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從花鍵到民間繪畫,這裡的非遺有看頭

千百年來,流淌的大運河宛如一條生命之河,繁衍了獨特的運河文化,運河沿岸的人們依河而居、以水為生,世代在運河上勞作、生息,形成了運河沿岸特殊的生産、生活、節慶習俗。

  天津市北辰區自古漕運發達,商貿興旺,經濟的繁榮發展和古樸的鄉風民俗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并産生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穆氏花毽 08年亮相奧運場館 

  花毽兒,很多人都踢過,在北辰區天穆鎮,無論男女老少,幾乎人人都會踢花毽兒,從自家練習傳播到街坊鄰裡,把毽子踢成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天津市北辰區天穆村文化站,每到晚上總有一隊少年練習踢毽子——普普通通的毽子,竟然能纏身繞腿,上下翻飛、翻轉自如,讓人眼花缭亂——這便是訓練中的天穆村花毽隊。

【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從花鍵到民間繪畫,這裡的非遺有看頭

  這支成立于1996年的民間隊伍,培養出了全國踢毽冠軍,2008年,天穆村花毽隊受邀在奧運會比賽間歇進行表演,是當年唯一一支在奧運會賽場進行表演的民間體育隊伍,隊伍的組建者穆瑞寬是穆氏花毽的第三代傳人。

  穆氏花毽起源于清朝光緒三年,穆瑞寬的祖父穆成亮從石家大院中幾位踢毽的老先生那裡學會了踢花毽技藝,回到村子後不斷練習,并将技藝傳授給兒子穆祥耀、孫子穆瑞寬。

  祖孫幾人都癡迷于踢毽,經常聚集毽友,或傳藝,或切磋。出天穆村不遠,是北運河,穆瑞寬每天早晨帶着一隻花毽,在運河邊找平整、開闊的地方練習,很快吸引了一大批愛好者,踢花毽慢慢成了運河邊盛行的一項運動。

  1996年,穆瑞寬組建了天穆村花毽隊,那之後,來學習踢花毽的,既有六七歲的孩子也有年逾古稀的老人,天穆村裡、河畔邊,到處可以看到踢毽的人們,從穆瑞寬退休到去世前,他傳授了近千人。

  2016年,已經76歲高齡的穆瑞寬,在生病期間仍舊每晚去指導花毽隊練習,病重後對大兒子穆懷良的囑托是“接手花毽隊,将踢毽技藝傳承下去”。

【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從花鍵到民間繪畫,這裡的非遺有看頭

  穆懷良從小就被父親帶着踢毽,曾創下過連踢1小時47分鐘中間不落地的好成績,2000年,他參加全國農運會花毽比賽,獲得個人規定動作第二名。

  父親去世後,穆懷良成了花毽隊的教練,雖然生意繁忙,但每周除周六外的每個晚上,他總要抽出兩個小時指導隊員,沒有特殊情況從不間斷。

  幾年前,北辰區花毽運動協會成立,穆懷良任協會會長,與天穆國小聯合舉辦花毽教育訓練班,堅持花毽傳承“從娃娃抓起”。

  穆氏花毽傳承百餘年,從自家傳習到普及全村再到成立花毽協會,現有會員200多人,參加習練群衆達萬人以上,近年來積極參加全國各類運動會和花毽比賽,多次獲得一等獎。

【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從花鍵到民間繪畫,這裡的非遺有看頭

  2017年5月,穆氏花毽被市政府準許為天津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産,2021年5月,公布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擴充項目)名錄,穆懷良和弟弟穆懷傑是第四代傳承人。

  穆懷良也在努力着,祖輩傳下來的衣缽讓他對花毽多了一種情感和不舍。“希望有華人的地方都知道穆氏花毽,把這項傳統技藝帶到全世界。”

  北辰民間繪畫

  北辰區文化中心的幾間展館中,展示着一幅幅濃墨重彩的農民畫,五顔六色的畫面中,稚嫩中透着純樸,稚拙中充滿靈氣,生動形象地展現出北辰人特有的質樸、率真、熱情與幽默,也呈現了中國的變遷和時代的特點。

  作為北辰農民畫第五代傳承人,著名畫家、農民畫傳人何小寶對北辰農民畫感情深厚。在他眼中,農民畫是一種“心像”藝術,創作來源于生活,“比如,一個農民走過一座大橋這樣一個簡單的場景,他想記錄下來,或者他看見改革開放以來身邊的各種變化,他就拿起了畫筆,直覺地去描繪他内心所思所想。”

【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從花鍵到民間繪畫,這裡的非遺有看頭

  北辰地處天津北端,京津之間,京杭大運河貫通南北。依托運河,北辰自古就漕運發達,商貿興盛,有皇家糧倉美譽。

  運河水像母親一樣,滋養着運河兩岸的人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随着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準的改善,北辰的農民便用手中的畫筆來記錄這一切美好,這便是農民畫的起源,“很多人以前會剪紙、刺繡,當他們把剪刀換作畫筆,以筆為針,把傳統民間藝術融入畫中,北辰農民畫也就應運而生。” 何小寶介紹,政府的文化部門發現了這一特殊群體的存在,便組織他們在文化館、文化站進行教育訓練,并有專業美術幹部進行輔導,培養了一大批農民畫畫家。

【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從花鍵到民間繪畫,這裡的非遺有看頭

《運河贊歌》何小寶

【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從花鍵到民間繪畫,這裡的非遺有看頭

《運河風情》陸連江

  從上世紀70年代起步到90年代,北辰農民畫作品多次入選全國農民畫展,兩次進京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展覽,這标志着北辰農民畫進入成熟階段。此外,北辰農民畫還多次赴瑞典、挪威、美國、南韓、意大利等國展出,百餘件作品被國内外國家級博物館收藏,萬餘件作品被國内外藝術館及個人收藏,北辰區也是以3次被文化部(原)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藝術之鄉”。

  “北辰農民畫一度風靡于國外,那是因為它與西方稚拙派畫作間存在共性,有人将它稱為 ‘東方畢加索畫作’。”何小寶說。

【何以中國 運載千秋】從花鍵到民間繪畫,這裡的非遺有看頭

《春歸大地》何小寶作品

  2019年11月,北辰民間繪畫被列為北辰區第五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目前,北辰區有200餘位農民畫家參與創作,常年開展各種農民畫展覽活動。

  為進一步傳承和發展北辰農民畫,北辰陸續成立了北辰農民畫志願者服務團隊、大張莊鎮農民畫創作教育訓練基地、雙口鎮成立農民畫創作基地、青廣源農民畫基地,在北辰文化中心成立了農民畫展覽館等。同時,還舉辦了以國小美術老師為骨幹的農民畫教育訓練班。

  用最稚拙的筆觸,勾勒最美的鄉土。根植于津郊沃土的北辰農民畫,如今已經綻放成一朵絢麗的民間藝術之花。

  (津雲新聞記者 勞韻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