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元中都曾經是一個曆史之謎,曾經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幾百年,并由此産生了許多的曆史誤會和認知的空白。近年來經過考古和史志工作者的努力,它的真實身份是什麼?
«——【·還原本來的面目·】——»
讓更多的人了解它,還它以本來面目就成了一件非常迫切和有意義的事情了。在元代曆史上,有兩個中都。其一在今天的北京,于至元元年(1265年)定名中都,至元九年(1273年)改為大都。
元順帝至正十八年被毀,那是1358年,紅巾軍仇恨的兵火,焚毀了它所有的地面建築。它最終淪落為一片殘垣與野草共存的廢墟。
在200百多年間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使它成為莫衷一是的所謂沙城、白城子,北羊城,最後演繹成子虛烏有的遼将白天佐的家坡和陰森可怖的鬼域。
這個曆史的誤會發端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黃可潤所著(口北三廳志》,有故坡,名沙城,西北有海子,駕鵝鴻雁之美滿其中。就這樣,經黃可潤,中都遺址第一次從史學的角度被考訂為北羊城。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許聞詩著《張北縣志》又全盤繼承了黃說,這段記載是然存在明顯的不能自圓其說處,即皇城和牲畜交易場的無法統一。
«——【·建立元中都·】——»
民國二十四年《察哈爾省通志》問世,該書又襲用了許聞詩的說法,但未言"待考”新中國建立後,一直沿用是說。甚至到了1981年,張北縣有關部門樹碑保護遺址,仍确認其為北羊城。
曆史自有其幽默和公正處,發端于史志工作者的誤會最終到底還是由史志工作者來冰釋了。20世紀90年代初,張北縣的史志工作者對現名白城子的遺址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實地調查,得到了很多有價值的東西。
于是對白城子遺址産生了新的思考。最後确認其不是什麼牲畜交易場北羊城,而是顯赫一時的元中都的遺址。與會的20多位專家學者送出了12篇學術論文。
一緻認定白城子遺址為元中都遺址無疑,從此開始更有效的發掘至今。考古發現對研究元代曆史,甚至遼金曆史以及當地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都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
曆史雖然與我們捉了一次迷藏,但是最終還是禁不住人們無窮無盡的追尋面暴露了行迹,顯現了本來而目,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曆史的真實,
元中都也就成了我們的一個不可推卸的責任。
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六月甲午,剛剛即位10天的武宗海山還沒有顧得上頒布任何新的。他甚至還沒有完全卸去從漠北帶回來的遠路風塵,就下令建行官于旺兀察都之地,立宮阙為中都。
《元史·武宗紀》這是一道非同小可的指令,因為在人迹稀少的塞外建一座都城是一件談何容易的事情!
行工部是工部的派出機構置行工部”的目的顯然是要籌劃和上司新都城的建設事宜。半年後的至大元年(1308年)春正月二月戊戌,包括上都衛在内的所謂六衛軍是指元廷的侍衛親軍。
這2萬多人僅僅是施工的勞力,工匠的隊伍也應該不在少數。這确實是一支龐大的營建隊伍,是以,施工的速度是非常驚人的。同年七月壬戌,“旺兀察都行宮成”從動議到行宮建成,曆時正好1年。
不過,速度還是太快了。因為所建不是什麼民房草舍,而是一座官殿。從調集施工隊伍到行宮成,在天寒地凍的塞外,實際施工時間其實隻有4個月。4個月建起一座官殿,這速度簡直介乎于神話了。
是以今天,我們無論從殘留的角樓台看,還是從出土的一些建築構件看,其工程品質都是較為粗糙的。但無論如何,一座宮殿還是撥地而起了。武宗于喜悅之餘又發出一系列指令。
«——【·全保衛工作的軍事機構·】——»
元武宗建設中都的決心和氣魄。在這裡,我們且不去議論海山是不是一位好皇帝,也不去分析他在旺兀察都建都的做法是否失措,但他是一個雷厲風行的軍人是沒錯的。
武宗海山是忽必烈的曾孫。他的父親答刺麻八刺是成宗鐵穆耳的兄弟,很早就去世了。元武宗僅在位4年,沒有看到中都城的完全竣工就因病去世了。這實在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
還有更令人遭憾的事他沒有看到,新位的仁案,也就是海山的弟弟,愛育黎拔力八達上台伊始就下台了,這些職司機構的撤銷實際上是取締了中都的都城資格。中都城從此冷落下來。後代的皇帝隻偶然才有巡幸。
後來又因為在這裡發生了一件鸠酒弑兄的惡性事件,使得這座城更其肅殺。那是天曆二年(1329年)泰定帝于上都。
這個事件使得這座曾經的都城完全失去了人氣。從此再無人光顧。據周伯琦記載,25年後,也就是至正四年(1354年)元順帝巡幸上都,周伯琦扈從。
在傳回大都的途中,僅僅才過了25年,順帝的口氣卻像是在談論一件久遠的年舊事,可見當時的中都已經頹廢到了何等地步。建成後的中都官阙,究竟是個什麼樣子沒有文獻插述過。
中都是典型的三重城相套,坐北朝南,由廓城、皇城、宮城回字形相套,這就是皇城格局皇城氣勢。在所有已發現的元代城址中,隻有元大都才是這種格局,就連上都都不能與之相比。
官城内有明顯的突出地面的建築遭址27處。宮城中心大發處于四門南北東西連線的交點上。四條大道直通宮城四門,大殿有3層台基,中層南北長90米,中部因前後殿分野呈亞腰狀。
東西寬48米。前殿東西兩角3次折回,後殿東西兩角3次折回。二三層台基共有7條14級踏道。前殿踏道直通南門,中間禦道寬7米,兩旁臣道各寬5.5米。
其龍首刻工細膩,刀法娴熟,線條流暢,形象逼真,堪稱極品。出土的瓦當、滴水皆有龍紋,鸱吻也絕類龍形。前殿中軸線上1/3處的地磚下有一塊方形青石闆,闆上縱橫各劃六格,共36格。
每格内有一組八思巴文數字,縱橫及對角線每行六組數字的總和為111,名為六六幻方,此喇嘛教鎮符,是鎮宅辟邪之物。此鎮物曾在西安安西王府的考古發掘中發現過。
根據以上的發現,隻要稍有想象力的人就不難為昔日的中都城勾畫出一派不僅壯觀而且輝煌的景象來。那是一座金碧輝煌的官阙,角樓與宮牆上的琉璃瓦在碧日藍天下熠熠生輝。
從某種角度講,元中都的崛起是一個奇迹,也是一個曆史之謎。而它的迅速傾頹和湮滅也同樣是一個奇迹和謎團。我們至今都不能非常準确地分析出元武宗興建中都的真正用意和原因。
也難以置信在當時的技術和環境條件下,會在那麼短的時間裡建成一座都城。更不能了解一座傾盡國力建起來的都城會一朝被輕易廢棄。也無法明白一個朝代的一座都城何以會從曆史的祝野中消失。
緻使幾百年找不見蹤影。這些都需要我們進行不斷的研究和探索。但是有一點我們卻是十厘清楚的,那就是元中都絕不是成熟思考和科學論證的産物。
«——【·結語·】——»
中都城命運的短暫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學者專家們對于中都的何以興廢曾經做過許多的論證和推測,許多人都把中都城的短命歸答于人事的更替,這隻是看到事情的表層。
其實,古今中外的許多史實早就告訴我們,凡是違背客觀規律行事的産物都不會是恒久的。中都城的興廢正是這個道理的最好诠釋。這才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資訊來源:
《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