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檢測亭成了 “筐”,什麼功能都往裡裝
乖乖,你也太強大了吧?
每天上下班必經的一個核酸檢測亭,疫情結束後一直沒被移走。昨天走近一看,差不多成了百變魔箱,它的四周被貼上了各種标簽。
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家門口的就業站,戶外勞動者的歇腳小屋,法制宣傳點……不一而足,承載着法治宣傳、勞動保障、社社關聯、就業服務、志願服務、創意文化、暖蜂同行等等各種功能。
說實話,每次看到核酸檢測亭,我都會有不愉快的回憶,對它沒有好的印象。
因為三年多的時間内,我無數次在這裡排長隊、被捅嗓子眼,有時候甚至耽誤了上班的時間。
三年疫情結束後,不知道為什麼,很多地方的核酸檢測亭還放在原來的位置。
我認為應該把他們送進曆史博物館,因為那是一個大事件的印記、一個時代的印記。
後來看到一些地方将核酸檢測亭派上了新的用場:愛心漂流書屋、環衛休息站、消防安全宣傳屋或者改造成服務群衆的“暖心小屋”,改造成“健康小屋”“愛心驿站”。
應該說都不錯,如果把核酸檢測亭常年空置确是一種浪費。
怎麼樣把核酸檢測亭合理利用好?這也是對基層智慧的一個考驗。
核酸檢測亭被貼上各種各樣的标簽,我感覺到有點滑稽。
标簽貼得越多,離實際就越遠。
反正我是沒看到在這個視窗能為居民提供什麼就業服務,我也沒看到這個點上開展了什麼法治宣傳。
最貼近現實的就是實實在在地做外來人員的歇腳小屋。在這裡歇一歇腳,喝點水,還比較現實。其他的都是人為加上去的,無非為了應付上面的檢查而已。
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
到了基層街道、社群,各種各樣的工作都要求基層對應落實。
基層也沒有辦法,隻能用“帖标簽”的方式來對付上面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