新闻将推广这一作品集,设立线上主题展区,为全省数千万用户展示优秀作品。《巴尔十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将入选出版作品集,所有获奖作品将公开发表,四川关报、四川风琴党建网、四川省爱心网、"四川方志"微信公众号、"天府新青年"微信公众号, "四川共青团"官方微博等平台将入选获奖作品推广。

特别提示:作文应为原创作品,不得侵犯他人版权,严禁抄袭,文章自责。同时,不要贡献超过一篇或已在其他公共平台上发布的文章。

从党的百年历史来看,四川党组织

"三农"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段马瑞

一、新中国成立前,四川党组织对"三农村"工作的认识与实践

(1)土地革命期间,四川党组织对"三个农村"工作的初步认识和实践

1927年召开了"八七"会议,强调武装斗争和政权建设必须得到绝大多数农民的支持和参与,革命斗争要有普遍的、稳定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打通农村基地,进行土地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此后,农民和农村问题逐渐成为四川党组织的重中之重。

从1928年开始,四川各级党组织以土地革命为主要渠道,传达和贯彻中央"87"会议精神,在广大农村支持和领导农民群众开展反对粮食捐赠的斗争,收缴当地地主的武器、现金,打击地主恶霸和反动民团的斗争, 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暴",并试图建立自己的农民武装力量。从1928年3月到1930年底,四川党组织领导的农民起义有20多次。这些武装斗争试图建立基础,是"工农武装分裂"的四川实践,是对四川国民党军阀和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打击,扩大了土地革命的政治影响力。

从1931年到1935年,四川党组织还领导了30多次武装斗争。这一时期的武装斗争,以四川、陕西、湘鳌川的革命基地和红军为主,根据各地农业运动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开展了四次抗争和农民武装斗争,目的是建立支持苏区和红军巩固和发展的革命武装力量。

在土地革命期间,四川党组织提出了"没收反动军阀、贪官污绅的土地给无地农民"、"农民有自己的田地"、"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给农民"和"反对攫租"武装农民""农村一切政权属于农民协会"等思想,如1930年中央委员会发表的, 四川省和陕西省苏维埃《苏维埃地区土地农民决议》强调:"正确解决土地农民问题是苏联地区政策最重要的问题。"在实践中,划分田地的工作一般都在进行。

革命政权建立后,与富人和穷人的斗争,开放粮食仓库,使饥寒辘辘的农民有食物和衣服,并没收乡绅的财产,分配给群众。也开展现场作业,不支付房租等专项工作。特别是四川杉山革命基地的建立,给川东南部北大坝、武陵山区的贫困人口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共产党的教育,红军的影响力,农民群众的亲身经历,大大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他们明白,他们必须改变苦难的状况,只能跟着共产党走,跟着红军去革命。他们从被动的革命走向主动的革命,从自发的抵抗走向有意识的斗争。在革命斗争中,农民群众明白了为什么要打倒军阀,为什么要打倒国民党,为什么要打倒土地,他们首先感受到了自己的利益,自己的要求。

(2)抗日战争期间,四川党组织思考和认识了"三个农村"的工作。

1935年4月,由于叛徒叛乱,四川省委组织被捣毁,党员被逮捕,到1937年12月,四川还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省级党组织,各级党组织都被敌人摧毁,全省只有60多名党员分散秘密斗争, 党的活动进入低潮。

1936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上海党组织派党员回四川开展情报和统战工作,发展党组织和党员,为四川党的复辟做准备。这一时期,党的工作主要围绕民族团结和共同保卫外敌进行。

1939年12月,毛泽东同志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贫苦农民,没有土地或没有土地的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的半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强大的推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和可靠的同盟者, 是中国革命力量的主力军。贫苦农民只有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才能得到解放,只有同贫苦农民和农民结成牢固的联盟,无产阶级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

1947年,《中国土地法纲要》颁布,确立了农民的私有制,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需求和愿望。这一时期,在南方局的领导下,四川党组织除了大力发展民主运动外,还把农村工作作为主要工作。一方面重视和加强农村政治基础设施建设,分别在广安、大渚、大仙、大仙等地,与当地党组织开展农业工作,建立"两面政权",开展武装斗争等;

二、新中国成立后,四川党组织对"三农村"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1)新民主改革时期,四川党组织进一步思考和实践了"三个农村"问题。

人民政权成立初期,土地改革试点工作在四川各地开始。1950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从法律层面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土地制度,进一步保障了农民的所有权。同年,西南军政委颁布了《减租暂行规定》,规定"任何人租地,除土地租金、地租外,不得事先获得任何变相剥削。"

1950年11月以来,四川西部、四川北部、四川东部、四川南部四个行政区域在一两个乡镇开展了土地改革试点工作。在获得土地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川立即启动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到1952年5月,整个四川土地改革运动基本结束,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深受剥削和压迫的四川农民人民获得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摆脱了几千年来对个人奴役的封建父权法, 多年实现"农民有田"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农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组织。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四川党组织深入思考和实践了"三个农村"问题。

1956年,中共中央发表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1956-1967)》,指出了四川农业生产的光明前景。1957年,党中央提出了"以粮食为框架,全面发展"的方针。1961年,八届九中全会提出,要把农业放在首位,要尝试"调整、巩固、丰富、改进"的原则,形成全党调查研究的大风。1962年,八届十中全会提出了"以农业为主,以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总方针。现阶段,四川党组织对"三农村"问题的认识和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始终重视并增加粮食生产。

1957年,省委主张在该省种植双季水稻。从新中国成立到1957年,四川粮食产量平均每年增加约4亿磅,是解放以来粮食生产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从1958年到1960年,四川还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全省共建成水库3952个,小池塘36万个,到1962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054万亩。特殊时期,四川省各级革命委和成都军区也多次要求"抢革命促生产",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开始建设,到1970年,10多个县,如鲁、浦江、名山、中江等400多万亩耕地实现灌溉。从1969年到1973年,四川的粮食产量开始回升。

二是要始终重视农业生产,认识到农业是工业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

农业是社会基础生产和生活物资的主要来源,是满足人民基本需求的重要来源,是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是工业产品的重要市场,是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要保证。从1952年10月开始,为了加快农业劳动、畜力和农具合作运动,组织农民自愿交流生产经验,中共四川省委成立了农村工作委员会,领导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现阶段,经过整顿、暂时缓和调整,全省农业生产互助合作运动基本保持了发展、巩固、再开发、再巩固健康发展的势头。这种发展形式,提高劳动效率和亩产量,有利于解决个体农民在劳动、农具和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非常受农民欢迎,四川原有的互助合作形式一度发展到4万多户。

1956年,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提出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农业体制改革;

从1969年开始,省革命委再次强调"以食品为框架,多企业,全方位发展",在发展多企业过程中,养猪生产、棉花生产和社会团队企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多样化经营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全国各地小农副产品生产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1975年,邓小平同志强调,四川要树立"农业第一"的理念。四川的政策不能随便改变,改变群众不信任。四川将在几年内实现农业发展。省委、省政府已经明确认识到农村出现的社会团队企业是集体经济的性质,实际上已经开始在计划经济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寻找发展农村经济的新路子。

第三,我们始终重视农民群众的要求。

农业人口占四川人口的绝大部分,这是四川的实际情况,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时期,我们都必须从农民开始作为现实。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提出,农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是国家政权最广泛、最强大的群众基础。四川各级党组织实施了土地改革、农村政权建设、落实粮食买卖政策、建立农业互助团和农业合作社、普及农村社会主义教育、农村调研、成立农村组织、"三史"教育、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等一系列措施。 一切都是为了满足农民群众的需要。特别是,1976年以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是整个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1977年春,省委要求农村拨款增加产量和收入,多打工多,分配现金,社会工作者领取福利。年初以来,农民集体分配收入逐年增加。分配成为省委、省政府工作的重点,全省各地认真贯彻国家、集体、个人三管齐下的方针,坚持"中推两用"的方针。

(三)改革开放时期,四川党组织重新认识和探索"三个农村"工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在农村,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从1978年开始,省委关于农村经济政策的规定,实行"承包者到集团";这一阶段农村改革的大方向是摆脱"左"的桎梏,解放农民和农村生产力,从而为四川农村现代化奠定初步基础。

1982年,《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又称《第1号文件》)正式确认了农村土地家庭联合生产合同管理制度。1983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即第二个中央文件1号),指出家庭合同管理制度"是我们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理论的新发展"。1984年的《农村工作通知》、1985年的《关于进一步振兴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和1986年《中央农村工作部署第一号文件》都连续五年实行农村政策。这五个"一号文"成为中国农村改革史上的一个特殊名词——"五个一号文件"。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省委、省政府也出台了一批文件。例如,1982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发展农村多业经营的指示》,要求各地调整农业结构,全面发展农林牧业副业和渔业,发展会员家庭副业,逐步发展农、工、商一体化经营。1983年,省委印发《发展农村经济若干政策办法》,要求坚持以家庭为导向的责任制,进一步稳定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农村土地多年的热情被点燃,全省生产气息弥漫,长期压抑的生产力释放,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强,粮食产量明显提高,农村多产业结束长期徘徊局面,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农村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1984年10月至1992年10月,四川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已经开始。现阶段,四川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已转向流通领域,其核心是改革传统的买卖制度,建立农产品流通"双轨制"模式,逐步形成和提高农产品流通的市场化程度。同时,农业生产信息流通系统也开始相应改革,农业增长开始大幅引入市场因素,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迈出了重要一步。

从1992年10月12日至2002年10月,这一阶段是深化市场改革、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大量农业生产要素向非农业领域转移,农业生产面临巨大压力,出现粮食等农产品供应紧张、价格飙升的局面。在深化农村改革中,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符合农村客观实际和广大农民根本利益的政策,特别是以家庭合同管理和综合为基础的两级管理体制的稳定性,有效减轻农民负担;

2002年10月至2007年10月,这一时期是新世纪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部署的时期,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时期。四川农村改革的重点也转向逐步转变城乡两元经济结构体系,协调城乡发展,进一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的现代市场体系。农业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建立了以家庭合同管理为基础的两级管理制度,粮食等农产品流通全面放开,农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体系逐步建立,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 强农和农民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2007年11月至2012年10月,面对农村新变化,农业在国际合作和竞争中面临的新形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问题,农村改革进入强势时期和战略机遇期。农村改革作为关键环节,进一步推动四川全面改革迈向新的起点。

新时期,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对"三个农村"工作进行了重新思考和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农业、农村社会事业和农民问题的总体发展,进一步明确了对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的保护, 是"三农村"工作的起点和落脚点;"三农"工作在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发展要求,提出了不同的优先次序和目标。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农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意见》的印发,为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做好当前和未来"三个农村"时期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作者: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综合科科长段段长;马睿,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四级研究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