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觀于臧(1),見一丈人釣(2),而其釣莫釣(3);非持其釣有釣者也(4),常釣也(5)。
文王欲舉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6);欲終而釋之(7),而不忍百姓之無天也(8)。于是旦而屬之大夫曰(9):“昔者寡人夢見良人(10),黑色而髯(11),乘駁馬而偏朱蹄(12),号曰(13):'寓而政于臧丈人(14),庶幾乎民有瘳乎(15)!’”諸大夫蹴然曰(16):“先君王也(17)。”文王曰:“然則蔔之。”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無它(18),又何蔔焉!”
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無更(19),偏令無出(20)。三年,文王觀于國,則列士壞植散群(21),長官者不成德(22),螤斛不敢入于四境(23)。列士壞植散群,則尚同也(24);長官者不成德,則同務也(25);螤斛不敢入于四竟,則諸侯無二心也。
文王于是焉以為大師(26),北面而問曰(27):“政可以及天下乎(28)?”臧丈人昧然而不應(29),泛然以辭(30),朝令而夜遁(31),終身無聞。
顔淵問于仲尼曰:“文王其猶未邪(32)?又何以夢為乎(33)?”仲尼曰:“默,汝無言!夫文王盡之也(34),而又何論刺焉(35)!彼直以循斯須也(36)。”
【注釋】
(1)文王:周文王。臧:地名。觀:巡察。
(2)丈人:古時對老年男子的尊稱。 釣:垂釣。此段寓言是借姜尚故事為素材,改寫而成。故“丈人”非指姜尚。
(3)釣莫釣:指身在釣魚,心不在釣魚上面。
(4)非持其釣:并非以持竿釣魚為目的。有釣者:意指别有釣圖,并不在魚上。(5)常釣:經常是這樣釣法。
(6)弗安:不安。(7)釋:放棄。
(8)無天:失去君王的蔭庇、保護之意。(9)旦:早晨。屬:集合。
(10)昔:通“夕”,夜間。 良人:賢良之人。
(11)髯,兩頰上的長須。
(12)駁馬:有斑紋雜色的馬。偏朱蹄:蹄子半邊紅色。
(13)号:大聲。
(14)寓:寄托。 而:通“爾”,你。臧丈人:指文王在臧地所遇到的垂釣者。
(15)庶幾:差不多,大概。瘳(chōu):病愈。
(16)蹴(cù)然:驚懼不安的樣子。
(17)先君王:指文王的父親季曆,季曆生時面黑而兩頰多須,喜乘有斑紋的雜色馬。經文王一說,衆人皆以為是先王托夢。這樣舉用臧丈人,就成為祖宗之意,不可違背。
(18)無它:沒有可疑之處。(19)更:改變;變更。
(20)偏令無出:半篇政令也未發出。偏:旁,一方。
(21)列士::列爵于朝的各種士人,如文士,武士等。壞植散群:結黨營私之群體都解散.植:培植。
(22)不成德:不建立個人之功德。
(23)斔(yù):又作庾,量器機關,六斛四鬥為庾。斛(hǘ):量器機關.十鬥為斛。竟:同境。 這句是說,各諸侯國所用不同标準的量器不敢帶入境内。
(24)尚同:尚且同心協力。(25)同務:群策群力。
(26)大師:即太師。武官名,是軍隊的最高統帥。大,通“太”。
(27)北面而問:古代君主坐北面南,臣立在君對面,現在文王站南面北,立于臣,是對臧丈人的尊重。(28)及:推及。
(29)昧然:猶沉默不語。(30)泛然;淡漠無心的樣子。
(31)朝令夜遁:早上還行使政令,晚上就不辭而别了。
(32)猶未:指還未能做主。(33)伺以夢為:何必要假托于夢呢。
(34)盡之:做得很完善。(35)論刺:議論與指責。
(36)循:順。斯須:短時間。
【譯文】
周文王在臧地巡察,看見一位老年男子在釣魚,可是他身在垂釣卻心不在釣魚上面,并非以持竿釣魚為目的,似乎别有所圖,經常一直是這樣釣法。
文王想要推舉他并把朝政委托給他,可是又擔心大臣和宗室不安;打算放棄這個念頭,卻又不忍心天下的百姓失去君王的保護。于是清晨便集合諸位大夫說:“昨晚我夢見了一位非常賢良的人,黑黑的面孔長長的胡須,騎着一匹有斑紋的雜色馬,而四隻馬蹄半邊是紅的,他對我大聲說:'把你的朝政委托給那位臧地的老人,恐怕你的百姓也就差不多解除痛苦了!’”諸位大夫驚恐不安地說:“這個顯夢的人就是君王的父親!”文王說:“既然如此,還是占蔔一下吧。”諸位大夫說:“這是先君王的指令,君王不必多慮,又哪裡用得着占蔔呢!”
于是接來了臧地老人并且把朝政委托給他。臧地老人典章法規不更改,半篇政令也未釋出。三年後,文王在國内遍訪考察,見到列爵于朝的各種士人結黨營私的群黨都解散,各級長官再不建立個人之功德,各諸侯國所用不同标準的量器不敢帶入境内。結黨營私之群體解散了,卻同心協力;各級長官再不建立個人的功德,卻群策群力;各諸侯國所用不同标準的量器不敢帶入境内,諸侯也不産生異心。
文王于是把臧地老人拜作太師,以臣的禮節面北而立恭敬地向他問道:“這樣的政事可以在天下推行嗎?”臧地老人沉默不語,抑或漫不經心地予以推辭,早上還行使政令,晚上就不辭而别了,從此再也聽不到他的消息。
顔淵向孔子問道:“文王難道不能自己做主嗎?為什麼還要假托于夢呢?”孔子說:“閉嘴,你不要再說!文王做得已經很完善了,你怎麼能随意評論和指責呢?他隻不過是短時間内順應衆人的心态罷了。”
【賞析】
通過讀這則寓言小故事,有以下幾點感悟:一是周文王想聘用臧丈人一事,本是自己能做主的事卻假托于夢,并集合諸位大夫議定,進而順應了衆人的心态,巧妙地把個人的主張變成了衆人的意志。一件天大的事辦得順理成章,自然而然。二是臧丈人主持朝政後,“典法無更,偏令無出”卻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展現出“無為而治”的思想觀念。三是當周文王将臧丈人拜作太師後,并以臣的禮節面北而立恭敬地向臧丈人請教政事時,臧丈人卻沉默不語,抑或漫不經心地予以推辭,并不辭而别了。這說明,臧丈人不想受制于人,不圖榮祿,不為外物所羁絆。彰顯出得道至人堅貞高潔的風範和節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