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一段視訊。視訊中,一位殘疾自行車騎手騎行非洲,為當地一名男子安裝假肢帶去希望。林劍為這位騎手點贊:“善舉不分國界。”
這位騎手就是遼甯小夥郭少宇。16年前,他因事故失去了右手右腿。進入至暗時刻的少年沒有放棄,曆經艱難,他成功離開輪椅開始騎行,成為一名殘障人士運動員。退役後,在家人的支援和鼓勵下,他開始環中國騎行,累計騎行了8萬公裡。這兩年他又繼續騎車環遊世界,足迹踏上十餘個國家,開啟一段精彩的旅程。
△郭少宇國内、國外騎行
近日,郭少宇登頂非洲最高峰乞力馬紮羅山!克服攀登路上的重重困難,郭少宇說,他不僅僅是為了突破自己,更是為完成一個特殊的約定。
憑借一條腿一隻手和一輛自行車,郭少宇把人生活成了傳奇,他的經曆也鼓舞了很多人。一起來看他永不言棄的生命故事↓
△在積雪和雲海的伴随下,郭少宇體味極緻的風光美景。
位于坦尚尼亞東北部的乞力馬紮羅山,是非洲第一高峰。它海拔5895米,山腳四周是茂密的熱帶雨林,山頂則是一年四季不會消融的冰雪,被稱為“赤道雪冠”“非洲屋脊”。
郭少宇回憶,攀登的過程“太難了”。他跟随向導從山下的熱帶雨林帶出發,沒想到遭遇下雨,原本還算平坦的山路變得濕滑泥濘,厚厚的泥土附着在假肢上,讓他的步伐異常沉重。
這僅僅是乞力馬紮羅山給他的第一個“下馬威”。第二天,沿途的植被變成了松樹和灌木,腳下的路也被愈加陡峭的山石取代。郭少宇隻能手腳并用,一步步挪動,但還是免不了“狠狠摔了幾跤”。
他每天以十多公裡的速度前進,翻過一座又一座山頭。山路幾近垂直,體力的消耗越來越大,再加上海拔不斷升高,氧氣也更加稀薄,郭少宇開始出現惡心嘔吐、頭腦發漲等症狀,但爬到“比雲彩還高”的地方,開闊的視野和大自然原始的美感,又讓他渾身充滿力量。
當植被的身影消失不見,當腳下的山石變成灰黑色的沙礫,當身上的短袖被厚厚的羽絨服替代,郭少宇終于迎來了沖頂的時刻。
他淩晨12點從營地出發,夜色中跟随星光,向終點發起沖鋒。在第五天的朝陽升起的時候,他站在乞力馬紮羅山巅,欣賞了一次有冰雪和雲海作伴的絕美日出。
郭少宇說,登頂後,想象中的亢奮和歡呼并沒有出現,他隻想沉浸在大自然中,靜靜地感受那一刻,“雖然我還是流淚了”。
下山後,他在乞力馬紮羅的登頂證書上,認真寫下了女兒的名字——這是他要送給女兒的禮物。“我不知道她長大後會面臨什麼,但希望這張證書,未來能帶給她去嘗試、去挑戰的勇氣。”
家人,一直是支撐郭少宇“遠行”的動力。
15歲那年,因為貪玩,郭少宇觸碰到了高壓線,一下子暈了過去。醒來時,他已經永遠失去了右腿和右臂。那段時間,他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即使父親買來了輪椅,他也沒有出門的勇氣,人生驟然進入黑暗時刻。
記不清頹廢了多久,一次,他無意間聽到父母準備“養他一輩子”的打算,瞬間清醒了過來,他覺得,自己不能成為家裡的“累贅”。後來,他在電視上看到有殘障人士進行體育競技,本就熱愛運動的他看到了希望。很快,在殘聯的幫助下,他開始練習遊泳。
在水裡,為了保持身體平衡,郭少宇不知吃了多少苦。幸運的是,一個月之後,他就在一場遊泳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的成績——雖然那次比賽全部參賽隊員隻有兩個人,但還是讓他信心大增,“至少證明我遊得不算太差”。
此後,郭少宇被一位自行車教練看中,由此開始了騎行訓練,并得以進入省隊。
這項運動難度系數更大,也更加考驗平衡感,郭少宇說,他是靠不停地“摔倒”才學會的。剛開始,他甚至不會停車,每次都要靠撞牆才能讓車停下來。他也曾在公路課上摔倒,導緻骨盆骨折,但抱着“不讓父母丢人”的想法,他從未想過放棄。
2013年,全國殘障人士自行車錦标賽中,郭少宇榮獲亞軍。2014年,在廣東全運會上,他不慎摔倒,全身15%的皮膚擦傷,但仍堅持完成比賽,最終取得了第四名的成績。
△郭少宇在體育賽事中獲得的獎牌
也正是因為這項運動,他和同是自行車運動員的姜秀美組成了家庭,有了兩個可愛的孩子。在家人的關愛下,他憑着一隻手臂和一條腿,走得越來越遠。
退役後,有一次他在網絡上看到有人環海南島騎行,一下子來了興趣,當即上路開啟了第一次遠距離騎行。盡管當時積蓄捉襟見肘,但在海南吹着海風、沐浴着陽光,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快樂。
也是在那時,他意識到,騎行于他而言不單單是一種鍛煉、一種證明,更是融入日常的一種習慣、一種熱愛,這種熱愛,給他殘缺的身體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就這樣,他憑着一股生猛的沖勁,開始了全國騎行。
一隻手穩穩地握着車把,一隻腳風馳電掣般踩着腳踏闆,自行車後座的行李箱裡裝着簡單的生活用品,行李箱外寫着“堅持”兩個字,他就這樣單腿獨臂,一路騎過了廣西、雲南、重慶、青海、甘肅、陝西、河南等近20個省份。
他還對不少騎行愛好者向往的川藏線發起了挑戰。完成這條線路對于許多健全人來說都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但郭少宇并沒有想太多:“喜歡就去做,困難總能克服。”僅用20天時間,他就騎行2200公裡,成功到達拉薩。
一路上并不是風平浪靜。一次,由于判斷失誤,他夜裡體力耗盡,被困在了無人區。手機沒有信号,再加上高寒缺氧,野獸随時可能出現,黑暗中,他崩潰地坐在路旁,内心滿是絕望。不知過了多久,他看到兩束車燈打了過來,那是一輛貨車。他如同抓住救命稻草般上前求助,熱心的司機師傅将他帶離了危險區。
除了騎行,郭少宇還對登山運動産生了興趣,在10天内完成了對五嶽的挑戰。
戶外運動的累與險在所難免,但總有溫暖的人慰藉辛勞。郭少宇說,一路走來,許多陌生人會鼓勵他,還有人邀請他留宿,為他提供食物,“最慶幸的就是遇到了許多熱心朋友”。
去年開始,郭少宇開始了環球騎行。他不懂外語,僅掌握幾個常用的英文單詞,但在他看來,這不算什麼困難,靠着肢體語言和翻譯軟體,“我說什麼大家都能懂”。
累了就停下,休息好了就上路,郭少宇自己不會因為想象中的“困難”而停下腳步。“走到哪算哪,但要走好當下的每一步。”
他的足迹踏過了寮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埃及、塞爾維亞、巴基斯坦、尚比亞等十多個國家。目前,他正在非洲繼續騎行之旅。他會将一路的見聞記錄下來分享給網友,故事裡,藏着不少溫情的瞬間。
在巴基斯坦,他的手機被偷,裡面存儲着他一路上記錄的片段。為了找回這些珍貴的“記憶”,他通過肢體語言向陌生的路人求助,對方幫他報了警。沒想到的是,趕來的警察中還有一位會講簡單的中文。
找手機過程中,警察還不忘安撫他的情緒,一句“不怕呀,沒事”讓郭少宇感動到流淚。“沒想到異國他鄉,會有這樣一位陌生的朋友願意全心全意幫我。”
對接登記、手機定位、開車追蹤……經曆四五個小時的找尋,郭少宇的手機終于被找回。
一路上,郭少宇也盡己所能,為遇到的人提供幫助。有一次,他在非洲遇到一位拄着雙拐、左腿殘疾的小夥,對方好奇地盯着郭少宇的假肢。他看出了小夥眼中的期待和渴望,于是脫下假肢讓對方試穿,可惜并不比對。
他将腿上的矽膠套送給了小夥,希望能保護他的截肢部位。對方為了表達感謝,将郭少宇帶回了家。“他家裡并不富裕,幾口人擠在小平房裡,但卻大方地為我燒了一隻雞。”
正是這個善意的舉動,讓郭少宇下定決心,為這位陌生的朋友“定制”一套假肢。他畫了草圖,買了材料,又請了一位電焊工進行焊接。當小夥靠着這個假肢扔掉了雙拐獨立行走,全村的村民都自發地為他鼓掌歡呼。
這份雙向奔赴的溫暖感動了不少網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也為郭少宇點贊:“善舉不分國界。”
如今,郭少宇仍在非洲繼續騎行計劃,他的故事也為不少處在迷茫中的人帶去了力量,這令郭少宇感到滿足和欣慰,但他從未覺得自己有什麼了不起:“我這個人很簡單,愛騎行是以選擇上路,好好享受身邊每一處的風景。”
▌本文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衆号(ID:cctvnews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