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寶們看标題
猜出來是啥了嗎?
沒錯!
它就是
咱們在路邊和一些水果攤上
常見的鮮果切
一份鮮果切
往往能get好幾種不同水果
不用自己洗、不用自己切
吃起來簡直不要太友善
但是
這看似美好的鮮果切
很可能
會成為“竄稀神器”
事實上
要買到一盒幹淨又衛生的果切
從水果品質到制作過程
再到儲存條件
每一個環節都不可小視
其中,存在着以下安全風險
黴變水果濫竽充數
不排除就會有“心思活絡”的商家把水果爛的部分切掉,留下看起來好的部分做成果切。
爛水果常見于兩種情況:
一種是因為凍傷或磕磕碰碰導緻的局部組織損壞,這種是可以切掉壞的地方繼續吃的,不過要盡早吃,時間久了容易滋生細菌;
另一種則是因為水果貯藏不佳出現腐爛,這種水果雖然看起來隻是壞了一小部分,但其實整個水果可能都已經被污染了,即便削掉變質部位後也是不建議繼續食用的。
有機構在市場采集了一些爛了一點的水果樣品進行微生物及真菌毒素檢測分析,包括我們常吃的毛桃、蘋果、葡萄。結果發現,水果部分爛了或者長黴以後,整個水果的微生物污染程度都很高,比如大腸杆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黴菌等。很多腐爛了一點的水果,即便是完好的部位菌落數也都超标,污染程度不低,隻是我們肉眼看不到罷了。
是以,水果變質不僅是表面現象,還會悄無聲息地滲透到各個部位。最佳處理方式就是整個丢棄,被加工好的街邊果切還真不好分辨。
衛生情況堪憂
01
不認真洗手
我們的手看似幹淨,但其實很髒。一項研究檢測了51名健康大學生志願者的手掌表面,在27名男性志願者和24名女性志願者的手掌上,一共檢測到25 個大類的細菌,其中三個大類的細菌(放線菌、厚壁菌門和變形菌門)占據了其中94%的比重。
如果切水果之前不徹底清潔雙手或者不戴一次性手套,手上的細菌會污染水果。有的人還會在切水果的同時看手機,手機表面普遍存在着表皮葡萄球菌、大腸杆菌、腸球菌、念珠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等緻病菌,很容易污染食物。
02
水果不削皮
有些水果雖然不吃皮,但也得先清洗後再削皮。比如哈密瓜可能會攜帶李斯特菌,感染後會出現嘔吐、腹瀉、發燒、肌肉酸痛,嚴重可能會導緻昏迷、休克和死亡。
03
刀具和砧闆不衛生
接觸了果皮的刀具和砧闆不認真清洗會滋生細菌,再用來切果肉很可能會出現交叉污染,接觸面積越大,越容易變質。如果随便用抹布一擦就接着用,将會“埋藏”更多的細菌。
04
沒有佩戴一次性口罩
我們平時呼吸、說話都會有很多飛沫,飛沫不僅會增加呼吸道疾病傳播的風險,也會污染食物。
合理佩戴口罩能有效地預防飛沫污染食物。
曾有記者暗訪外賣平台果切店
發現衛生情況堪憂
制作和存放時間不明
攤位上已經擺放好的果切,我們并不清楚制作和存放時間。水果變質的程度會随着存放時間的延長而增加,食用安全風險也會随之增加。
目前正屬于夏季,很多地方氣溫可能已經達到了30℃以上,4℃~60℃是食物的危險溫度區域,在這個溫度下,各種細菌增殖速度會很快,簡直就是“細菌的快樂天堂”。
2017年發表在《食源性病原體和疾病》上的一篇研究,對比了鮮切哈密瓜、蜜瓜、芒果、西瓜、火龍果、木瓜和鳳梨,在不同貯藏溫度下沙門氏菌和大腸杆菌的生長情況。
結果發現,鮮切水果中的沙門氏菌和大腸杆菌,在5℃貯藏條件下6天内都沒有顯著變化;在25℃條件下貯藏時,這兩種菌最多一天内數量翻了4倍,放置時間越長,細菌數量越多。
由此可見,街邊果切被細菌污染的機率不低,貯藏時間越久、溫度越高,食物中毒風險也越高。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餘凱表示:
“切開後的水果,在常溫狀态儲存下,一般放4個小時後就不建議食用,因為很容易産生細菌,容易出現細菌感染。如果導緻細菌性食物中毒,就會引起惡心嘔吐、腹瀉腹痛、體力虛弱、頭暈頭痛甚至發冷發燒等症狀。”
建議大家想吃果切
最好是自己動手切
如果一定要買
請注意以下事項
01
注意門店的選擇
如果店内沒有明确鮮切操作區、流理台,衛生環境較差,則盡量避免購買果切。另外,不建議購買衛生情況無法保障的流動攤位的果切。
02
注意道具、砧闆是否幹淨
在購買果切時,應注意商家切完水果後的刀具、砧闆等是否及時清洗。水果汁液中糖分豐富,這些器具容易沾上糖分滋生細菌。
03
注意水果是否新鮮
如發現果塊顔色氧化發黑、果肉發蔫軟塌、果盤滲汁、或者聞到有酒味等,則表明水果本身不太新鮮或者切開時間較久,不建議購買。
04
建議自行選擇水果
建議在水果店内自行選好水果後,讓店家現場處理,購買後盡快食用。
以上這些
大家都記住了嗎?
-END-
編輯 | 莫香軍
校對 | 鄭芳、魏鼎、王建交、黃睿曈
審校 | 楊莎
監制 | 鄭永濤
資訊來源 | 科普中國、中國婦女報、廣州廣播電視台、食安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