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五年了,第一次被擡入香港!

“我單腳站在碼頭快十分鐘了,連個人都沒有,腳都站麻了,眼淚已經忍不住了。”小楊站在涠洲島的岸邊,等待救援人員的到來。

在香港生活了五年的小楊,早前趁着端午假期,回内地遊玩,結果不慎跌倒扭傷,小楊暫時變成了“行動不便的人士”,正是這次機會,讓她感受到香港對于殘障人士出行的關懷。

“一下高鐵,就有從業人員推着輪椅等着我,一路陪我過海關,直到将我送上的士才走。”小楊告訴記者,“到了目的地,的士司機把我扶下車,安置好輪椅,才開車離開。”一般而言,香港的士會收取後備箱行李費用,但免除輪椅或拐杖的費用。

“來香港五年了,第一次體驗被擡進香港!”小楊說道。

在香港,似乎比在其他城市,更容易見到殘障人士。2020年,香港的殘障人士士共有534200名,占全港總人口7.1%,該數字并未包括智障人士,估計全港智障人士數量介乎77000人至90000人之間,普遍率為1.0%至1.2%。

見一落葉,而知歲之将暮;睹瓶中之水,而知天下之寒。殘障人士的出行便利性,影射出一座城市發展的利民性,當殘障人士走在街頭,他感受到的是社群的安全和舒适。

實際上,留意觀察的讀者會發現,香港處處可見“傷殘關懷”。

五年了,第一次被擡入香港!

例如,香港地鐵站的出入閘機分成兩種,一種是正常使用的窄閘機,另一種是提供給攜帶大件行李或行動不便乘客使用的寬閘機。

五年了,第一次被擡入香港!

小編坐地鐵通勤時,經常看到港鐵員工拿着“輪椅坡道”在月台等候,協助輪椅人士安全進出地鐵。

五年了,第一次被擡入香港!

港鐵内專門為電動輪椅充電的裝置

巴士也一樣,和内地的大部分公共汽車不同,香港巴士是超低地台的設計,車身離地面僅隻有25厘米,車門口不設定樓梯,輪椅斜闆就設定在巴士入口處,随時可友善反轉供輪椅人士使用。

除此之外,電車、公共小型巴士及渡輪在内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均有提供專門區域,以配合殘障人士士的需要。

為香港的交通服務點贊!

來香港玩的小夥伴也會注意到,香港不少觀光旅遊景點、交通工具、酒店和餐館,甚至路邊的電話亭和商場的洗手間,都設有專用的輔助設施,以友善殘障人士出行,例如公共場所的台階扶手邊,悉數安裝了觸覺警示标志、觸覺平面導覽圖以及專為輪椅設計的小型升降裝置(輪椅升降台)。無障礙體驗香港各處的風土人情與社會善美。

五年了,第一次被擡入香港!

香港的升降電梯配有盲文數字

五年了,第一次被擡入香港!

随處可見的觸摸地圖

另外,香港的盲道到處都有,可以自如的穿行到任何你想去的地方,甚至商場内都會設定盲道,不會出現“突然消失的盲道”,以及占用盲道的車輛、樹木或電線杆,甚至還會有人定期更新和維護盲道,給獨自出行的殘障人士士“滿滿的安全感”。

在社會中流淌着的涓涓暖流,彰顯着城市文明化程度日益遞增。

除了硬實力,還有軟關懷。

街頭上,随處可見的關愛殘障人士宣傳海報,力争為殘障人士士提供平等的社會環境。政府也大力支援殘障人士士及慢性病患者就業教育訓練,令他們能自力更生。比如香港社會向殘障人士提供了學前服務、日間服務、住宿服務、優化服務、自力更生服務、社群支援服務等全面而系統的社會康複服務,幫助殘障人士盡量發展本身能力,以全面融入社會。

近五年,特區政府推行的“就業展才能計劃”均幫助近千名殘障人士士再就業。自2020年9月後,公司每聘用一名有就業困難的殘障人士士,可獲得最高6萬元的補貼。

五年了,第一次被擡入香港!

2024年2月,财政司司長陳茂波宣布,政府會透過關愛基金撥款1.3億元,從今年下半年起推行為期3年的實行計劃,向領取綜援而又工作的殘障人士士每月發放額外500元補貼,以鼓勵就業。

2020年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在96900名可就業的殘障人士士中,約有86300人有工作,失業率為11%(同年全港整體失業率為5.8%)。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