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文柱
《傅雷家書》,收錄了傅雷1954年至1966年寫給身在異國他鄉的兒子傅聰的118封信。最長的一封信達7000餘字,最短的隻有45個字。我很佩服這位受過國内外高等教育的著名文學翻譯家、文藝評論家的家國情懷和卓越才華,字裡行間流露出他對祖國的赤誠摯愛,也彰顯了他孜孜以求、盡心竭力為社會效力的中國文人風骨(留有《傅雷文集》15卷),更有他為把孩子培養成一位真正藝術家而把畢生學識才華和超人智慧傾注于諸多書信之中。這本書最獨特、最引人之處,是傅雷用他自己淵博的知識、親身的經曆、成敗的體驗對孩子進行言傳身教,也是與讀者進行交流分享。正如有人所說,"它是一本充滿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也是一本優秀的青年修養、素質教育的讀物。"
傅雷為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世界級的鋼琴家,可謂煞費苦心,幾乎每封信都與孩子探讨交流音樂方面的問題。教育孩子既要潛心學習研究西方先進的樂理和技巧,又要多讀中國古典文學,從中吸取營養保持民族風格;既要在專業技術上精益求精,又要在做人上潔身自好樹立嚴肅樸素的人生觀;既要自己勤學苦練憑藝術立身,又要及時向國内傳遞相關資訊使更多國人受益。他在給剛到波蘭求學的孩子的信中說:"真誠是一把藝術的鑰匙。……是以做藝術家要先學做人,藝術家一定比别人更真誠、更敏感、更虛心、更勇敢、更堅韌。"1955年1月26日給孩子寫信:"古今中外的名著,時時刻刻給你精神上的養料,"他先後給孩子寄去了很多古典名著,如《世說新語》《人間詞話》《古詩源選》《唐五代宋詞選》《元明散曲選》等。他在信中要求孩子,随時随地吸收别人的意見非常重要,經常請教前輩更是必要。除向世界一流的導師傑老師學習外,他還在信中催促孩子登門拜訪向有獨到見解的匈牙利老太太安妮菲希爾請教。他在給孩子的信中寫道:"人的偉大是在于幫助别人,受教育的目的隻是培養和積累更大的力量去幫助别人,對社會對人類有所貢獻。"在信中要求孩子,你在國外見聞既廣,定有不少新東西可以告我們,"一個人對人民的服務不一定要站在大會上演講或做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業,随時随地、點點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訴大家,無形中就是替國家播種、施肥、墾殖。"1960年1月10日了解到孩子在英國學有所成時給他寫信:"唯有藝術和學問從來不辜負人,花多少勞力用多少苦功,拿出多少忠誠和熱情,就得到多少收獲與進步。"又說:"你不依靠任何政治經濟背景,單憑藝術立身,這也是你對己對人對祖國的最起碼而最主要的責任。……靠藝術謀生而能不奔走于權貴之門,這點傲氣也是中國藝術家最優美的傳統之一,值得給西方做個榜樣。"1961年6月26日給孩子信中說:"最高興的是你的民族性格和特征保持得那麼完整,唯有如此,才不緻于被西方的物質文明湮沒。"
傅雷十分關注孩子的工作節奏和身心健康。他寫信告訴孩子:"最好做事要有計劃,至少一個季度事先要有打算,定下程式非萬不得已切勿臨時打亂。"他還把自己的生活習慣寫信與孩子交流:"我早上起床,洗臉、吃點心、穿衣服,沒一件不是用最快的速度趕着做的;而平日的工作時間,盡量不接客人,不出門;萬一有了雜務打岔,就在晚上或星期日時間補足錯失的工作。這些都值得你模仿。每天的工作和休息時間都要安排妥當,避免一切突擊性的工作。"強調無論再忙也要把外出演出、參賽計劃安排日程告訴父親,再忙也要抽出一定時間放松自己,接觸感受大自然之靈氣。1961年5月1日給孩子信中說:"多親近大自然是維持身心平衡最好的辦法。終日在瑣碎家務與世俗應對中過生活的人,也該時時到野外去掉一些塵俗氣,別讓這塵俗氣積聚日久成内宿垢。"同年9月14日又給孩子寫信:"我一再提醒你去森林去郊外散步,去博物館欣賞名作,大半為了你,一小半為了彌拉(傅聰妻子)。多和大自然和造型藝術接觸,無形中能使人恬靜曠達(即古人所雲'蕩滌胸中塵俗'),維持精神與心理健康。"
傅雷不僅在文學藝術方面造詣頗深,在持家理财方面也有很多高招妙論。他強調"生活要節儉,用錢要計算,"還經常把自己的經驗做法寫信介紹給孩子。1955年12月21日給孩子寫信:"你在國外求學,`厲行節約'四字也應該竭力做到。我們的家用,從上月起開始每周做決算,拿來與預算核對,看看有否超過?若有,要研究原因,下周内就得設法防止。"1961年5月23日又給孩子寫信說:"總而言之,理财有方法,有系統,并不與重物質有必然的聯系,隻是為了不吃物質的虧而采取的預防措施,為了更完美地享受人生。"同年10月5日又寫信說:"想知道你們的收支情況,隻是想幫你們出主意妥善安排,唯有妥善安排才能不受物質的奴役。凡不長于理财的人少有不吃銀錢之苦的。我和你媽在這方面自問還有相當經驗可給作參考。""既然生活在金錢世界中,就不能不好好地控制金錢,才不緻于為金錢所困。""我很明白在西方社會中物質生活無保障,任何高遠的理想都談不上。你既要保持你藝術的尊嚴,人格的獨立,控制物質應成為最迫切最重要的先決條件。"他還在信中進一步指出:"古往今來,藝術家多不會生活,這不是他們的光榮,而是他們的失敗。失敗的原因并非真的對現實生活太笨拙,而是不去注意,不下決心。所謂'會生活'不是指發财,剝削人或是啬色,做守财奴,而是指生活有條理,收支相抵而略有剩餘。"1964年3月1日當傅雷得知孩子做了
父親以後,寫長信着重談了經濟方面的問題,講得精彩而實用。他說:"有了孩子更要好好安排一下,衣、食、住、行的固定開支每月要多少,零用要多少,以量入為出的原則,全面做一個計
劃,然後嚴格執行。……大多數人的經驗是零用的不易掌握,最需要克制功夫。遇到每一筆非生活必需開支,都得冷靜地想一想,是否确實必不可少。……我們在最困難的時候,曾經把每月的每一筆開支,分别裝在信封内,寫明夥食、水電、圖書等,一個信封内的錢用完了,決不挪用别的信封内的錢,更不提前用下個月的錢。……我們的欲望無窮,所謂'欲壑難填',若一手來一手去,有多少用多少,即使日進鬥金也不會覺得寬裕。"
天下做父母的都希望子女活得比自己更幸福,特别是中國父母對孩子的婚姻總是特别的關心,傅雷對不在身邊的孩子的婚姻生活更為關心。他嚴格而開明,既尊重孩子的意願和選擇,又适時給予傳統文化和生活常識的指導。1960年8月29日得知孩子訂婚的消息後馬上回信寫道:"對終生伴侶的要求,正如對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樣不能太苛。希望你拿出象對待音樂藝術一樣的毅力、信心、虔誠,來學習人生藝術中最高深的一課。""你在音樂藝術中固然隻許成功,不許失敗!在人生藝術中、婚姻藝術中也隻許成功,不許失敗!這是你爸爸媽媽最關心的,也是你一生幸福所系。……做藝術家的妻子比做任何人的妻子都難。你切不可隻顧着你的藝術,也得分神顧到你一生的伴侶。眼前雙方先學習互相尊重、諒解、寬容。無論男女,隻有把興趣集中在事業上、學問上、藝術上,盡量抛開渺小的自我,才有快活的可能,才覺得活得有意義。"他在信中提醒孩子:"世界上最有力的論證莫如實際行動,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則;自己做不到的事千萬勿要求別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評自己,先改自己的;永遠不要忘了我教育你的時候犯的許多過嚴的毛病(指打孩子);盡管指點别人,可不要給人好為人師的感覺。"1961年2月5日寫信給孩子介紹他與妻子相處之道,"我經常與你媽談天說地,對人生、政治、藝術各種問題發表各種感想,往往使我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的思想整理出一個小小的頭緒來。可見終生伴侶的互相幫助有許多完全是不知不覺的。""許多有關人生和家常瑣事的經驗,你不知道還不打緊,彌拉可不能不學習,否則如何能幫助你解決問題
呢?西方人總有許多觀點與我們有距離,特别是在人生的談泊,起居享用的儉樸方面,我更認為應當逐漸把我們東方民族的明智和傳統灌輸給她。"1961年6月26日在信中寫道:"說到彌拉,你是否仍和去年8月初訂婚時來信說的一樣預備培養她?不是說培養她成為一個什麼專門人材,而是帶她走上嚴肅、正直、坦白、愛美、愛善、愛真理的路。希望你以身作則,鼓勵她多多讀書,有計劃有系統地正規地讀書,不是消閑趨時地讀書。你也該培養她的意志,便是有規律有系統地處理家務,掌握家庭開支,經常讀書等等,都是訓練意志的具體機會。""成功的婚姻不僅對當事人是莫大的幸福,而且溫暖的光和無窮的詩意一直照射到、滲透入雙方的家庭。"傅雷常在信中分享他與妻子的經曆和生活方式,"你工作那麼緊張,不知還有時間和彌拉談天嗎?我無論如何忙,要是一天之内不與你媽談上一刻鐘十分鐘,就象漏了什麼功課似的。日常的閑聊便是熏陶人最好的一種方法,或是飯前飯後或是下午茶的時候,随便交換交換意見,無形中彼此都會得到不少好處,不知不覺地提高自己,提高對方,總不能因為忙,各人獨自生活在一個小圈子裡。"他還給孩子寫信:"我老想幫助彌拉,但自知手段笨拙,生怕信中處處流露出說教口吻和家長面孔。你該留意我的信對彌拉起什麼作用,要是她覺得我太古闆、太迂等,得趕快告訴我,讓我以後對信中措辭多加修飾。我決不嗔怪她,可是我極需要知道她的反應來調節我教導的方式方法。你與她有什麼不協和,我們就來解釋、勸說;她與我們之間有什麼不協和,你就來解釋、勸說,這樣才能做到所謂同舟共濟。"
從《傅雷家書》中我還強烈地感受到,他身上雖然也有舊知識分子謹小慎微的一面,但更有中國文人愛憎分明、剛正不阿的铮铮風骨。他一生盡管曆經坎坷,在"反右"時被錯劃為右派,在"文革"中受到沖擊蒙受不少冤屈,但他對國家、對領袖的赤誠之心始終沒有動搖過。1957年3月他應邀出席中共中央宣傳工作會議,12日聆聽毛主席講話後激動地給孩子寫信:"毛主席的講話,那種口吻、音調,特别親切平易,極有幽默感。他的馬克思主義是到了化境的,随手拈來,都成妙谛,出之以極自然的态度,無形中滲透聽衆的心。講話的邏輯都是隐而不露,真是藝術高手。他胸襟寬大,思想自由,和我們舊知識分子沒有分别。毛主席是真正把古今中外的哲理融會貫通的人。"對于一個真正的中國進階知識分子而言,如果不是從内心深處敬佩一個人的話,是絕對講不出上述這段肺腑之言的。他對毛主席是如此的崇敬,對美帝則極為厭惡,他對美帝國主義有一段精妙絕倫的點評,1962年1月21日給孩子信中寫道:"我往往在想,象美國人這樣來源複雜的民族究竟什麼是他的定型?什麼時候才算成熟?他們二百年前的祖先不是在歐洲被迫出亡的宗教難民,便是在事業上栽了筋頭的人;不是年輕的淘金者,便是真正的強盜和殺人犯。這些人的後代,反抗和鬥争性特别強是不足為奇的,但傳統文化的熏陶欠缺,甚至是絕無僅有也是想象得到的,隻顧往前直沖,不問成敗,什麼都可以孤注一擲,一切隻問眼前,冒起危險來絕不考慮值不值得,不管什麼場合都不難視生命如鴻毛。難怪資本主義到了他們手裡會發展得這樣快,畸形得這樣厲害。我覺得他們的社會好象長着一個癌,少數細胞無限制地擴張,把其它千千萬萬的細胞吞掉了,而千千萬萬的細胞在被完全吞掉以前,還自認為健康得很,自由、民主得很呢!"
現在手機電話、電腦網際網路發展普及以後,人們(包括親人們)用書信交流越來越少,"家書抵萬金"的時代漸行漸遠。其實書信交流也有它的好處,不僅可以訓練一個人的思維和寫作能力,還便于儲存和傳播,人們愛不釋手的《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等便是明證。傅雷關于家書有兩段異常深刻的論述。1955年3月27日給孩子的信中寫道:"一個人的思想是一邊寫一邊談出來的,借此可以刺激頭腦的靈活性,也可以訓練寫作的能力與速度。"1956年1月20日他在信中寫道:"一個人的思想,不動筆就不大會有系統,日子久了,也就放過去了,甚至于忘了,豈不可惜!就為這緣故,我常常逼你多寫信,這也是很重要的'理性認識'的訓練。"的确如此,我亦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