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莊子4句話,讀懂輕松拿捏人際關系

#長文創作激勵計劃#

莊子4句話,讀懂輕松拿捏人際關系

真正的智慧,

在于洞悉人心的需求。

作者:洞見Leyla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人類的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

行走于世,我們總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有人為了朋友關系費盡心力,卻還是得不到真誠的友誼;

有人費盡心思去建立同僚關系,卻仍被複雜的人情世故弄到筋疲力盡……

但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莊子就以其深邃的智慧揭露了人際關系的本質。

莊子說:愛之則親,利之則至,譽之則勸,惡之則散。

讀懂這4句話,你就能輕松拿捏人際關系。

1

愛之則親

莊子雲:愛之則親。

短短四個字道破了人類的情感需求。

人和人的交往,如果彼此沒有付出真心,隻會換來漸行漸遠的結局。

付出一顆真心,才能收獲一片真情。

東漢末年,劉備在平原縣擔任國相,恰逢天災肆虐,百姓流離失所。

他每日不辭辛勞,施舍财物,安撫那些因災荒而流離失所的群眾。

某天,一個面黃肌瘦、衣衫破舊的人突然闖入府衙。

劉備見狀,沒有絲毫猶豫,立刻将他請進屋内,并親自端來酒菜請他吃飽飯。

可那人吃了沒幾口,竟然“撲通”一聲跪下。

他聲淚俱下地說:“我本是一名刺客,受命前來行刺您。可您對我這麼好,我實在不忍下手。”

原來,劉備一直以仁義立身,深得下屬敬仰,更得百姓愛戴。

陳壽在《三國志》中,也曾感慨劉備深得民心:

“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衆多歸焉。”

後來,當劉備從樊城撤退時,數萬百姓自發地跟随其後,更有許多士族子弟追随而來。

其中包括像馬良、伊籍這樣的謀士,也有像霍峻這樣擁有自己武裝力量的名将。

他們紛紛加入劉備的隊伍,自願為他的事業助力。

《莊子》中寫:“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人,永遠是互相的。

要得到别人的真心,首先自己要學會付出關愛和真誠。

《茶館》中,王利發為人精明,但對人卻有一顆真心。

康順子路過茶館門口,衣着寒酸、潦倒憔悴。

王利發看見了心疼不已。

雖然他手頭并不寬裕,還是主動收留了對方,并悉心為康順子提供吃食。

康順子感激不已,将王利發當成了自己的親人。

幾年後,王利發的茶館陷入危機,康順子毫不猶豫出手相助。

兩人的友誼,也維持了一生。

古話說:“夫妻者,人恒愛之。”

你肯為别人付出真心,别人才會在你失落時給你溫暖。

你肯對别人敞開心扉,别人才會在你孤單時給你安慰和陪伴。

關系長久的秘訣,其實并不複雜。

隻要你為他人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和真心,就一定能收獲真摯的情誼。

莊子4句話,讀懂輕松拿捏人際關系

2

利之則至

莊子說,人際關系的第二點,是利之則至。

想起一個故事。

一位孤獨失意的年輕人找到老禅師,哭訴人間的世态炎涼。

禅師沒有說話,而是吹滅了年輕人帶來的燈。

面對年輕人的不解,禅師反問道:“一路跟着你來的影子,現在你還能看到嗎?”

當你不帶光亮地活着,影子也會離你遠去。

人與人的交往,很多時候都是有所圖的。

就像影子是追着你的光,很多人之是以奔你而來,也是因為利益二字。

古代商聖範蠡,就特别會運用這個道理。

他在齊國時,觀察到當地的馬匹品質上乘,而吳越地區卻缺少這樣的良馬。

于是,他心生一計,決定購買馬匹并運往越國進行銷售。

當時戰亂頻發、盜匪猖獗,長途運輸的風險極大,成本也難以預計。

經了解,範蠡注意到有位勢力龐大的商人姜子盾。

姜子盾是齊國的一位富商,他頻繁地販賣貨物到吳越地區,并且在沿途的地方都已經用錢打點,確定運輸的安全。

然而,如何結識姜子盾呢?

範蠡想了一個妙計,寫告示張貼于城内:

本人有馬隊一支,因開張大吉,可提供三個月免費運貨。

果不出所料,告示一出,姜子盾就主動找上門來。

三個月後,合作順利開展。

姜子盾忍不住好奇地問範蠡,靠什麼養活馬隊?

範蠡這才笑着道出實情,自己每次在北方購買良馬填充到馬隊中,到南方後賣掉一部分,如此來回賺取利潤。

姜子盾聽後對範蠡的才智無比佩服,與他保持了終身的合作關系。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不論古今,社會始終是以利益為導向的。

你和任何人的關系,其實都取決于你手上的籌碼有多少。

這個籌碼,可以是錢财,也可以是人脈,更可以是名利。

隻要你能為别人提供他想要的東西,那麼交情自然可以建立。

當你擁有的利益越多,自然能吸引更多的人,成就更有價值的關系。

莊子4句話,讀懂輕松拿捏人際關系

3

譽之則勸

莊子說,人際關系的第三點,在于譽之則勸。

這是什麼道理呢?

意思是:得到贊譽的人,更容易聽進去勸導,因而更加勤勉努力。

《莊子·人間世》裡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魯國有個有名的賢人叫顔阖,他被請去當太子的老師。

顔阖聽說太子性格暴戾,不确定自己是否能教導,于是就去向智者蘧伯玉求教:

“太子驕傲自負,對自己的過錯毫無察覺。

若我嚴格教導他,恐怕他不僅不聽,還可能一怒之下把我給殺了;

但若我放任不管,那他将來登上王位,就會給國家帶來深重的災難。我該如何是好呢?”

蘧伯玉聽完回答說:“你要做的,首先是在言行上表揚他,讓他願意聽你說話。

外在作順從親近之态,實際作調和和引導之意。

如此,他就能徹底改變。”

顔阖回去後,時常對着太子多加稱贊,并說他未來一定是賢能的君王。

果不其然,太子在顔阖的引導下,逐漸改掉了暴戾的毛病,最終成為了一位明君。

曾國藩曾說:“勸人不可指其過,須先美其長。人喜則語言易入,怒則語言難入。”

如果你想要規勸一個人,那麼最好的方式并不是說教,而是先學會褒揚對方。

因為人們通常喜歡得到肯定和贊揚,而不是斥責和貶低。

直截了當地指明他的過錯,容易招緻對方的反感。

相反,能把逆耳的忠言說得婉轉一些,對方心情愉悅,自然也就聽得進去你的意見。

哪怕隻是一句贊美、一聲肯定,都能拉近彼此的距離。

學會誇獎的藝術,彼此的關系才能更加融洽和諧。

莊子4句話,讀懂輕松拿捏人際關系

4

惡之則散

關于人際關系的第四點,莊子曾給出過這樣一個答案:

惡之則散。

意思是說:強加給别人讨厭的東西,對方就會因為嫌惡你而選擇離開。

莊子筆下有一則“魯侯養鳥”的故事:

有鳥自海上來,栖在魯國都城的郊外。

魯侯以為此鳥乃是“神鳥”,令人将它捉回王宮好生招待。

神鳥被供養在魯國宗廟,每天都有樂師奉命為它奏樂,又有仆從喂它山珍海味。

鳥兒被樂聲震得惶恐不安、不敢進食,沒幾日便死了。

魯侯理所當然地以為,為鳥奏樂和吃海味,就是對它好。

但事實卻恰恰相反。

自己的好惡,不等于别人的好惡。

強加給鳥不喜歡的東西,它會因為死亡而離開你身邊。

人也是如此。

當你要求别人按照你的想法行事,隻會換來一拍兩散的結局。

學會尊重他人的生活,才能讓關系久處不煩。

莊子有一個多年的好友,叫惠子。

惠子是魏國的大官,最喜歡錦衣玉食、追名逐利的生活。

但是莊子認為,做官就是給人生套上了無形的枷鎖,靈魂永遠不得自在。

在惠子看來,莊子窮到穿不起褲子,還整天幻想逍遙,是典型的虛無主義。

盡管兩人的人生觀截然不同,他們卻從未幹涉彼此的選擇。

相反,他們惺惺相惜,成為了難得的知己好友。

莊子曾說: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

一味要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是一種殘忍,也是一種無形的霸淩。

不管是什麼關系,都要學會兩個字:尊重。

明白彼此的差異,體諒對方的不同,包容他人的感受。

發自内心地尊重,然後了解、接納,才能使關系堅韌而長久。

有人說,真正的智慧,其實在于洞悉人心。

那些看似深不可測的智者,他們并非擁有超自然的力量,而是能夠敏銳迎合他人的心理。

點個贊吧 ,記住莊子4句話,洞察他人的心理。

不論到什麼時候,你都能在人際交往中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