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去工業化不是一天兩天了。有點積重難返的意思。
上個月,德國制造業PMI恢複至45.4,服務業PMI創11個月新高,轉眼又有了熄火迹象。
2023 年德國有 176000 家公司從市場上消失。其中隻有 11% 的倒閉是由于破産造成的。大多數公司關閉都悄悄自動放棄了。這些公司中的工業制造型公司也越來越多。
建築公司、化工公司、技術服務提供商、機械制造、汽車制造和電氣制造公司的消失對整體經濟的影響更大,但往往會被公衆忽視。
憑借精湛的技術、嚴格的品質控制、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德國制造業不乏中流砥柱。但是,強大的德國制造業一直都有比較明顯的劣勢,比如高成本、缺乏靈活性等,在高速發展時期,這些劣勢被掩蓋了。
在高通脹、高利率和全球經濟不振的背景下,德國作為歐元區最大經濟體陷入了經濟萎縮。
看看德國頭部企業自己的應對:全球最大的化工企業巴斯夫計劃減少其在德國的生産,并将生産遷往中國。巴斯夫稱,去年除德國外,該集團在其他地方都實作了盈利。巴斯夫管理層認為,德國高昂的能源成本和官僚作風是該公司不再像以前那樣盈利的兩個主要原因。
随着貿易保護主義的擡頭,德國出口面臨巨大的困難。德國采取的政策是,借助于歐洲聯盟,擴大自己的市場佔有率。
但是,歐盟都市場萎縮了,德國又該怎麼辦?
德國長期生活在歐洲聯盟這個保護區,技術進步速度逐漸降低,産品給人一種老态龍鐘的感覺。
比如,德國制造業以汽車行業為支柱性産業。歐洲市場的電動化程序并沒有預期中的順利,對于本土品牌的偏好以及關稅等方面的限制為德國制造商提供了一定的保護。
好消息是,德國經濟雖然沒有回到正軌,制造業仍處于令人不安的收縮速中,但服務業成功地站穩了腳跟。德國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來自于服務業,新業務強勁增長,增速進一步加快。值得注意的是,時隔12個月,服務業新增境外業務重制曙光,盡管增幅仍較為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