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文創作激勵計劃#
1953年,在鄭州“二裡崗遺址”中,考古發現一片牛肋骨,上面刻有成行的文字,表明殷墟之外還有甲骨文。當時,學者陳夢家認為是“習刻”,共10個字,時代可能屬于殷墟時期,即距今3300年之後。
但後來經過科學測年,二裡崗遺址遠早于安陽殷墟,時間接近公元前1600年,即屬于早商時期遺址。本世紀初,學者李維明釋讀出其中“亳”字,表明屬于鄭州商城一部分的二裡崗遺址,是商朝早期亳都。
1984年,在山西臨汾襄汾陶寺遺址一個灰坑内,考古發現朱書扁壺,上面用寫了2個字(或3個字),其中一個被成功釋讀為“文”。現代碳十四測年表明,灰坑所在時間不到4000年,即3900多年,處于夏代時間内。
二裡崗遺址與夏代相距僅僅數十年,既然商朝早期已有相對成熟的文字,那麼夏代中國就不可能沒有文字;陶寺遺址朱書更為直接,是夏代時間内的文字證據。顯然,問題不是夏代有沒有文字,而是夏朝統治族群有沒有文字。
以目前考古證據看,夏朝晚期都城應在二裡頭遺址,那麼包括二裡頭在内的二裡頭文化遺址到底有沒有文字呢?
在西方學者撰寫的世界通史上,中國第一王朝為商朝,背後暗藏的叙事無疑是夏朝不存在。其中西方學者認為:二裡頭文化迄今沒有發現文字,更沒有發現與夏人有關的“夏”字,是以二裡頭遺址并不能證明夏朝存在。
西方否定夏朝的理由充不充分暫且不談,但西方對二裡頭文化沒有文字的結論,如今卻被推翻。
二裡頭文化的陶文
自二裡頭遺址被發現起,該遺址已經出土了至少50個陶文符号,整個二裡頭文化遺址中一共出土64個符号。
參與和主持過二裡頭遺址發掘的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杜金鵬指出:有些刻符是作為标記使用,但有些确實應該就是早期文字,分别表述數字、植物、器具、自然景象,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均可找到相同和相似的字,已經有了表達一定思想意識的語言符号,可以稱之為“原始文字”。
與杜金鵬持同樣觀點的還有蔡雲章等。下圖二裡頭一件陶尊上的刻符,刻寫的非正常整,必是有意刻寫,蔡雲章考證指出意為“臣曲糟”,即臣屈身奉上美酒來供天神或大王享用之意。
其中,在八裡橋遺址中,考古竟然發現與左側兩個符号一樣的符号,而在甲骨文與商代晚期金文中也有多次類似符号。是以,二裡頭陶尊上的這兩個符号,就不是偶然為之,而是具有特殊意義的文字。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李維明考證指出:二裡頭文化的陶文,“其中有些字元可尋源于當地龍山文化,又被二裡崗文化繼承,符合文字超越時間空間的記錄功用特征,當屬于文字。”
當然,對于二裡頭文化遺址中的陶文,也有一些學者否定是文字,認為隻是沒什麼意義的刻符,古人随手刻畫而已。
但問題是,如果全部真是沒有意義的刻符,那麼為何在不同遺址中會重複出現,且與後世甲骨文也有相同或相近的字形?下圖,屬于二裡頭文化的洛陽皂角樹遺址的陶文,學者認為是“車”字。
考證取得又一突破
我們都知道,商朝有甲骨文,但鮮為人知的是,二裡頭文化遺址中也有廣義上的甲骨文。在偃師二裡頭、密縣黃寨、渑池鄭窯、方城八裡橋等二裡頭文化遺址中,考古發現一些牛、羊、豬骨刻辭,共5件不少于9個字元。
上述學者李維明指出:“刻辭以雙字元居多,有3個字元者。與商朝甲骨文在材質、施灼、使用象形文字或由象形字構成會意字刻辭等特征形成承接。是以,二裡頭文化骨刻辭性質屬甲骨文字。”
其中,位于河南鄭州新密的黃寨遺址,屬于二裡頭文化遺址,曾出土一片有過施灼的蔔骨,上面刻有兩個微刻文字。因為文字太小,故而被長期忽略,前些年被學者李維明發現,文字詳情看上圖。
李維明對此解讀是:左邊這個字的上部為奔跑的動物,下部為内八字的兩豎,或是坑中尖樁,是以可能是一種捕獵的陷坑;右邊這個字(見下圖一)的上部為目,下部為又(即右手,甲骨文中有此文字),隸定後的字形見下圖二,可隸定為“夏”字。
無論李維明破譯的準确與否,通過上圖可知,這是兩個由象形文字構成的會意文字,尤其第二字的上下兩部,都是甲骨文中的基礎象形文字,至今是很多文字的部首,其中上部在賈湖遺址還曾出現過。是以,黃寨遺址這片蔔骨上刻寫的無疑就是夏朝文字,且後世甲骨文與之一脈相承。
需要注意的是,按照現在普遍觀點,二裡頭之前的夏都在鄭州新密新砦遺址,相距黃寨遺址并不遠,是以黃寨遺址并非一般的二裡頭文化遺址,極有可能是夏朝王族分支。其實,即便不是王族分支,以其臨近二裡頭、位于王畿範圍内來看,黃寨遺址在夏朝地位不會低。
總之,如果說陶文不是文字,或還可以争辯一二,但要說黃寨遺址蔔骨上的不是夏朝文字,這可能就是刻意曲解或固有偏見了。
最後,關于本文話題,還有三點值得一提:
首先,既然夏朝已有文字,為何鮮有出土夏朝甲骨文?其實,與西方出道即成熟、出道即巅峰不同,中國的往往有一個演化過程,夏朝在骨塊上契刻文字的文化可能才剛起步,且在骨塊上刻字也要有相應的技術條件,商朝具備這些條件後達到甲骨文的巅峰。
其次,除了陶文、甲骨文之外,夏朝文字還有什麼載體?商朝甲骨文表明商朝日常使用的是簡牍文書,甲骨文屬于與鬼神的契約,這種文字需要長期儲存,故而刻在骨塊上。夏朝也一樣,日常應該也使用簡牍文書。正因如此,夏朝或更早的五帝曆史才能傳承下來。
第三,漢字與西方字母文字不同,西方學者做出“誤判”,認為夏朝無文字,乃至認為商朝甲骨文之前無文字等,其實某種程度上也可以了解。但很難了解的是國内某些學者,面對夏朝文字事實卻始終固執的堅稱“夏朝無文字”、乃至“夏代無文字”,真不明白有何所求!
參考資料:
《光明網——一個字中隐藏的王朝都城曆史》
《中國新聞周刊——夏朝的謎底或許就在這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