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成斌,本報記者
他在課堂上談論的是原本枯燥的物質力學,但他總能與生活中的場景緊密結合,讓課堂生動有趣。
他突破了傳統的教學局限,以專業精神和人格魅力引導學生成長為人才,成為學生的導師和朋友。
他緻力于科研,熱衷于參與校企合作,為國家和地方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2021年6月被授予山東省優秀共産黨員稱号。
他是聊城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學院機械科學系主任趙玲。

趙玲(右三)和同學們。向受訪者提供地圖
他是學生的導師和朋友
雖然是暑假,但在聊城大學機械與汽車工程系主任趙玲的辦公室裡,還是有很多學生問他問題和談話。
趙玲,41歲,在聊城大學工作了12年。在他看來,大學階段是學生分析自我、樹立抱負的關鍵時期,大學教師應該用專業精神和人格魅力引導學生成長為人才。
趙玲的課程是"材料力學",裡面包含了很多原理和公式,比較無聊。為此,他開始嘗試以案例為主的教學,将生活場景與教學有機結合,讓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深受同學們的喜愛。他的材料力學講座被列為聊城大學教學方法和内容改革的示範課程,其成功實踐在全校推廣。
2014年春天,昭陵一名學生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受重傷,親人無法及時趕到。此時,趙玲主動站了起來,已經籌集了6萬多元現金,保證了學生72小時的危險期待遇。因為心中有愛,同學們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遇到困難,第一時間就想到了他。
自入職以來,趙玲先後榮獲聊城大學第二屆大學生學友、聊城大學、德國第八師、聊城大學"向上向優秀青年"等榮譽稱号。
他是一個"絕望的三歲孩子",緻力于科學研究。
異纖維污染是困擾我國棉花産業鍊健康發展的技術瓶頸之一。七年前,趙玲決定開發一種智能分揀裝置來解決這個問題,并找到了合作夥伴公司開始了艱巨的研發過程。
棉花加工廠位于偏遠的村莊,趙靈每天在田間與勞工一起吃飯和生活,日夜進行研發和檢測。夏天,面對炎熱和蚊蟲叮咬,他在田野裡大汗淋漓,從不退縮。2018年10月初,裝置組裝完畢後,他前往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地區阿瓦蒂縣的杜松子酒廠進行現場測試。這段時間,我不記得他帶頭在輸送機下面鑽了多少次,用雙手清洗了滾筒,把卡在機器裡的水泥片打掉了。
功夫不對人負責。趙玲很高興,他研制的籽棉異質纖維智能選型機即将實作量産,這對改變我國目前完全依賴進口裝置的高精度加工方式,突破制約我國棉花産業發展的瓶頸具有重要意義。
在談到未來的計劃和目标時,趙玲告訴記者,他希望培養更多的好學生,帶出更多的"好種子",把更多的研發技術投入市場,創造更多的社會和經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