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全面地總結益母草的功能與主治,認為其能“消水行血”、“活血破血,調經,解毒。治胎漏産難,胎衣不下,血暈血風血痛,崩中漏下,尿血瀉血,疳痢痔疾,打撲内損瘀血,大便小便不通。”
益母草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原附茺蔚子條下,入藥用其莖。謂其“一名益母,一名益明,一名大劄,生海濱池澤。”李時珍《本草綱目》曰:“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茺蔚。其功宜于婦人及明目益精,故有益母、益明之稱。”此外,别名有益母艾,坤草,苦草,月母草等。
藥膳
鮮益母草粥:益母草60g(幹品30g),粳米50g,紅糖适量。先将益母草煎汁去渣,然後與粳米、紅糖共煮成稀粥。同當歸粥。活血化瘀,理氣通經。用于氣血瘀滞型痛經,月經不調,産後惡露不止。
益母草煮雞蛋:益母草30g,雞蛋2個。将上2味加水适量同煮,雞蛋熟後去殼,再煮片刻即可。月經前每日1次,連服數日,吃蛋飲湯。補血調經。用于月經先期有胸腹脹痛者。
中醫
中藥益母草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的新鮮或幹燥地上部分。大陸大部分地區均産。鮮品春季幼苗期至初夏花前期采割;幹品在夏季莖葉茂盛、花未開或初開時采割,曬幹,或切段曬幹。本品氣微,味微苦。以質嫩、葉多、色灰綠者為佳。鮮用,或生用。
本品性味苦、辛,微寒,歸肝、心包、膀胱經。具有活血調經,利尿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
注意:陰虛血少者忌服。《本草正》謂“血熱、血滞及胎産艱澀者宜之;若血氣素虛兼寒及滑陷不固者,皆非所宜。”
《本草備要》
益母草。一名茺蔚。通行瘀血,生新血。辛微苦寒。入手、足厥陰(心包、肝)。消水行血,去瘀生新,調經解毒(瘀血去則經調)。
治血風血暈,血痛血淋,胎痛産難,崩中帶下(帶脈橫于腰間,病生于此,故名為帶。
赤屬血,白屬氣。氣虛者,補中益氣而兼升降。血虛者,養血滋陰而兼調氣)。為經産良藥,消疔腫乳癰(亦取其散瘀解毒),通大小便。然辛散之藥,瞳子散大者忌服。
益母子主治略同,調經益精,明目(血滞病目者則宜之)活血,順氣逐風(氣行則血行,血活則風散),行中有補。治心煩頭痛(血虛血熱之候),胎産帶崩,令人有子(有補陰之功。
時珍曰:益母根莖花葉實,皆可同用。若治瘡腫胎産,消水行血,則宜并用;若治血分風熱,明目調經,用子為良。蓋根莖花葉專于行,子則行中有補也。《産寶》濟陰返魂丹,小暑端午或六月六日,采益母莖葉花實,為末蜜丸,治胎産百病。《近效方》∶搗汁熬膏亦良)。忌鐵。子微炒用。
《本草新編》
益母草,味辛、甘,氣微溫,無毒。胎前、産後,皆可用之,去死胎最效,行瘀生新,亦能下乳。其名益母,有益于婦人不淺。然不佐之歸、芎、參、術,單味未能取勝。前人言其胎前無滞,産後無虛,謂其行中有補也。但益母草實非補物,止能佐補藥以收功,故不宜多用。大約入諸補劑之中,以三錢為率,可從中再減,斷不可此外更增。
或問益母草,以益母得名,宜其有益于産母。今人未産之前用之,猶曰治産母也,無孕之婦人雜然并進,益母之謂何?曰∶益母草,實不止專益于産母。凡無産之婦,均能受益。蓋益母草治婦人之病,居十之七,治産母之病,反不過十之三。無産之婦,可以多用,而有産之婦,轉宜少用耳。
或疑益母草古今共譽,而吾子何獨有貶辭?曰∶吾言益母草佐補藥以收功,正顯益母草之奇耳。何為貶辭哉?
或疑益母草,古人單用以收功,而吾子必言佐補以取效,何也?不知益母草單用以收功,不若佐補收功之更多而且捷。
現代藥理
中藥益母草主要含生物堿類成分:益母草堿,水蘇堿,益母草定等。還含二萜類及揮發油等。
益母草煎劑、乙醇浸膏及所含的益母草堿對子宮呈興奮作用,有一定的抗着床和抗早孕作用。益母草有強心、增加冠狀動脈流量和心肌營養血流量的作用,能減慢心率;具有縮小心肌梗死範圍、減輕病變程度,保護心肌超微結構等作用。益母草對血管壁有直接擴張作用,能增加股動脈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顯示其持續時間較短的降壓作用。對血小闆聚集、血栓形成、纖維蛋白血栓形成以及紅細胞的聚集性均有抑制作用。益母草能改善腎功能,益母草堿能顯著增加尿量。
時間: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