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統一天下的路上,曾活捉了一位著名的元朝将領。
以老朱的性子,這位降将要是不投降基本上必死無疑。但當朱元璋意外獲知這是蒙古國名将木華黎的後代時,朱元璋居然無條件放了他。
以“閻王爺”著稱的朱元璋究竟為何無條件放走敵将?難道一個死人的魅力這麼大?
一代名将
其實站在我們今天的角度來想,碰到正統元朝人,朱元璋應該非常痛恨才對,因為他的家人就是被他們給害死的。
一個完整的家庭,因為政府不給力,官員們腐敗而被破壞了。
當然,不隻是朱元璋他們一家,還有許許多多無數家庭都遇到了這種結局。
不過痛恨歸痛恨,後來逐漸開始了解曆史的朱元璋,也是有了許多他很崇拜的人。
正是因為崇拜一位蒙古國的将領,是以他的後代是以得到了救贖,看來有時候出名也是挺有用的。
朱元璋崇拜的這位蒙古國将領,正是開頭提到的木華黎。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他選取了古今37位能人配享帝王廟,其中就有木華黎。
古今名将賢臣那麼多人,朱元璋能把木華黎選進來,不難看出對他的喜愛。
那木華黎究竟有多厲害,以至于讓朱元璋如此崇拜?其實答案非常簡單,就是兩個字,忠武。
又忠誠打仗又厲害的人,這可以說是朱元璋那時候最喜歡的一種人了。
木華黎長大後就被父親送到了鐵木真身邊,讓他當私人奴隸,其實就跟現在的秘書差不多。
就這樣,木華黎正式開始了自己的傳奇一生,他的履曆說來也是簡單,平常下馬保護鐵木真,打仗的時候上馬安天下。
在幫助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時,木華黎和另外一個叫博爾術的人立下了不少軍功。
鐵木真本人都說,木華黎和博爾術就是自己的左膀右臂。
解決完蒙古内部的各項事宜後,木華黎開始跟着鐵木真讨伐金國。
隻可惜木華黎最後未能看到蒙古滅金,他在一次回家途中病逝了,他40年的軍旅生涯由此結束了。
40年的軍旅生涯,可以說是勞苦功高,他的忠誠不二,他的彪炳戰功,無不深深影響着一代又一代,朱元璋就是他的一個鐵杆粉絲。
木華黎因為幹得不錯,是以被賜予過誓券,大概意思是說他的子孫可以一直傳承下去,說白了就是曆代子孫能衣食無憂一輩子。
不過有一說一,受木華黎影響,他的後代們表現也很不錯,曾有好幾位還當過元朝丞相,他們家也由此成了元朝非常重要的一個世家。
像木華黎的四代孫安童,以及安童的孫子拜住,這兩人都是元朝的右丞相。
與這兩位情況相似的,就是今天的主人公納哈出,他當過左丞相。
至于納哈出是木華黎的第幾代孫子,至今依舊是說法不一,史書中隻是說納哈出是木華黎的裔孫,也就是遠代孫子。
那這個納哈出,有木華黎家祖傳的忠武嗎?
忠武之後
史書中對納哈出的評價是:“骁勇善戰,用兵過人。”
其實這是給他面子了,真實情況是,納哈出的确挺忠誠的,但至于“武”,跟他的祖先木華黎比起來,那可真是差了好幾代。
當時高麗有個太祖叫李成桂,他就和納哈出打過仗。
當時納哈出是率領元軍來收複土地了,本以為這個外國人還挺好對付的,豈料納哈出他們直接被打了個落花流水。
納哈出見狀很不服氣,但實在是打不過,于是他就想着跟對方和談來收複土地。
你要是說打仗打過了和談還是有可能的,畢竟有底氣嘛,但是沒打過還想跟人家和談,這多少有點把人家當傻子了吧。
李成桂見狀也很是生氣,于是他直接下令殺掉來和談的人。
當時納哈出帶了十幾人來和談,差點就全軍覆沒了。
在衆人的保護下,納哈出險些就提前為國捐軀了。
打也打不過,和談人家又不讓,于是納哈出隻好帶着大軍傳回,走之前他還不忘評價一下李成桂:“這兄弟真是個打仗人才啊!”
這納哈出其實也是人才,把對方襯托得像個戰神一樣。
高麗大部分時候可是我們國家的附屬國,居然連他們都打不過,那對内就更沒有勝算了。
朱元璋平定南方各大勢力後,就開始出軍北上滅大元,其中在攻打太平道的時候,朱元璋他們終于遇到了納哈出這個倒黴蛋。
納哈出是當地的一個萬戶,同時也是守将,他之是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完全得益于先人。
但先人隻是教會了他如何享受生活以及服務皇帝,但卻沒有教他如何更好地禦敵。
反觀朱元璋那邊,精兵強将有的是,是以對付一個不會帶兵打仗的,那更是輕而易舉。
就這樣,在攻下太平道後,不出意外納哈出被朱元璋他們給生擒了。
按照之前的慣例,朱元璋一般都會勸降,因為在他看來,這些将領要是能用的話,自己是可以暫時收留他們的。
畢竟生逢亂世嘛,人才更是稀缺,有能用的已經算是不錯了。
豈料納哈出這個敗軍之将還挺有骨氣,面對朱元璋他們的勸降總是搖搖頭。
後來一次偶然的機會,朱元璋得知納哈出居然是自己偶像木華黎的後人,頓時老朱就變得肅然起敬,并對納哈出有了新的看法。
最後經過深思熟慮,朱元璋放納哈出回到了元朝。
其實就算納哈出不是木華黎的後人,朱元璋大機率也是不會殺他的,為何?
首先在朱元璋眼中,不管怎麼說吧,這納哈出也算是地方的一個人才,投降後可讓他繼續治理自己的地盤。
其次納哈出堅決不投降,由此說明他對自己的國家很是忠誠。
雖然說“一将難求”,但是非常忠誠的将領更是難求中的難求。
朱元璋一生非常讨厭背叛自己的人,是以對待這樣忠誠的人他更是非常愛惜。
開始即結束
如果說納哈出直接投降了,那以後朱元璋就算用他,也會對他的忠誠抱有懷疑。要是這樣的話,估計納哈出在明朝應該活不長久。
就這樣,納哈出憑借自己的忠誠重新回到了元朝。
讓衆人都沒想到的是,納哈出回去後居然直接受到重用,并當上了太尉、左丞相什麼的。
這就很讓人疑惑了,一般來說敗軍之将一點也不吃香,尤其是像納哈出這種還在敵軍陣營中待了一段時間的,回去以後被懷疑那是沒得跑了。
但納哈出不僅沒有被懷疑,反而被授予各種要職,這實在是讓人費解。
其實最直覺明了的一種說法是,當時元朝内部實在是太缺人了,仔細一想的确如此。
因為元朝的統治形式跟别的王朝不一樣,再加上後來幾年他們内部争鬥不斷,是以到了元朝末年時,朝廷真的是沒人可用了。
是以像納哈出這樣比較平庸的,隻能有一個用一個了,要不然好多職位就會空出來。
就這樣,納哈出在元朝開始飛黃騰達了,後來還被封為了開元王,由此不難看出元朝對他的器重。
之後納哈出回到了自己的老家遼東,因為當年木華黎就被封到了這一片。
當地有一座金山,這裡就成了納哈出的大學營,然後周圍有遼河作為天然屏障,這地方簡直太好了。
也正是靠着有利地形,納哈出逐漸強大了起來。
朱元璋這邊也是非常清楚,要是不打敗納哈出,東北是很難統一的。
在一切準備好後,朱元璋讓馮勝和藍玉帶領25萬大軍去收拾納哈出了。
縱使占據有利地形,且實力比之前強大了,但納哈出他們依舊是敵不過“時代潮流”明軍。
老朱也是挺會玩心理戰的,前方一邊打,他就在後方給納哈出寫勸降信。
朱元璋寫了好幾封,但都被納哈出給拒絕了。
納哈出越是拒絕,朱元璋越高興,因為這可以證明他沒有看錯人,同時這也算沒有辜負了自己偶像的血脈吧。
既然寫信不行,于是朱元璋就去讓另一個元朝降将去勸降了。
有一說一,用他們的人去勸降他們,這個法子是非常好用的。
在降将的勸說下,納哈出依舊是堅持自己的本心。
但他能堅持住,不代表别人能抵住誘惑啊,于是納哈出手下的将領和士兵們開始投降了。
随着許許多多的人開始投降,納哈出這邊自然是軍心不穩。
在自己身邊最重要的将領投降後,納哈出迫于無奈也終于再次回到了明朝。
得知納哈出投降後朱元璋非常開心,接着在南京他親自将納哈出封為了海西侯,而且還有免死鐵券。
但是非常可惜啊,納哈出在歸降明朝一年後便病逝了。他還沒來得及為新的王朝和皇帝效力便離開了,着實太可惜了。
納哈出死後,他的兒子在明朝因各種案件被處死,此後木華黎後代的消息便很難再查詢了。或許不出名,他們可以過得更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