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鳴沙山月牙泉上空的煙花,點燃了敦煌的浪漫。
色彩在風中自由流動,濃郁的紅、綠、藍、黃在夕陽下合成了大夢一場。
這是一種中國人忍不住駐足贊歎的美感。
像這樣絢麗的中式美,已在不知不覺中融入了我們的日常。
漢服、茶飲、地标打卡,流行文化中處處是中式美學的印記。
我們終于等到了屬于自己的美學複興。
中式的大流行
“今生簪花,世世漂亮。”
趙麗穎帶火的簪花圍,無疑是紅了大半年的旅遊打卡頂流。
誰穿上這花團錦簇的一身紅衣,都能襯出國泰民安的氛圍感。
泉州蟳埔漁女的裝扮一夜間成了時尚,小小漁村的簪花店,日日排起長隊。
女孩們從全國各地趕來,簪上滿頭缤紛花朵,留下一張人生照片。
實在是一種複古又傳統的浪漫。
圖源:小紅書
風向确實是變了。
像簪花圍這樣的“非遺”不再遙不可及,轉身成了日常中的美學和出片神器。
比如假期街頭幾乎人手一把的漆扇。
幾滴大漆滴入水中,一把紙扇在水下翻飛,幾秒之内,“逸态橫生,濃姿百出”便在眼前具像化。
圖源:小紅書
漆扇妙就妙在,不到出水那一刻,你都不知道會開出怎樣的色彩盲盒。
藍綠是千裡江山,紅青是大魚海棠,藍綠紅金配出飄逸富麗的敦煌......
揚州、蘇州、南京、蘭州......每個地方的遊客,都在扇面留下獨一無二的城市印記。
圖源:小紅書
走紅的還有大理的紮染。
在彩雲之南的地方,必須體驗一把水墨韻味的藍調時刻。
圖源:小紅書
到了千戶苗寨,必須當一天會下蠱的苗女。
在平遙古城,又變身宅院裡的晉商大小姐。
圖源:小紅書
中式手作之美也随之複興。
金魚燈、鳌魚燈、紙鸢分分鐘出片。
年節的“花市燈如晝”,春天的“忙趁東風放紙鸢”,穿越百年來到我們身邊。
圖源:小紅書
連安陵容同款的鵝梨帳中香,也被網友複刻了出來。
這款相傳由南唐後主李煜所制的香,配方流傳至今。
沉香、檀香、鵝梨搭配後彌漫的香氣,不曾被時間消減。
圖源:《甄嬛傳》
衣衫、首飾、生活方式......角落遍布中式細節。
中式美學回歸,已成不可擋的潮流。
你看張燈結彩的中式婚禮,鳳冠霞帔替代了婚紗禮服。
圖源:小紅書
你看《隻此青綠》的大熱,《祈》的刷屏。
背後是《千裡江山圖》獨步千載的青綠美學,敦煌飛天的瑰麗想象。
從一小部分人的小心嘗試,到街頭巷尾随處可見。
中式美學大流行,你我真的已經等了太久。
美的共同經驗
說起來,我們其實都浸潤在中式審美中長大,卻到現在才看到其流行。
誰小時候不曾身披床單扮作白娘子,格格公主都cos一遍,或是幻想遠方的江湖仗劍走天涯。
圖源:《新白娘子傳奇》
我們小時候做的夢,都是古風夢,江湖夢。
周傑倫那時唱的都是中國風。
琵琶、古筝、二胡的音調融入流行樂,詞和韻律中的詩情畫意,我們似是天生就能感覺。
《東風破》裡是“綠肥紅瘦”的聯想,“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的歎息。
圖源:《東風破》MV
一壺漂泊 浪迹天涯難入喉
你走之後 酒暖回憶思念瘦
水向東流 時間怎麼偷
花開就一次成熟 我卻錯過
東風破 ,周傑倫
《青花瓷》的“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炊煙袅袅升起,隔江千萬裡”。
江南水墨畫的腔調,幾筆便已勾勒成型。
青花瓷 ,周傑倫
那時流行的影視劇,教給我們什麼是“淡妝濃抹總相宜”。
淡,是江湖中高手踏水不留痕的飄逸輕盈。
是男女間欲言又止的情意,點到即止的留白。
更是俠客們東臨滄海、驚濤拍岸時的不動聲色。
我們看江湖大俠飛檐走壁、快意恩仇。
可他們的滿腔俠氣中,也彌散着獨屬于東方意境的淡雅和禅意。
而濃,則是濃郁色彩中的那份绮麗和雍容。
如《紅樓夢》賈府女眷飲酒作詩的群像。
女孩們穿紅着綠、鮮花環繞,各有各的妍麗和風姿,這一派世家大族熱鬧的繁華幻境,如今再難複刻。
也如《西遊記》裡的天庭盛景。
在那至高無上的仙界,仙女起舞,就得配最璀璨的珠寶,最華麗的衣裙。紅衣紅唇,方襯美人。
淡是留白的素淨,一葉孤舟,獨釣寒江雪。
濃是鮮亮的大氣,春風得意,看盡長安花。
中式美學的色彩和意境,我們早早習得。
而時間來到近些年,中式美學複興說到底,是一場浪漫基因的覺醒。
其背後,是無論身在何處的中國人都共有的一種審美經驗。
傳遞千百年的浪漫
中式美學,不曾斷聯。
比如最近爆火的簪花,我們的老祖宗早就愛慘了。
《簪花仕女圖》《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禮佛圖》《漢宮春曉圖》......一幅幅傳世名畫中的女性頭上簪花,舉手投足彰顯華貴。
她們在春意正盛時折下枝頭花朵,約着姐妹插戴滿頭。
宋仁宗皇後畫像中的仕女,化着當時流行的“三白珍珠妝”,戴了滿頭桃花、牡丹、菊花、山茶。
一年四季的好時光,都收束在珍珠、金玉、羅絹之間。
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是愛美的。
武則天的養顔秘方神仙玉女粉,清朝的甄嬛還在種草。
楊貴妃也有她的私人定制護膚品——太真紅玉膏。
《貴妃曉妝圖》
不得不說,那時中國人的審美,遙遙領先。
一年四季的吃喝玩樂,樣樣有趣,無一不美。
春日踏青撲蝶,夏日泛舟采蓮。
秋天登高品蟹,冬日圍爐賞雪。
《斜倚熏籠圖》
宋有“燒香點茶,挂畫插花,四般閑事,不宜累家”。
隔火煎沉香,暗香浮動,終日不散。
插花怡情,疏密斜正,各具意态。
小室一隅,處處見風雅。
讀書、撫琴、對弈、酌酒。
無事,便是無限美事。
《月曼清遊圖》閑亭對弈
品茗、聽雨、候月、尋幽。
氣候風物,都有美妙意趣。
《月曼清遊圖》瓊台玩月
能總結出“十大雅事”的中國人,确實是懂生活的。
我們的美學,也緻力于美到每一個細節。
看了中式傳統色,才知道什麼是五彩斑斓的黑,光怪陸離的白。之前流行的莫蘭迪、美拉德,瞬間黯然失色。
露水染上絲帛,有了天水碧的“青”;
百草燃盡的柔軟質感,成了百草霜的“灰”;
取一抹映照于海上的霞光,便是海天霞的“粉”。
圖源:《假如顔色會說話》
酡顔、薄柿、落栗、鴉青、梅染、遠山如黛、青梅煮酒、蒼煙落照、東方既白......
中國人塗一種色彩,就如親手寫一首短詩。
圖源:小紅書
而這些流傳千百年的服飾之美、色彩之美、四季之美,來自中國人自古以來對日常敏感的覺知。
月下花前,衣食住行,盡是雅事。
聽風聽雨都有味,健來即行倦來睡。
一副皮囊,根本困不住中國人逍遙的靈魂。
繼續做夢
然而,在之前一段時間裡,很多人困擾于一個荒謬的問題:中國人到底有沒有審美?
放眼我們身邊。
從前是殺馬特葬愛家族不堪回首的青春回憶,現在有跳廣場舞再迎風揮舞絲巾的中年身影。
中式美學,之前緣何隐匿?
要知道,老祖宗的審美在兩三百年已收服歐洲,新奇的服飾、美麗的瓷器、精巧的園林,無一不令當時的歐洲人驚歎。
《中式園林》布歇
當路易十四的宮廷畫師阿蘭曼尼森馬萊到達南京,看到震撼的大報恩寺琉璃塔,他感歎“我要将這座寶塔與世界七大奇迹并置”。
他繪制的《南京—寶林寺(報恩寺)》在歐洲産生巨大影響。
英國于1762年建造在倫敦的邱園寶塔,便是完全複刻大報恩寺而來。
傳奇的設計師Coco Chanel女士也是著名的中國風愛好者。
在她巴黎康朋街31号的寓所内,瓷器和烏木屏風整齊陳列,她個人一生收藏的屏風達到了32扇。
在美國畫家威廉·麥格雷戈·帕克斯頓的筆下,也少不了中式風情。
朦胧的異域神秘美感,充滿對東方的想象。
那個時代的歐美人,對中式美學有無限的神往。
精妙的瓷器、折扇、屏風,花樣百出的中國元素,是人人争相追逐的進階時髦感。
我們的審美早已跨越文明的壁壘,落地留痕。
好不容易等到了現在,這中式風終于吹回了它誕生的地方。
各色形制的漢服,穿在了懂它的人身上。
沉睡多年的西安、洛陽,迎來了這一代的喧鬧繁華。
我們骨子裡的中式審美基因,也終于随之被喚醒。
今天簪花的女孩,共享了古時“美人頭上,袅袅春幡”的歡喜。
馬面裙揚起的裙擺,似是能穿越時間,讓古今不同時代的女性隔空擊掌。
我們從小做起的國風夢、武俠夢,也可以繼續笑着做下去。
去江南,體驗“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在敦煌,有“白雁西風紫塞,皂雕落日黃沙”。
那份或素雅或濃烈的色彩和氣息,跨過曆史的脈絡,觸手可及。
到了今天,我們依然可以像千百年前的古人一樣,頭戴花,着襦裙,讀詩書,觀雲聽雨。
所謂理想的日子,依然是“茶一碗,酒一尊,熙熙天地一閑人”。
如此看來,不變的傳承,是莫大的幸事一件。
是以更要記得,你我來這世上一遭,不是為了無知無覺,匆忙追趕。
你我,要在每一個看似平庸重複的日子裡,活得盡興,活得好看。
圖源:b站@四月晨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