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落寞的名将》
|馬馳 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2024年6月
ISBN:9787203133162
壹
名家推薦
在平定安史之亂中,立功最大的自然數到郭子儀和李光弼。論實際的戰績,李光弼往往獨當一面,所獲更多。可是後來的際遇卻并非相同,郭子儀位極人臣,李光弼仿佛與王朝還稍有些嫌隙。馬馳同志以其多年研究心得,使舊史不稍詳盡處得以充實,李光弼當年蕩平叛亂的功績,不緻多所湮失。同時澄清了有關李光弼父族、母族及其本人諸多曆史迷霧,糾正了兩《唐書》、《資治通鑒》諸書籍中的某些錯誤,是值得稱道的。應該說,馬馳同志此書并非等閑的作品。
——史念海(著名曆史地理學家、陝西師範大學教授)
貳
内容簡介
本書是唐代名将李光弼的傳記,也是研究其生平事迹的學術著作。作為平定安史之亂的功臣,李光弼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論實際戰績,李光弼在郭子儀之上,“戰功推為中興第一”,他指揮的太原保衛戰、河陽之戰、懷州之戰精彩絕倫,是中國古代戰争史上的經典戰例。然而,相比郭子儀的風光無限,李光弼的際遇則顯得落寞冷清。唐史專家馬馳先生緻力于唐代蕃将的研究,本書為其代表作之一。書中考訂了李光弼的家族世系,糾正了史料記載中的錯誤,并滿含同情地叙述了這位名将光輝而落寞的一生,對其生平事迹及兵法戰略作了嚴謹的考證與評述。全書叙事嚴謹、行文簡潔,有助于讀者深入了解李光弼的個性與行事風格。書後還附有五篇關于唐代蕃将的專題論文,有助于讀者更為深入地了解以李光弼為代表的唐代蕃将群體。
叁
作者簡介
馬馳(1941—2019),河南省魯山縣人,陝西師範大學教授,曾任陝西師範大學唐史研究所和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唐史學會秘書長、副會長。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從事中國民族史和隋唐史等方面的研究,曾與同僚合編《清實錄藏族史料》《明實錄藏族史料》共15冊400餘萬字,雙獲國家民委于1989年頒發的社科優秀著作一等獎。他20世紀90年代主持國家教委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古代民族融合與發展(隋唐時期)”,出版專著《唐代蕃将》《李光弼》,其中《唐代蕃将》獲陝西省優秀社科成果二等獎,被中外學者譽為蕃将研究的權威專家。
肆
目錄
第一章 兩個楷洛
第二章 亦李亦武
第三章 族出“去闾”
第四章 “幼不嬉弄”
第五章 邊上名将
第六章 重返故鎮
第七章 挺進敵後
第八章 保衛太原
第九章 相州之戰
第十章 治軍“朔方”
第十一章 河陽之戰
第十二章 邙山之敗
第十三章 徙鎮臨淮
第十四章 系心“聖朝”
第十五章 蕃将世家
第十六章 “臨淮遺法”
第十七章 光弼現象
附表一 李光弼事迹系年表
附表二 李光弼家族世系表
附錄一 唐故開府儀同三司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帥都督河南淮南淮西荊南山南東道五節度行營事東都留守上柱國贈太保臨淮武穆王李公神道碑銘
附錄二 《金石萃編·李光弼碑》考證及按語
附錄三 雲麾将軍李府君神道碑
附錄四 唐贈範陽大都督忠烈公李公神道碑銘
附《唐代蕃将考論》:
史道德的族屬、籍貫及後人
李謹行家世和生平事迹考
鐵勒契苾部與契苾何力家族
沙吒忠義的族出及事迹考
《舊唐書·黑齒常之傳》的補缺和考辨
伍
前 言
近年來,海内外興起一股強勁的郭子儀熱。不僅歐美東南亞有郭氏宗親聯誼會,秦晉等省亦紛紛建立起郭子儀研究會之類的民間團體。一些學者更不甘落後,有關郭子儀事迹的專著也接踵出版。
“尊祖重親”為大陸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亦是我中華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具體表現,更是我炎黃子孫有着強大的民族内聚力的最好說明。是以,對郭子儀熱現象,我們無可非議。
然而,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的李光弼,非但被唐人冷落,就是今天,亦很少有人哪怕是對他“一瞥”。
這很不公平。
李、郭齊名于平安史之亂,但若以軍事成就論,二人實在不應放置于同一個層次。郭子儀帶兵松松垮垮,“一敗于清渠,再潰于相州”,連其心愛的部将都難以為他開脫屢戰屢敗的責任。李光弼則不然,他“治師訓整”,号令嚴明,當他取代郭子儀為帥後,“營壘、士卒、麾幟無所更,而光弼一号令之,氣色乃益精明雲”(《新唐書·李光弼傳》)。故其戰功“推為中興第一”,是以明代的思想家王船山評價說,“以戰功論,李光弼奮其智勇,克敵制勝之功視郭為多”(《讀通鑒論》卷23)。
筆者自小愛抱打不平,時值今天猶牛脾氣不改。是以在讀史到“李光弼危疑憤郁,以隕其生”(《通鑒》卷263)時,遂掩卷歎息,數載不能釋懷。當讀到“與李光弼齊名”,但“威略不逮”的郭子儀,“家人三千”,“良田美器……不可勝紀”,“八子七婿,皆貴顯朝廷”,“侈窮人欲”,“富貴壽考,繁衍安泰,哀榮終始”(兩《唐書·郭子儀傳》)時,又忿然不平曰:“朝廷何厚此而薄彼!”當看到今人對郭子儀亡靈頂禮膜拜,對其生平事迹撰述無窮時,遂亦躍躍欲試,決心撰寫一本關于李光弼的書。
在這裡,我想聲明一點:對李、郭戰功的比較評價,是就史實而言,本人無意于“抑郭揚李”,請郭氏宗人莫要誤會。其實,子儀公是個同誰都能共處的可愛的好好先生,他不敢得罪皇上,亦不屑結怨權宦,更不願嚴治麾下的驕兵悍将,連對兒媳婦都遷就退讓。是以上下左右,東西南北中關于他的口碑極好。而李光弼卻處處事事讨人嫌。他治下之嚴,幾近于冷酷,“每校旗之日,軍士小不如令,必斬之以徇”,至有“心破膽裂者”(《舊唐書·郝廷玉傳》);他既不願讨好宦官,亦敢于同天子持不同意見;他對妻子兒女更是寡恩少情,因忙于公事,他可以數過家門而不入,臨終時竟将爵封拱手奉還天子,理由是,“若使無功之子嗣守素封,臣赴下泉亦不瞑目”(《冊府元龜》卷409),緻使薨後幼子“少無所倚”,靠他人提攜仕進(《全唐文》卷738)。如此“薄情寡恩”之人,難怪有那麼多人不太喜歡他,乃至在他身染絕症行将正寝時,皇上猶怨他“遷延不至”,史臣譏他有“不釋位之誅”(兩《唐書·李光弼傳》)。
筆者因治隋唐民族史,加上天生的倔脾性,遂愛屋及烏,對李光弼情有獨鐘;早在十五年前就曾醞釀寫一部洋洋數十萬言的《李光弼事迹考》。但志大才疏且惰性十足的本人,竟至多年過去,依然忙于身邊瑣事,不曾在“紙上談兵”上下過功夫。恩師上官鴻南先生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屢屢促我動筆蒇事。由是懶人忽發奇想,曷不請文字功夫極佳的上官師之助共操其勞。可是,上官師自有公事纏身,更無餘力指導。直拖至今年春節,上官師又一次動問,才覺得不容再遷延下去。此外,嚴師史念海先生以85歲高齡,猶筆耕不止,于不言中對弟子們鞭策,在無聲中給筆者以激勵。還有恩師牛緻功先生,亦多次關注此書稿的完成。所有這些構成了筆者撰此小書的基本動力。于此,向恩師們表示最誠摯的謝意。
由于多次搬家,十年前積累的關于李光弼的資料,或被家人一火焚之,或被當作破爛随意處理,及至動手,才感到這是在做無米之炊。無奈隻好随手拈來兩《唐書》、《通鑒》中的材料,勉強聯綴成篇,其分量之不足,學術性之不強,自當不言而喻。
這本小書共十七章,分别就李光弼的族出家世、生平事迹、所處曆史環境作了某些考證和評述。雖無太多發明,但并不拾人牙慧;如果從填補研究空白和抛磚引玉上考慮,它也許還有點價值。是以,筆者不揣冒昧,将此小書敬獻給讀者。
馬馳
1996年4月3日
于陝西師大34号樓八方書齋
一宋史研究資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