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千針萬線,百年傳承,聯升齋裡風景“繡”美……

【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千針萬線,百年傳承,聯升齋裡風景“繡”美……

  古樸典雅的山水,多彩華貴的牡丹,質感自然的駿馬,靈動飄逸的金魚……誰能想到,這些技藝卓絕、巧奪天工的作品,竟然都是用一根根絲線繡成的。如果不是用眼睛貼近細細觀察表面材質,還真以為來到了一個大型畫展。

  這裡是坐落在南運河畔古文化街的天津聯升齋刺繡藝術博物館。100多年前,蘇繡大家沈壽來津開所傳藝,後聯升齋傳承刺繡技藝,發展至今,表現手法不拘一格,題材領域不斷擴大,成為北方精緻刺繡的代表,被列入天津市非遺名錄。

  運河連津蘇 絲線越百年

  說起聯升齋刺繡的發展曆史,經理吳慶英感慨頗多。1980年代,古文化街建成開街,聯升齋就在這裡經營着一家小店鋪。發展到現在,除了古文化街主街上的一家大店鋪,幾步之隔的媽祖園内還開設了三層樓的聯升齋刺繡藝術博物館,吳慶英擔任館長。

【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千針萬線,百年傳承,聯升齋裡風景“繡”美……

  說起“津派”刺繡更早的曆史,要追溯到100多年前。蘇繡大家沈壽來天津開設傳習所,培養了第一批天津刺繡人才,也可以說,聯升齋刺繡正是脫胎于蘇繡。聯升齋本是開設于19世紀末的一家老字号,經營衣帽生意,幾經歲月變遷,後來經營者專事刺繡藝術至今,逐漸地,“聯升齋”字号便和刺繡藝術牢牢聯結在一起。

  店裡繡娘向記者談起,大約在20多年前,尚有健在的老人來到聯升齋店鋪,和她們說起當年在沈壽所設傳習所學習刺繡的往事,看到聯升齋能把這項技藝傳承下來,生意越來越紅火,老人家心裡滿是感慨和欣慰。

  聯升齋刺繡藝術博采衆長,特别是近幾十年,充分吸收四大名繡其它幾家的技法,又融彙了攝影、油畫等藝術風格,根據不同群體的需求,不斷拓展題材範圍,讓傳統刺繡的藝術表現力大幅提升。“在幾十年前或者更早,刺繡大都是生活物品,像窗簾、手絹、新娘衣物、擺件等,後來才慢慢發展出像繪畫那樣純粹的作品創作。”吳慶英告訴記者。

  事實上,也正是這種與時俱進,聯升齋刺繡才有了更強的生命力。憑借活潑多變的針法,練就了“平、光、齊、勻、和、順、細、密”的刺繡風格,精細,雅潔,受到市場的歡迎。不少外地客商來到店裡定制作品,價格不菲。

【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千針萬線,百年傳承,聯升齋裡風景“繡”美……

媽祖故事長卷

  在商業經營之外,聯升齋還策劃了一些“大型題材”的作品,如再現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再現展示天津三岔河口漕運繁忙和市井繁華的《潞河督運圖》,以及根據媽祖傳說創作的12米長卷等等,都稱得上是鴻篇巨制,參觀者無不驚歎。

  吳慶英告訴記者,目前在館裡工作的刺繡老師大多來自蘇州。蘇州和天津一樣,都是運河邊成長起來的曆史名城,從柳青桃紅的津沽,到煙雨朦胧的姑蘇,一條運河,連接配接了兩地,哺育出淵源深厚的兩地刺繡藝術。

  才思靈動 一絲不苟

  郁興瑛,有着40多年的蘇繡經驗,目前擔任聯升齋技術總監。20多年前她從蘇州來到天津,紮下根來,以自己深厚的刺繡功底,沿着聯升齋的藝術風格和價值取向,主持、參與創作了衆多的大作、力作。

【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千針萬線,百年傳承,聯升齋裡風景“繡”美……

郁興瑛

  記者到訪時,郁興瑛正在繡制一幅花鳥作品,劈絲、穿針、走針、換線,手法熟練,一絲不苟,又分毫不差。七八歲時,她就跟着母親學穿針,做一些簡單的刺繡活兒,國中畢業後便全職從事刺繡,直到今日。

  一根絲線看上去很細,實際上還可以劈成16根絲,而每根絲又是由32毛組成,這一“毛”,便是蠶寶寶吐出的最原始的絲。刺繡時,要根據不同的部位、色彩,變換不同的絲線,是以需要不停地穿針引線,這對繡娘的眼力和耐力都是一個考驗。

  在郁興瑛的講述裡,最精妙絕倫的要屬金魚尾巴的繡制,要制造出金魚在水裡遊動的飄逸姿态,尾巴的呈現至關重要,這時線條不能太粗,每一個線條都隻有兩毛或三毛,也就是隻有蠶寶寶吐出的兩三根絲。“線條必須足夠細,這個不能将就。”她說。

【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千針萬線,百年傳承,聯升齋裡風景“繡”美……

  館裡幾幅大型作品的創作,都是郁興瑛參與的得意之作。在繡制《清明上河圖》時,為了忠實再現這幅傳世名作,她和另外幾位繡娘,前後忙活了兩年多才大功告成。“《清明上河圖》主要是人物多,房子、建築、船和橋多,顔色看似單一,其實真繡起來,顔色也是很豐富的,需要下功夫琢磨。”郁興瑛介紹。

  《潞河督運圖》是展示天津三岔河口漕運繁忙的清代名作,現藏于國家博物館。在聯升齋博物館二樓,刺繡作品再現了這幅巨作,船夫、官員、船隻、三岔口、農田、商鋪、酒旗,内容洋洋灑灑,生氣勃勃,刺繡的用色、明暗、構圖絲毫不遜,仿佛把人帶回到了那個舟楫穿梭、商賈往來的運河時代。

【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千針萬線,百年傳承,聯升齋裡風景“繡”美……

  聯升齋刺繡藝術博物館,恰好坐落在媽祖文化園内,兩幅共12米長的媽祖故事長卷,是另一幅大制作。“我們當時組織了十幾位繡娘,花了三年多時間才完成,有些境外旅遊者看過之後都表示震撼,說想不到在天津還有這樣一幅作品!”吳慶英說。

  傳承的困境 堅守的勇氣

  “畫家的一筆,繡娘的千針萬線。”吳慶英一句話,道盡了刺繡這一行的酸甜苦辣。

  郁興瑛說,刺繡這個行業,最需要耐得住性子,“得能坐得住,才能幹的了這個活兒!”她已記不清有多少次,店外的古文化街人頭攢動,熱鬧非凡,而她和繡娘同伴們,卻無暇他顧,隻是坐在屋裡,面對着這細細的針和線。

  久坐,端坐、凝視,經年累月,幾乎每個繡娘的頸椎、腰椎都過度勞損,“眼力”也經受着磨練。最近,郁興瑛的女兒剛剛給她配了一副眼鏡,度數比原來的那副又高了一些。

【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千針萬線,百年傳承,聯升齋裡風景“繡”美……

  從吳慶英的角度看,刺繡,除了需要女性特有的細緻和耐心外,還需要靈活和有創造性的頭腦。“沒有頭腦,是做不好刺繡的。”他們根據老中青人群不同的喜好,推出了不同風格的作品,表現不同的題材,受到了顧客的好評和市場的認可。

  郁興瑛告訴記者,在幾十年前,刺繡是很多繡娘謀生的手段,而在當下,人們的工作選擇多了,願意投身刺繡行業的年輕人也少了。當下,刺繡和很多其他非遺項目一樣,面臨着傳承的難題。

  “現在的女孩子,大都不願意從事這個行業。有的學生過來跟着我學了幾天,就不再來了,孩子們都坐不住。”郁興瑛有些無奈地表示。

  為了傳承好這一非遺技藝,市區各級各部門都給予了相應的扶持。2009年6月,聯升齋被授予“津門老字号”稱号;2012年8月,獲得“中華老字号傳承創新先進機關”榮譽稱号;2014年,聯升齋刺繡藝術博物館建立;2017年,被納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聯升齋和天津工業大學、中德應用技術大學等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成為學校相關專業學生的教育訓練基地。郁興瑛等刺繡老師也常受邀到學校授課。

  顔肇儀,天津工業大學服裝設計系大二學生,在學校選修課上學習紡織類非遺時,她了解到了聯升齋刺繡藝術,等實地打卡、參觀完博物館後,金魚的細膩飄逸,人物的立體鮮活,都讓她大受震撼。小顔被“圈粉”了,後來便跟着郁興瑛學習刺繡,對于這位來自廣東的00後女孩,刺繡老師的評價是“聰明好學”。

  “我學刺繡,家裡也很支援。我想用自己的親身參與,來為非遺傳承出一份力。從自己的專業角度看,也是一種難得的社會實踐和課外積累。”顔肇儀告訴津雲新聞記者。

  如今,很多外地研學團體和遊客來天津遊玩時,都會把聯升齋作為打卡地之一。聯升齋刺繡這一津門寶貴技藝,在以多樣化的形式,傳續着其生命活力,生生不息。

【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千針萬線,百年傳承,聯升齋裡風景“繡”美……

刺繡老師在天津工業大學授課

  “刺繡這門技藝,見錢見得慢,這就更需要人能坐得下來,熱愛這項事業,才能傳承好。”吳慶英說。

  (津雲新聞記者 陳慶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