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頭奶牛的“智慧生活”

一頭奶牛的“智慧生活”

為指導各地更好應對數字鄉村建設實踐中遇到的新問題、新挑戰,日前,中央網信辦、農業農村部等部門釋出了《數字鄉村建設指南2.0》。其中,在智慧農業方面,甯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發展奶牛數字化養殖的成功經驗成為經典案例。

利通區是甯夏奶牛養殖的核心區,也是全國奶牛養殖大縣。在這裡,奶牛們過着怎樣的“智慧生活”?記者進行了采訪。

數字技術服務奶牛日常

位于吳忠市利通區的甯夏興牛牧場,養殖着3500餘頭荷斯坦奶牛。

一頭奶牛的“智慧生活”

興牛牧場的數字化奶廳。

“要把奶牛養得好、産奶量高,可是個技術活。”甯夏興牛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王亞棟告訴記者,随着牛奶産業更新和數字技術發展,粗放養殖模式早已行不通了。“如今,整個牧場都依靠數字化系統管理,與傳統養殖方式相比有了颠覆性變化。”

在智慧牧場,一頭牛從出生到日常吃喝、健康管理,都有數字技術提供保障。

“拿日糧加工制作來說,我們采用了智能精準飼喂系統,讓奶牛吃得更科學。”王亞棟介紹,要讓奶牛健康并且産奶量高,飼料的營養必須豐富。“這些牛每天吃的飼料,由十幾種原料以科學的配比組成,包括豆粕、玉米、草料、維生素等。每種料加多少,是否攪拌得均勻,投食的時候給牛喂幾次、一次喂多少,每個步驟都關乎牛的健康。”

有了智能精準飼喂系統,這項工作就變得簡單了許多。

“勞工隻要将不同原料按照系統提示的投料量放進上料機,就像給列印機裝上不同的墨水一樣,加料系統會自動根據程式控制攪拌、混合,再把飼料按份精确地投入奶牛的食槽中,既提升了飼料轉化率又減少了飼料浪費。”王亞棟說。

奶牛生活的牛舍,在自動化精準環境控制系統的調控下,變得十分舒适。

牛舍的溫度、濕度、氨氣濃度以及光照強度和時間,實時上傳至數字管理平台。何時開風扇通風、何時噴淋,都實作了自動控制,節能又增效。牧場内設定的高空瞭望雲台錄影機實時監測牧場生産安全,可以監測異常火點、奶牛異常出圈等情況。

每頭牛還有自己專屬的“智能手環”,以監測活動軌迹及健康情況。

“奶牛的後蹄腕上都綁了一個小盒子,這是智能計步器,一種基于物聯網技術的牛隻監測裝置。它能實時将奶牛的活動資料上傳至背景,進行資料分析,記錄奶牛健康情況,幫助實作奶牛分區管理等。”王亞棟介紹,過去,牧場需要至少5名獸醫負責奶牛健康管理及保健工作,現在隻要3名即可,“一有問題,系統平台直接預警并派發工單,管理幾千頭牛也不費勁了。”

高效管理帶動效益提升

吃得好、住得好,奶牛自然能産出更多優質牛奶。

“賣牛奶的收入占我們牧場總收入的90%以上,是以自動化擠奶是智慧牧場建設的關鍵一環。”王亞棟向記者介紹,牧場設有一個數字化奶廳。奶廳正中是一台占地3000平方米的轉盤式擠奶機。

隻見巨大的圓環轉盤在不停旋轉,轉盤被分割出72個小隔間,每個隔間的大小正适合一頭奶牛站立。奶牛被勞工從圈裡帶出來後,徑直走上轉盤,便可以進行藥浴、驗奶、套杯、擠奶等流程。

擠出來的牛奶會直接進入儲奶裝置,配套的速冷裝置在30秒内,将牛奶降溫至2攝氏度到3攝氏度,這也是最利于牛奶保鮮的溫度。“牧場日産奶量可達50噸。這些牛奶産出後,在1個小時之内,即可被送到位于利通區的乳制品企業,最大程度地保證了奶質新鮮。”王亞棟說。

數字化管理讓牧場的其他各項工作也井井有條。

“包括原料的入庫,勞工的工作計劃,各部門周、季、月度的工作彙總等,都由牧場數字管理系統安排,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王亞棟認為,“服務奶牛的數字裝置與數字管理平台,共同構成了完整的智慧牧場系統,打通了人、奶牛、乳制品之間的資訊通路,實作了奶牛智慧養殖。”

一頭奶牛的“智慧生活”

甯夏興牛牧業有限公司從業人員操作數字化管理平台。

為更好地進行數字化管理,興牛牧場聘用的員工有不少是掌握數字技術與養殖技術的複合型人才。據介紹,該牧場現有從業人員60餘人,其中1/4是掌握數字化裝置操作的技術人員。“這些數字化養殖人才,月薪大概在八九千元,有些人月薪超過了1萬元。”王亞棟說。

政策扶持推動智慧發展

在吳忠市利通區,興牛牧場的數字化發展之路并非個例。

“我們隻算是一家中等規模的牧場,現在利通區已建成的規模奶牛養殖場有100多家。”王亞棟表示,自2021年牧場建成投産以來,在數字化建設方面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

“作為數字智慧牧場示範場,在數字化裝置投産之初,區裡給予了我們政策性項目支援和技術指導。區裡還建設了奶牛綜合資訊大資料平台,我們牧場的資料也直接接入平台,牧場的生産營運情況可以實時與政府相關部門對接,特别友善。”王亞棟說。

利通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圍繞甯夏回族自治區打造“千億級牛奶産業”的目标任務,該區聚焦數字化建設,積極實施5G+智慧牧場、奶業生産能力提升整縣推進等項目,推進草畜配套、現代智慧牧場建設、奶農種養一體化發展。

“牛奶産業是利通區的特色優勢主導産業,也是利通區農業的支柱産業。”該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截至目前,利通區已建成五裡坡、孫家灘2個奶牛生态養殖基地,建成規模奶牛養殖場103家,規模養殖場奶牛良種化率、機械化擠奶率均達到100%。并且,現有奶牛規模養殖場已全部實作數字化管理,通過項目帶動建成利通區奶牛大資料平台,已累計建設數字智慧牧場37個、5G示範牧場1個。

據悉,今年二季度,利通區存欄奶牛24萬頭,鮮奶産量59.1萬噸,成母牛年平均單産達到9.8噸以上。生鮮乳平均乳脂率達到3.8%,乳蛋白達到3.2g/100g。

“後續,我們将繼續推進數字化奶牛養殖,着力打造優質高端奶源基地,讓更多農牧民受益,也讓科技含量十足的牛奶走上更多老百姓的餐桌。”利通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丨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丨本期編輯:馮曉敏

丨校讀:馮曉敏

丨監制:張耀 封斌

丨總監制:趙敏

聲明:未經授權,禁止轉載、使用本公衆号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來源于乳業時報官方微信;本平台轉載内容部分來源網絡,涉及侵權請聯系删除。

新聞熱線:0471-6564013

廣告熱線:0471-6564082 6564046

一頭奶牛的“智慧生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