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20年代初,占據中國北方北洋軍閥直系軍閥和奉系軍閥之間爆發了多次大規模的戰争,史稱直奉戰争,直奉戰争使政局動蕩不安,給中國北方的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那所謂的直系軍閥和奉系軍閥到底是從哪來的呢?我們要說這個話題,先把視角轉到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争,為什麼呢?因為民國時代軍閥部隊的老底子實際上就是清朝新政時期所編練的新軍,而清朝為什麼要編練新軍,自然就得從1894年開始的中日甲午戰争說起,而在甲午戰争之中,中國軍隊表現最好的是洋務運動時期組建的北洋艦隊。
軍事博物館收藏的20世紀國中國制步槍
1894年7月25日,日本軍艦在豐島海面上襲擊清軍的運兵船以及護航船隊,清軍艦隊中操江号以及艦上人員全部被俘獲;廣乙号被打中之後逃到北韓的西海岸自毀;濟遠号進行抵抗之後撤回威海衛;而高升号本來是清廷為了運輸軍隊租來的英國船隻,就沒有自衛能力,日軍要求艦上的1000多名清軍投降,清軍士卒嚴詞拒絕,并且開槍還擊,日軍将高升号擊沉,在船上的1000多名清軍步兵除了200餘人獲救之外,其餘八百餘名官兵遇難,豐島海戰以清朝的慘敗而告終。豐島海戰之後中日甲午戰争正式爆發。
甲午戰争時期的清軍。
到1895年的4月甲午戰争結束,這場戰争以中國的慘敗而告終。我們今天一提到甲午戰争總要提到北洋艦隊的大東溝海戰。但事實上,北洋艦隊的表現在參加甲午戰争的清軍之中那絕對是相當好的,日軍在海戰中的傷亡人數就達到了298人,其中陣亡121人,同時還重創了很多艘日軍軍艦,而參戰的清朝陸軍(湘軍和淮軍)除了少數部隊之外,大多數軍隊相比北洋水師的表現要糟糕得多,要知道直至台灣淪陷,日軍陸戰的陣亡人數也不過1100餘人,而其病死的人數卻超過了一萬人。
被日軍俘虜的清軍。
是以甲午戰争充分暴露了自太平天國戰争以來由團練轉化而來的湘軍和淮軍這些所謂後起之秀的真實水準。首先咱們簡要分析一下湘軍和淮軍為什麼如此不堪一擊。咱們首先看一看甲午戰争中日軍繳獲清軍的武器清單,這個武器清單比較長,咱們就說幾個要點:日軍繳獲的包括火繩槍以及擡槍之類的輕火器達到了7193杆,這在日軍繳獲的槍支中所占的比例是很高的,同時被繳獲的還有一萬餘把(杆)諸如腰刀、長刀、紅纓長槍這樣的冷兵器,日軍在攻陷平壤之後,繳獲的武器裝備包括各類大小口徑的炮35門,炮彈792發,連發槍有550支,各種單發槍610支,子彈有56萬發,日軍繳獲清軍較為先進的步槍則是來源于美國、法國、奧地利、荷蘭這些國家。要為這些不同型号的步槍配齊彈藥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中國軍事博物館中收藏的火繩槍。
而就日軍來說,日軍步兵全員攜帶的是村田式步槍,騎兵攜帶的是村田式騎兵步槍,雖然說大多數日軍攜帶的步槍仍然是單發步槍,威力遠遠遜于清軍所裝備的連發槍,但是日軍的彈藥卻是統一的,隻有少數後備騎兵部隊攜帶着美制斯賓塞步槍。
軍事博物館收藏的火繩槍
僅此一方面便可看出當時兩方之差距,甚至可以說以此就可以看出清廷洋務運動之底色,洋務運動了30年,清軍裝備的火器居然還是“萬國牌”,我想無論是江南制造總局還是天津機器局要生産槍支不至于去仿制這麼多國家的槍支吧?很明顯,這些先進的槍支大多數還是從國外進口的,是以洋務派軍工廠辦了30多年就辦成這樣?更不要說還有不少士兵拿着和明清戰争時代一樣水準的火器去對抗日軍,可見清朝當局内部各個部門之混亂不堪。可以說,自從1862年曾國藩創立安慶軍械所開始直至1894年甲午戰争爆發,甚至可以說:到甲午戰争之後,清朝内部這些所謂的洋務派他們創立軍工廠依舊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隻要把新式的軍工企業辦起來,就能救國,就能強國。
江南制造總局
從曾國藩開始,那軍工企業辦了不止一個了,但整個的工業體系卻自始至終都未能建立起來,而清朝的軍隊雖然人數衆多但卻缺少近代化戰争所必要的各種給養以及運輸設施。是以我們說,清朝并沒有打赢這樣一場戰争的能力,其很難在戰場上靠武力獲得對日軍的優勢地位,而清軍的腐朽則讓“難以獲勝”變成“不可能獲勝”。誠然,我們絕不能否認清朝陸軍之中有許許多多的忠勇之士,比如聶士成,比如參與牛莊、田台莊作戰的湘軍兵勇,參加大平山戰役的清軍。但從整體上來講,無論是從殺傷敵軍的戰果,還是從整體戰争的态勢,很難對大多數清軍的陸戰講出什麼好話。清軍四次反攻海城戰役均以失敗告終,第一次清軍傷亡160人,日軍傷亡45人;第二次清軍傷亡630人,日軍僅傷亡9人;第三次清軍傷亡230人,日軍僅傷亡14人;第四次清軍傷亡220人,日軍僅傷亡4人。
清軍。
這是遼東戰場,山東戰場的清朝陸軍的戰鬥表現更加不忍直視:日本侵略軍在1894年年末到1895年年初開始對山東半島發動進攻主要目的是攻占威海衛,消滅北洋艦隊的殘部。其登陸之後首先要攻占榮成縣城,守衛縣城的團勇在日軍還為兵臨城下的時候就打開城門四散逃命,縣城南門外有清軍一營駐兵,日軍抵達城下之後與之發生槍戰,清軍很快敗去,在這場短暫的槍戰之中,清軍戰死了五六個人,有十二個人被俘虜,丢棄了步槍40支,彈藥7250餘發,而日軍則一人未損。而在日軍攻擊山東的過程之中,清軍中做出有效抵抗的依舊是在大東溝海戰中受重創的北洋艦隊以及威海衛的守軍,日軍将領大寺安純在攻克摩天嶺炮台之後令随軍記者擺拍,旋即被北洋艦隊一炮擊斃。
軍事博物館收藏的一批德國制步槍
可憐北洋艦隊,擁有這麼好的鐵甲艦,軍官裡面又有很多人是船政學堂教出來的專業人才,其中不少人還在國外留過學。這樣一支在當時含金量相當高的艦隊就這樣極其憋屈的全軍覆沒,實在是令人痛心。
北洋水師的水兵。
甲午戰争标志着清廷内部的洋務派借洋務運動“富國強兵”理想的最終破滅,而自太平天國戰争期間興起的湘軍和淮軍這兩支團練武裝實際上也到了走下曆史舞台的時刻。對于清廷來說,編練一支新軍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