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 覽
- 實驗室裡“種孩子”?英國釋出首個人類胚胎模型研究指導規則
- 中國科協釋出30個重大科學問題
- 兩個原子靠的太近就出現量子效應
- 3400萬年前南極洲西部依然密布樹木
- “人造血液”有望緩解血漿危機
學界頭條
1. 實驗室裡“種孩子”?英國釋出首個人類胚胎模型研究指導規則
圖源:DALL-E-3
英國近日釋出了首個人類胚胎模型研究的指導規則,為這一快速發展的研究領域立下規範。這些規則由劍橋大學、倫敦的進步教育信托基金(PET)及一批科學家共同制定,旨在填補治理空白并解決該領域進步引發的倫理問題。
新規則禁止将人類幹細胞制成的胚胎模型植入活體子宮或其他動物體内,但沒有設定實驗室培養模型的最長時間限制,而是要求項目自行提出基于科學目标所需的最短時間限制,并建立監督委員會審查和準許項目。盡管規則不具有法律限制力,但PET副主任Sandy Starr表示,他相信研究界将廣泛采納這些規則。此外,規則還建議設立監督委員會審查使用幹細胞基礎的胚胎模型的研究提案,并要求所有提案必須登記在冊。
這一規則的釋出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許多科學家表示贊同,認為這将為他們的研究提供明确的指導。
參考來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2171-5
2. 中國科協釋出30個重大科學問題
7月2日,在第二十六屆中國科協年會主論壇上,中國科協釋出2024重大科學問題、工程技術難題和産業技術問題。
1.情智兼備數字人與機器人的研究
2.以電-氫-碳耦合方式協同推進新能源大規模開發與煤電綠色轉型
3.對多媒體環境中新污染物進行識别、溯源和健康風險管控
4.作物高光效的生物學基礎
5.多尺度非平衡流動的輸運機理
6.實作氨氫融合燃料零碳大功率内燃機高效燃燒與近零排放控制
7.中國境内發現的古人類是否為現代中國人的祖先
8.通過耦合與雜化實作柔性材料的功能湧現
9.人類表型組微觀與整體的複雜關聯及其機制解密
10.惡性良性腫瘤微環境中免疫抑制因素與免疫療法的互作及機制研究
1.工業母機精度保持性的快速測評
2.大尺寸半導體矽單晶品質管控理論與技術
3.高地震烈度區複雜地質條件下高拱壩的安全可靠性研究
4.冰巨星及其衛星就位探測飛行器技術研究
5.介科學支撐多相反應器從實驗室到工業規模的一步放大
6.深遠海海上綜合能源島建設關鍵問題研究
7.空間多元組學引航下一代分子病理診斷革新
8.基礎設施領域自主工程設計軟體問題
9.以高通量多模态的方式實作腦機互動
10.通過高效溫和活化轉化及大規模利用二氧化碳實作生态碳平衡
1.通過精準化學實作藥物和功能材料的綠色制造
2.采用清潔能源實作低成本低碳煉鐵
3.雲網融合技術在衛星網際網路中的應用
4.基于數字技術的碳排放監測方法研究
5.自主可控高性能GPU晶片開發
6.飼料原料豆粕玉米替代的産業化關鍵技術突破
7.建構珍稀瀕危中藥材的繁育技術體系及其可持續開發利用
8.高端晶片制程受限背景下實作高速大容量光傳輸技術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9.應用AI眼底血管健康技術促進相關代謝疾病分級診療
10.基于CTCS的市域鐵路移動閉塞技術的突破
參考來源:
中國科學報
https://mp.weixin.qq.com/s/WPPFXyT4M_m4FeZIcS_8BQ
前沿研究
3.兩個原子靠的太近就出現量子效應
圖源:Getty Images
在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們在量子實體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他們成功地将原子擠壓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近,進而揭示了看似不可能的量子效應。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一種稱為“光晶格”的技術,将铷原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然後使用雷射将它們排列成一個緊密的晶格結構。這種方法使得原子之間的距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近,進而使得量子效應更加明顯。他們還發現,當原子被擠壓到如此近的距離時,它們的行為變得非常奇特。例如,原子之間的互相作用變得異常強烈,甚至出現了“量子糾纏”的現象。這種現象意味着一個原子的狀态可以瞬間影響到另一個原子的狀态,即使它們之間的距離非常遠。
此外,研究人員還觀察到了一種稱為“量子隧穿”的效應。這種效應使得原子能夠穿越看似不可逾越的能量障礙,進而在晶格中移動。這一發現對于了解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具有重要意義,并可能在未來的量子計算和量子通信技術中得到應用。
參考來源: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h3023
4. 3400萬年前南極洲西部依然密布樹木
圖源:DurkTalsma/iStock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矶分校(UCLA)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通過深入研究南極西部的冰芯,成功揭示了該地區冰層形成的奧秘及其對全球氣候的重要影響——西南極洲開始永久冰川的時間比東南極洲晚得多——至少晚了七百萬年。
在這次研究中,科學家們利用先進的鑽探技術,從南極西部的冰層中提取了長達數公裡的冰芯樣本。通過對這些樣本的詳細分析,他們發現南極西部的冰層形成速度在過去幾千萬年中呈現出明顯的波動。研究資料顯示,在溫暖時期,南極西部的冰層形成速度相對較慢;而在寒冷時期,冰層形成速度則明顯加快。這一發現表明,南極西部的冰層形成與全球氣候變化密切相關。
參考來源: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j3931
5. “人造血液”有望緩解血漿危機
圖源:MATT ROTH
在現代急救措施中,輸血是救治嚴重外傷患者的重要手段,但是血液制品的保存期限隻有42天,而全球捐血量則非常不确定,每年有200萬人死于嚴重失血引起的出血性休克。
去年,美國國防進階研究計劃局 (DARPA) 宣布了一項價值4600萬美元的重大資助項目:由馬裡蘭大學牽頭的“人造血液”ErythroMer——由人類血紅蛋白為基礎,包裹在一層模仿微小細胞的膜中,外觀是一種凍幹粉末,可長時間儲存,且能與各種血型相容,使用時與生理鹽水混合即可輸入血管,緊急情況下能夠迅速發揮作用,維持器官的氧氣供應。這種産品的保存期限長達2年,有望給面臨緊急狀況的患者帶來更多的希望。
參考來源: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ultimate-blood-substitute-us-military-betting-46-mill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