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燕大
地産不好,許多鮮為人知的環節就開始浮出水面。
這兩天萬科又陷風波,其“入股”的網際網路金融平台的産品,也違約了,俗稱爆雷。
這周一,“深圳鵬鼎創盈金服公司”在其全資子公司“鵬金所”公衆号上釋出聲明稱,公司為多期股權收益權投資産品提供服務,受市場因素影響,所投項目無法按計劃實作回款,導緻部分産品出現延期兌付......
啥叫“股權收益權”投資産品?翻譯過來,就是募來的資金不是直接借給其他企業或個人收利息,一般是通過購買股權收益權和回購相結合的方式實作資金閉環。
這種方式的收益率一般不高,6%都算較高的,萬科系的這個據說許多産品預期收益率就在5.2%。
公開資訊顯示,鵬金所的間接大股東就是萬科,2014年深圳高新創投牽頭22家境内外上市公司共同發起。2016年8月,萬科大手筆豪擲近3個億間接成為鵬金所單一最大股東,由萬科财務公司持股超20%,而萬科财務公司是萬科的子公司。
2014年,彼時正是網際網路金融火爆的時期,屁吐屁簡直如日中天。
是以你也能猜得到,當時這所那所的各種網際網路理财很多都在搞屁吐屁,連結融資方和借款人,中介角色,講規矩的,不直接參與借貸債務債權關系,不講規矩的,與騙無異。
大樹下面好乘涼,後面遍地爆雷之際,背景越厚實的自然抵抗力越強,尤其是有地方國資、一衆上市公司聯合發起的。
沒違約沒爆雷或者妥善處置好了,各方都沒話說,自然相安無事。
根據當時報道,2017年,鵬金所存在違規發行嚴重超限的大額标的情況,且資金流向高度集中在房地産行業。此外,當時“鵬金信”的不少借款方就是萬科員工,被市場質疑利用鵬金所變相融資。
有媒體統計,從2017年2月22日到2017年8月17日下午,鵬金信系列産品中,類似的萬科員工借款項目累計高達517例,涉及總金額達到2.7億元。可以說上至副總裁,下至普通職工,萬科幾乎全員出動來借錢。
是以,彼時有媒體發問:萬科買下鵬金所就為了友善自己融資?
說到這裡你會有疑問,鵬金所大股東是萬科,萬科的很多員工從鵬金所上借錢,與萬科自身也沒啥關系啊?!
且聽我細細道來。
在萬科入主鵬金所之前,鵬金所的成交規模已經達到90億,産品對應的标的均為企業借款。而萬科入主鵬金所之後,畫風轉變,産品标的由企業借款迅速轉向到房地産項目跟投。
彼時鵬金所平台上有一類名為“鵬金信XX-地産跟投貸”的産品,介紹是員工借款的資金就專項用于“所在企業地産開發項目的跟投”,而這些項目就是萬科在全國各地的地産項目!
看到這裡還漿糊的話,我再舉個更直接的例子。
2020年底萬科前輪值總經理張海濤離職,2021年2月9日被逮捕,其中一條罪名是在萬科任職期間,利用職務便利,以“借款”名義向被告人鄭某等人索賄。鄭某等人在承攬萬科工程上獲得優勢。
但令外界意想不到的是,案子直到2022年8月才開庭,紅星新聞記者全程旁聽。
審案過程中最紮眼的是: 所有當事人,行賄的、受賄的,均否認“行賄”、“受賄”指控!其中張海濤解釋稱“從來沒有過占有借款的想法”,他向各方借款,是迫于深圳萬科對管理層實行的,這些借款均留有借據;
張海濤稱,自2014年5月到2020年5月間,他參與公司強制跟投項目40個,參投金額高達4000多萬,由于自己沒有閑置資金,且鵬金所的融資成本比較高,為緩解公司項目跟投帶來的自己壓力,于是先後向鄭某、季某、黃某等人借款1285萬;
他表示從來沒有占有借款單想法,也從未給借款人提供過任何便利,并且在萬科仍有1495元項目跟投款尚未到期配置設定。
這案子到現在我也沒查到到底結果如何,當時也未當庭宣判。
作為旁觀者,這裡頭存在幾乎一眼可見的公司内鬥,寶萬之争、王石出局也發生在那個階段的前期。
不過側面确實印證一件事,難怪有人說“上至副總裁、下至普通職工,萬科幾乎全員出動來借錢”,敢情與強制跟投有極大關系。
一個人能在一個平台借到1300多萬,着實驚人。
這東西跟“加班全憑自願”一個鳥樣,嘴上說全憑自願,實際就是“必須”。而且同時還存在另一種情況,就是地産高峰時期,内部人借錢用于投資房子或地産項目可能獲得更高收益。
2017年鵬金所存在違規嚴重超限大額标的和資金高度集中流向地産行業,外界質疑,是以估計是被監管視窗指導了。估計也是以事,2016年至2018年1月期間擔任鵬金所母公司“鵬鼎創盈”董事長兼總經理的祝九勝離任。
财經科班出身且在銀行幹了近10年的祝九勝自2012年加入萬科一直在萬科圈子,從鵬鼎創盈離任後轉身赴任萬科總裁。
現在看來,祝九勝離開了鵬金所,但鵬金所的相關業務貌似一顆沒停,現任董事長仍然是來自萬科的老人。
那麼,現在鵬金所很多産品違約被誰曝光的?
網傳也是源因萬科員工,畢竟是自家的理财公司,市場稱為“豪門”平台,不少萬科員工也買了相關理财。對,沒錯,有萬科的員工從這上面借錢,也有人投錢。
有投資人說,鵬金所的産品之前隻在萬科内部推薦,員工自願購買,是以多數投資者是萬科内部員工,不過有萬科員工介紹的情況下,外部投資者也能買。在我看來這差不多也是饑餓營銷的政策之一。
綜合報道來看,購入的金額都不小,少的三四十萬,多的幾百甚至上千萬。在3月份就有逾期,後面陸續到期出現兌付危機。
爆雷了也掩着蓋着,投資人等不了了,在網上發聲,鵬金所前幾天發的聲明估計就是這麼被逼出來的。
類似玩法許多大房企都玩過,像老許的垣大财富,隻不過是看誰玩的更高明些,但沒想到現在萬科旗下的也扛不住爆雷了。
現在再看上面這張圖——2018年9月底,萬科召開秋季例會,“活下去”引爆全網。
不過,現在我想說的不是它當時和現在面臨的困境。
而是對萬科開會挂的“活下去”又有了新認識 :
這怕不是為了敦促大家加油幹那麼簡單。
更像是場讓大家拿錢跟投的動員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