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籍華人##中國留學##舞蹈愛好者##社工#
這是我們講述的第4258位真人故事
我是Fefe,1997年出生于美國芝加哥郊區的一個小鎮。
父母早年遷居美國,我們全家都是美籍華裔。出生在美國,自幼在芝加哥長大的我,雖從小受的是西方教育,卻喜歡跳中國舞,中文也是兄弟姐妹4人中講得最好的一個。
為了尋根和追星,我大學來到中國留學,先讀完大學,又讀了研究所學生。除了完成學業,我苦練中國舞,如饑似渴地學習中國文化。畢業後,我留在中國工作,在托福母公司下的一家公司上班,工作三年後我辭職傳回美國。
如今,我在美國一邊陪伴父母,一邊做社工服務來美國生活的中國移民,兼職教成人和孩子中文,幫影視公司做中英文字幕翻譯。我積極參加社團活動,還把中國舞跳上了美國電視。
不管身在何方,我都記得自己是龍的傳人,我願意在傳播中國文化方面盡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我非常愛跳中國舞)
爸爸在美國的一所大學任工程類教授。媽媽之前在上海音樂學院就讀,後來來美國留學并做音樂教學工作。
爸爸是浙江人,媽媽是上海人,他們在美國相識并結婚生子,目前早已退休。我還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他們都比我大10多歲,也都已經結婚生子。我有着一個溫暖有愛的大家庭。
媽媽除了教人彈古筝,拉二胡,還在芝加哥成立了首個華人藝術團,帶領團員跳中國舞,唱中國歌,唱平劇。這是個非營利性藝術團。我也從小在藝術團裡受到了耳濡目染,愛好廣泛,尤其對舞蹈非常熱愛。
(我兩歲時第一次上台演出)
我從小就知道自己是華人,對中國非常向往,希望以後能去中國,了解一下中國的曆史和文化。
爸爸媽媽從小就對我實行雙語教育,是以我的中文和英文一樣好。小時候,我跟外婆坐在一起說着中文,真是感覺美極了。哥哥姐姐他們三個年齡差不多,就經常一起玩,因為我比他們都小十多歲,我就整天跟爸爸媽媽在一起,是以我的中文就好一點。
(我和哥哥姐姐按照年齡排隊的合影)
我從小就經常跟着父母來中國探親或旅遊,聽中國的戲劇,或參加以“尋根之旅”為主題的旅行,我也在一次次的旅行中找尋着自己的根。
國中的時候,我希望自己能更像身邊的白人同學那樣,想要更好地融進集體。那時,我也處于青春叛逆期,對學習中文之類的有點抵觸。
(小時候外婆是我的中文老師)
到了高中,有一次我無意間聽到了王力宏演唱的《龍的傳人》,感覺中國歌也很潮!
後來,我覺得中國元素對我的吸引力越來越大,我喜歡中國歌,喜歡中國影視,喜歡很多中國影視明星和歌星。因為我追星,追的是中國的星,是以就一直有興趣去學中文,并且學習中文非常投入。
高中畢業,我就想離開美國,到中國去留學,一方面尋根,一方面追星,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曆,學習更多的中國文化。我有這樣的決定爸爸媽媽也很高興。
(我中學時期在芝加哥交響樂廳進行竹笛演奏)
2015年,在17歲的時候,我申請到了北京一所大學的留學資格,學習國際漢語教學專業。入學分班考試後,由于中文成績特别好,我直接考入大學二年級。
除了專業課的學習,我還加入了學校的非專業舞蹈團,學習中國舞和當代舞,校外還學習了街舞。
街舞是我來中國才接觸的,我很喜歡它的律動和爆發力,但我更喜歡中國舞,典雅有韻味。
(我在深圳的各個角落尋找街舞靈感)
2018年,我大學大學畢業,又考取了北京另一所大學的研究所學生,學習國際關系專業。
我和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一起學習,一起交流,每天都很開心。來自不同地方的文化有了碰撞,産生了奇妙的火花,也讓我有了非常不一樣的感觸。在這裡我也交了不少朋友。
之前我說,來中國是想尋根,但是到了中國後我才發現,美籍華裔跟在中國的中國人還是有很大差別的,有一點文化身份認同的焦慮。
(2016年寒假我回美國在演出背景和阿雲嘎的合影)
很多人看到我的長相,聽着我講的中文,他們就有點搞不明白。有很多人問我在美國和在中國有什麼不同,真是挺難回答的。
因為我在美國生活在一個小鎮,在中國生活在大城市,小時候在美國,長大之後在中國,生活完全不同,沒有可比性。
我的适應能力還是比較強的,不僅認真學好專業課,也積極學習中國曆史和文化,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去學習和實踐。我跟這邊的同學關系也都處得非常好。
(我大學時期在中國的演出)
2020年,我研究所學生畢業,因為疫情,我寒假都沒有回家。後來,我在北京托福母公司下的一家留學面試公司找到了工作,成為一位面試官。
2022年初,北京的冬天特别冷,當時我住在二環的那種胡同平房裡,感覺自己快要被凍僵了,想趕緊搬到南方去。後來我就搬到了深圳生活,因為工作比較靈活,可以通過電腦遠端工作,是以我在深圳實作了居家辦公。
(2020年我的研究所學生畢業照)
到了2023年4月,因為疫情,我已經4年沒有回家了。爸爸媽媽年紀都大了,2023年的時候他倆都各自摔了一跤,身體也大不如以前。
那時候,我已是公司的一個小上司。上面給我壓的擔子很重,我經常要加班,周末也要工作,工作壓力很大。于是我就辭了職,買機票傳回了芝加哥,想要休息一段時間,也好好陪陪爸媽。
在外面我是非常獨立的,可回到家我又成了爸媽最小的孩子。生性閑不住的我還是想找點事幹,于是我成為一家非營利組織的一名社工,幫助來到美國的新移民适應當地生活。
我服務的客戶中,很多是中國老年人,我幫他們做翻譯,在老年日托中心教他們舞蹈。雖然工資比較低,但我卻很有成就感。
(2023年我辭職前在公司做的最後一個講座)
除了做社工,我還兼職在網上做中英文家教,教成年人和孩子們中文。我當時大學學的是國際漢語教學專業,研究所學生轉專業到國際關系,就是不想當老師。如今當了老師,我感覺還挺有成就感的,是以說人是會變化的。
上課的時候,雖然大多數時間說中文,但中間也要用英文進行一些解釋。一節課大概四五十分鐘,整個過程其實是挺有趣的。
其中,我有兩個美國學生,作為外國人,他們都對中國的電視劇特别感興趣。他們看到我追星,就選了我做老師,我們非常有共同話題。
(我作為社工幫老人做免費的骨密度測試)
我的另一份兼職是給一個影視平台做翻譯,把中文翻譯成英文字幕,是以我看中國的影視比較多。在中國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有了用武之地,我也感到很開心。
媽媽覺得我可能一直想賺錢,但我覺得我是有點停不下來。我如果閑下來,就覺得是在浪費時間,感覺很沒意思。
(我回美國後經常參加演出)
同時,我還參加了當地的合唱團和舞蹈團,經常到各地去演出。2023年感恩節,芝加哥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組織者邀請了各個族裔或者種族的藝術團來做表演。
我所在的舞蹈團在遊行前表演了一個中國舞的節目,11位舞者随着歡快的舞曲,跳起了唯美靈動的中國扇子舞,我也是其中的一位舞者。當最後一個動作亮相的時候,觀衆席上掌聲雷動。這個節目還上了美國電視,受到了大家的普遍關注和好評。
(2023年我們舞蹈團把中國舞跳上了美國電視)
2024年中國龍年春節前夕,我還受邀參加了美國一檔新聞節目的錄制,在其中跳了一段中國舞。這個節目是向美國觀衆介紹中國春節,裡面有中國的國術以及春節習俗展示等。
平時,我也會經常參加中國駐芝加哥總領事館組織的一些活動,能夠成為中美文化交流的使者,在美國宣傳中國元素,我也感到很榮幸。
(2024年我在美國新聞節目跳中國舞宣傳中國春節)
我的興趣愛好很多,尤其喜歡跳舞和追星。在中國時,我就找了不少老師學習舞蹈,也一直在堅持練功。我還會去其他城市參加一些舞蹈大師班或者集訓班的學習,在參加的舞蹈演出中也是主力隊員。
為了追星,我會去其他的城市看偶像的演唱會,在追星的過程中我也認識了很多中國朋友,讓我從不同的側面更好地了解了中國社會。
回到美國後,我沒法到現場去追星,就經常看偶像演的電視劇。從電視劇裡,我也更好地了解了中國各個方面的發展和風土人情。
(2022年我去澳門追星)
我感覺自己比較“宅”,下班以後就是做兼職,做完兼職就在家待着。除了同僚和客戶,我認識的人比較少,也還沒有遇到自己的知音。
美國的家長一般不催婚,但我的爸爸媽媽也都有着中國傳統。好在我在家裡最小,哥哥姐姐也都有孩子了,是以爸媽對我沒有太多的要求。目前我的任務就是充分地發展自己。
(2021年我去長沙上劍舞大師課)
我感覺自己是個比較内向的人。如果有選擇的話,我不會想出去,就想在家裡待着,但是你一定要我出去做些什麼或者展示些什麼,我也是可以做到的。我不是特别喜歡跟人打交道,但是我的工作好像一直都是要跟别人打交道,是以也把我鍛煉出來了。對于想來美國發展的年輕人,我想說,不要把美國想得太好,但也不要把美國想得太不好。不要對美國抱有太大的希望,但是也不要覺得美國哪裡都有危險。
(2021年我在北京參加街舞演出)
我在中國也待了好幾年,我感覺在人身安全上中國會好很多。淩晨幾點在北京的路上走也不會感到特别害怕,而在美國的城市裡可能大家都會建議你晚上别外出。但是也沒有像别人說的感覺好像一落地到美國就會有Qiang殺或搶劫案,這也都是一些個案或者是一些小機率的事情。
我在美國吃中餐比吃西餐多,因為在家裡我媽媽做飯。我也比較喜歡吃中餐,從小就有一個喜歡中餐的胃。在中國吃了那麼多好吃的,我回美國還是挺有落差的,感覺還是在中國美食會比較多一些。
(我和同學一起去畢業旅行)
現在,我每天都很快樂。上班堅持做社工,一天要工作8個多小時,我還兼職教大人或者孩子漢語,還在做中英文字幕翻譯工作。
我現在也在通過自媒體分享一些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感悟,希望能夠給到大家一些幫助。作為一名社工,我也幫助了很多剛來美國的中國人,比如幫他們給孩子申請學校,給他們做一些翻譯等。能夠幫助到他們,我也感到很開心。
(2022年我從北京搬到深圳後上舞蹈課)
關于未來的規劃,我目前隻想走一步看一步。今年,我還是想留在父母身邊陪伴他們,多照顧一下他們。從内心深處遇到合适的機會我還是想回到中國發展,因為我的根在那裡,那裡有我成長的沃土。
這就是我,一位喜歡追星喜歡中國舞的美籍華裔女孩,希望能夠幫助到更多的人,盡可能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我也會不斷學好中文,學習中國曆史和文化,做中國文化的傳播者,繼續尋根之旅,做好龍的傳人。
(歡迎關注本文主人公賬号:fefe鴿子(芝加哥版))
【口述:Fefe】
【撰文:書海漣漪】
【編輯:烏溪霧】
我們無法體驗不同的人生,卻能在這裡感受不一樣的生命軌迹,這裡的每一張照片都是生命的點滴,每一個故事都是真實的人生,如果你也喜歡,請點選關注哦!@真實人物采訪
(*本文章根據當事人口述整理,真實性由口述人負責。本賬号友情提醒:請自行辨識相關風險,不要盲目跟風做出沖動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