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軍自始至終都在中央軍委上司之下,重要軍事行動也是中央軍委訓示或經中央軍委同意的。是以,西路軍的問題同張國焘一九三五年九月擅自指令四方面軍南下的問題性質不同。西路軍根據中央訓示在河西走廊創立根據地和打通蘇聯,不能說是執行的張國焘路線。問題的複雜性在于西路軍為什麼失敗了?從西路軍的戰鬥曆程看,失敗的原因應該說是多方面的。現在回想起來,甯夏戰役計劃放棄後,如果西路軍急速西進,直插到肅州、玉門、安西地區,就可以儲存部隊的有生力量。如果又能得到蘇聯的援助,部隊有了大炮和充足的槍支彈藥,那麼至少有可能再打回東邊。但是,由于國際國内形勢的急劇變化,在河西走廊徘徊了三個多月,喪失了戰機。從國際關系看,當時蘇聯想拉住蔣介石政府和英、美一起反法西斯,公開援助我們有顧慮。從國内形勢看,我紅軍主力在河東與蔣介石軍隊作戰,以及西安事變後可能再爆發内戰,需要西路軍在戰略上予以配合。是以,中央要求西路軍在河西走廊創立根據地,并幾次考慮是否繼續西進或東返。西路軍自己在當時情況下直接西進也有顧慮。指導思想上的這種多變是由于形勢的變化造成的,是可以了解的。但行動方針搖擺不定,卻犯了兵家大忌。
紅四方面軍序列
在河西走廊創立根據地,條件也極其不利。最主要的,一是這一帶地區狹小,不利我重兵回旋,而且堡寨很多,城堅難破。二是曆史上形成的回漢沖突尖銳,"二馬"反動勢力控制很嚴,過去沒有黨的基礎,我們要在短期内把群衆争取過來很困難。三是馬家騎兵部隊機動性很大,我們過去又沒有同騎兵作戰的經驗。四是經濟落後,紅軍取得給養也很困難。可以說,僅僅靠西路軍本身的力量,要在這麼一個長達近二千裡的狹長地帶,消滅"二馬"主力,創立根據地,西面接通新疆,東面接通河東,是艱難的。
從西路軍本身來看,雖然提出過一些可行主張,但也有許多弱點。當時張國焘雖然不在西路軍,但他的錯誤還沒有批判,更談不上消除他的錯誤影響。西路軍上司開始對在河西走廊創立根據地的困難和敵人的力量估計不足。到臨高地區以前,總講形勢太好,敵人已被我基本擊潰。徐向前同志不同意這種估計,但是陳昌浩同志聽不進去,嚴重輕敵。有時兵力的使用也過于分散,有的戰役也沒有打好。這些對西路軍的失敗也有關系。
李先念自述
西路軍雖然失敗了,但廣大指導員在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上司下,為完成中央交給的任務,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進行了頑強戰鬥,成千上萬的同志為革命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過去中央隻批判張國焘和批評陳昌浩同志,不僅沒有追究其他同志的責任,而且還充分肯定西路軍廣大指揮員的英勇奮戰精神,這是很正确的。但是,有些文章、著作、講話和檔案,對西路軍的曆史評述不當,如張國焘擅自指令組成西路軍和西渡黃河,西路軍是在張國焘錯誤路線驅使下向新疆方向前進的,西路軍是張國焘路線的犧牲品,等等。這些說法,可能是由于沒有占有大量史料等原因造成的,是可以了解的。我自己四十多年來對有些情況也确實不清楚。現在,許多情況比較清楚了,就應該按照曆史事實改過來。這樣做,更有利于團結。
(材料選自《建國以來李先念文稿》第四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239—2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