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燕翔、許茹純
核心結論
一中二中部署人事,三中研究經濟與改革。從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改革開放的序幕之後,三中全會承擔起了研究經濟發展與體制改革的任務,很多重大政策會在三中全會時出台。曆屆三中全會中心議題與關鍵詞的變化,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大陸經濟發展與制度改革不斷摸索前進。
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往往都是大陸經濟或者相關領域此後一段時期内發展改革的“綱領性檔案”,一般會對經濟産生較為長遠的影響。具體來看,1978年以來,涉及到大陸整體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有4次,分别是第十一屆、十二屆、十四屆以及十六屆三中全會,分别标志着大陸經濟體制改革的啟動階段、改革的展開階段、建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架構階段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架構階段,這4次三中全會對大陸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與完善,為改革開放後三十多年大陸經濟的高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從1978年到2010年,大陸GDP增速均值達到了10%。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标,對大陸經濟發展影響深遠。其他4次三中全會雖然不涉及整體經濟體制或全面制度改革,但都對經濟形勢或者相關領域的改革發展有着顯著的影響。
三中全會對于股票市場整體的影響偏中性,短期内A股市場的結構性風格也沒有出現特别明顯的規律性變化。行業層面受到的影響則相對更為顯著,與三中全會改革相關的部分行業或将受到利好催化。例如,十七屆三中全會深入農村改革,提出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在《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幹重大問題決定》中提出了要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在A股市場上,金融以及房地産相關的闆塊漲幅領先;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其中包括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三中全會後傳媒、計算機等相關闆塊表現靠前,從更長次元視角來看,2013年至2015年TMT闆塊更是收獲了顯著的超額收益。
風險提示:曆史經驗不代表未來、經濟資料不及預期、海外市場大幅波動等。
報告正文
1,曆屆三中全會主題回顧
一中二中部署人事,三中研究經濟與改革。從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改革開放的序幕之後,三中全會承擔起了研究經濟發展與體制改革的任務,很多重大政策會在三中全會時出台。曆屆三中全會中心議題與關鍵詞的變化,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出大陸經濟發展與制度改革不斷摸索前進。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實作了偉大曆史轉折。會議指出,全國揭批林彪、“四人幫”的政治大革命取得了偉大的勝利,國民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的恢複和發展,全國出現了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大陸外交政策得到了重大進展;所有這一切,都為全黨把工作着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準備了良好條件。會議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策,這标志着大陸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十二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推進了大陸經濟體制的全面改革。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闡明了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性、緊迫性,規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質、任務和各項基本方針政策,是指導大陸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檔案。本次三中全會将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同時提出了有計劃地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打破了原有計劃經濟和商品經濟對立的傳統觀念,對促進大陸經濟改革有着重要意義。
十三屆三中全會為深化改革掃清了道路。會議指出,改革10年來,大陸總的經濟形勢是好的,但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不少,突出的是物價上漲幅度過大。為了創造理順價格的條件,為了經濟建設持續、穩步、協調地發展,必須在堅持改革、開放總方向的前提下,認真治理經濟環境和整頓經濟秩序。會議原則通過了《關于價格、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和《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本次三中全會後,中國經濟的發展進入了整頓經濟秩序、治理經濟環境、全面深化改革的階段,1989年至1990年,經濟增速雖然明顯放緩,但為後續經濟健康、持續、穩步協調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十四屆三中全會确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會議審議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幹問題的決定》,把黨的十四大确定的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則系統化、具體化,是大陸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規劃,是九十年代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行動綱領。以鄧小平同志1992年年初重要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為标志,大陸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本次三中全會作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決定、建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基本架構、明确了後續經濟體制改革的方向和終點,對于大陸經濟體制改革和發展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十五屆三中全會集中研究了農業和農村問題。會議認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大陸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完成十五大确定的大陸跨世紀發展的宏偉任務,必須進一步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到2010年,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奮鬥目标,并确定了實作這些目标必須堅持的方針。本次三中全會對于開創大陸農業和農村工作新局面具有重大意義。
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設。會議強調,為适應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加快的國際環境,适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形勢,必須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的戰略部署,加快推進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産力,為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注入強大動力。本次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幹問題的決定》以及《中共中央關于修改憲法部分内容的建議》,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和“五個統籌”的新要求,明确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标和主要任務,部署了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工作重點。
十七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深入農村改革,研究了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若幹重大問題,并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會議認為在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系統回顧總結大陸農村改革發展的光輝曆程和寶貴經驗,進一步統一全黨全社會認識,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大力推動城鄉統籌發展,對于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要在新的曆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标,并對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系統部署,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作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本次三中全會形成了改革理論和政策的一系列新的重大突破,涉及範圍廣、程度深、層次高,對新時代大陸的改革發展起到了重大推進和引領作用。
十九屆三中全會聚焦于深化機構改革。會議提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保障。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提出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指導思想、目标以及首要任務,對于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
2,三中全會對經濟的影響
曆史經驗來看,從十二屆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到十九屆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往往都是大陸經濟或者相關領域此後一段時期内發展改革的“綱領性檔案”,一般會對經濟産生較為長遠的影響。
1978年以來,涉及到大陸整體經濟體制改革的三中全會主要有4次,分别是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十二屆三中全會、十四屆三中全會以及十六屆三中全會,分别标志着大陸經濟體制改革的啟動階段、改革的展開階段、建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架構階段與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架構階段,這4次三中全會對大陸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與完善,為改革開放後三十多年大陸經濟的高速發展奠定了基礎,從1978年到2010年,大陸GDP增速均值達到了10%。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标。基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的經驗,面對新形勢、新局面,會議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民生、生态文明、黨的制度建設等領域,對大陸經濟發展影響深遠。其他4次三中全會雖然不涉及整體經濟體制或全面制度改革,但都對經濟形勢或者相關領域的改革發展有着顯著的影響。十三屆三中全會确定把此後兩年的重點突出地放到治理經濟環境和整頓經濟秩序上,1989年和1990年經濟增速雖然有所下降,但物價大幅上漲的局面在1990年得到了明顯的改善,CPI同比增速降至3.1%。十五屆三中全會與十七屆三中全會和農村改革與發展相關,十九屆三中全會則聚焦于機構改革。
3,三中全會對股市的影響
從以往的曆史經驗來看,三中全會對于A股市場整體的影響偏中性。從2000年以來的四次三中全會後市場表現情況來看,十六屆與十八屆三中全會後第一個交易日市場下跌,不過随着時間拉長,十六屆三中全會後市場調整幅度有所擴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後一周内市場累計變化由跌轉漲。十七屆和十九屆三中全會後第一個交易日市場均收漲,但在會後一個月内,上證指數累計漲跌幅均轉負。
三中全會後,短期内A股市場的結構性風格也沒有出現特别明顯的規律性變化。十七屆三中全會後,大盤股表現相對較為優異;十八屆三中全會後,中小盤指數漲幅更高;十九屆三中全會後,創業闆50指數領漲。
行業層面受到的影響則相對更為顯著,與三中全會改革相關的部分行業或将受到利好催化。例如,十七屆三中全會深入農村改革,提出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在《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幹重大問題決定》中提出了要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A股市場上金融以及房地産相關的闆塊漲幅領先;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其中包括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三中全會後傳媒、計算機等相關闆塊表現靠前,從更長次元視角來看,2013年至2015年TMT闆塊更是收獲了顯著的超額收益。
4,風險提示
曆史經驗不代表未來。本文研究基于豐富的曆史資料,但曆史經驗規律并不代表未來一定會發生。
經濟資料不及預期。當期經濟仍然存在較多不确定性,複蘇基礎仍需鞏固,外需走弱、民間投資不足、市場需求不足、通脹持續低迷等問題不利于企業效益改善。不過一系列政策措施陸續出台,未來經濟恢複情況有待觀察。
海外市場大幅波動等。美聯儲降息的時點還存在不确定性;此外,目前海外經濟仍存在衰退擔憂。
本文來自華福證券研究所于2024年7月10日釋出的報告《曆屆三中全會回顧及對經濟資本市場影響》。分析師:燕翔, S0210523050003許茹純, S0210523060005
新書推薦 |《追尋價值之路:1990~2023年中國股市行情複盤》
本書系統回顧了自中國股市成立以來 1990~2023年A股的行情走勢,并且在方法上更加注重使用量化的經驗證據去解釋行情變化。筆者嘗試建構一個“四位一體”的分析架構進行複盤,即宏觀經濟、企業盈利、利率水準、資産比價。每一年的行情複盤分三部分内容展開:第一部分大事回顧,對影響資本市場的重點事件進行叙事性描述;第二部分經濟形勢,分析宏觀經濟形勢及上市公司盈利和估值變化;第三部分行情特征,剖析并解釋當年股市行情的結構性特征。全書最後兩章對A股市場投資架構方法論和焦點問題進行概況總結。
為了更好地做好複盤研究,新版《追尋價值之路》做了不小修訂,具體包括:一是續寫了2021至2023年最近三年的A行情複盤;二是将每年的政策專題進行重構,其中具有普遍意義的方法論部分,歸納到全書最後兩章進行架構總結,以便讀者更好地了解A股運作基本邏輯;三是大量增加專欄闆塊,對很多專題小問題進行思考探讨;四是增加歸納性表格和資料總結,突出本書的工具書屬性;五是原有各章節内容均有幅度不小增補修訂。總體來看,新版更新增補修訂内容或不少于40%。
在目前大陸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全面注冊制時代開啟、資本市場引發全社會廣泛關注之際,我們衷心希望新版的《追尋價值之路》能夠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A股過去的曆史細節,進而理性科學地判斷未來市場的短期和中長期走勢。
風險提示及免責聲明
本公衆号所載内容僅面向專業機構投資者,任何不符合前述條件的訂閱者,敬請訂閱前自行評估接收訂閱内容的适當性。訂閱本公衆号不構成任何合同或承諾的基礎,華福證券不因任何訂閱或接收本公衆号内容的行為而将訂閱人視為本公司的客戶。
華福證券對本公衆号所載資料的準确性、可靠性、時效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本公衆号資料、意見等僅代表來源證券研究報告釋出當日的判斷,相關研究觀點可依據華福證券後續釋出的證券研究報告在不釋出通知的情形下作出更改。華福證券的銷售人員、交易人員以及其他專業人士可能會依據不同假設和标準、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而口頭或書面發表與本公衆号資料意見不一緻的市場評論或交易觀點。
本公衆号内容并非投資決策服務,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構成對接收本公衆号内容閱聽人的任何投資建議。訂閱者應當充分了解各類投資風險,根據自身情況自主做出投資決策并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對依據或者使用本公衆号所載資料所造成的任何後果,華福證券均不承擔任何形式的責任。
本公衆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權歸華福證券所有。未經華福證券事先書面許可,任何機構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翻版、複制、刊登和引用相關内容,否則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後果及法律責任由私自轉載、翻版、複制、刊登和引用者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