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孔子遇見蘇格拉底

走進内蒙古呼和浩特雕塑藝術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中國著名雕塑藝術家吳為山創作的《神遇——孔子和蘇格拉底的對話》。

擡頭遙望,孔子與蘇格拉底比肩而立,正侃侃而談。

當孔子遇見蘇格拉底,會聊什麼?

“如果他們(蘇格拉底和孔子)還活着,并遇見了彼此,我相信他們一定會談論人工智能”。2023年12月16日,在央視一套大型國際文化交流節目《美美與共》中,希臘共和國駐華大使埃夫耶尼奧斯·卡爾佩裡斯風趣地表示。

想不到,埃夫耶尼奧斯·卡爾佩裡斯的願望“真的”實作了!

6月28日晚,《2024中國·AI盛典》在央視一套播出,節目中,通過AI技術成功喚醒了孔子和蘇格拉底等先哲的智慧,圍繞“人工智能的發展是否會造福世界”進行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辯論。

01

“人工智能,人在第一,而‘仁者夫妻’。人工智能若能遵從仁道,惠及百姓,定不負吾‘泛愛衆,而親仁’之意”。

在這場“虛拟辯論”中,孔子以“仁愛”為本,期待人工智能能夠造福蒼生。

AI是建構人工智能的重要手段。《2024中國·AI盛典》通過展現人工智能在藝術、設計、農業、教育等行業深度融合的進展,讓我們見證了AI無處不在。

我們看到,交響樂《歡迎》是中央音樂學院運用AI交響樂大模型譜寫的。

我們看到,靜默千年的文物《永樂宮壁畫》,在AI的賦能下被修複。

我們看到,在新疆伊犁,因為有了遙感無人機、農業無人車等各司其職的智慧農業系統,3600畝高标準農田要管理得井井有條,隻需兩個人就夠了。

從賦能實體經濟,激活文藝創新,到打造全場景智慧生活……《2024中國·AI盛典》讓我們無比真切地相信,AI的正确使用一定會給我們帶來一個更美好的世界。

正如孔子所言:“今朝AI之智,已助人類解決諸多難題。從精研醫術到育人傳學,從百工匠心到治理城邑,科技的進步與人文的關懷,實乃大仁也”。

盛典中,孔子所傳遞的價值判斷是:科技要以人為本,為愛而生。

02

“我們哲學家探讨了幾千年我是誰的問題,人工智能又是誰呢?值得深思。”

在這場“虛拟辯論”中,蘇格拉底引導大家審視“認識你自己”的哲學命題,以此思考人類該如何與人工智能相處。

《2024中國·AI盛典》告訴了我們答案:擁抱、駕馭、引領。

當孔子遇見蘇格拉底

圖檔來源:央視訊 航天創意短片《群星閃耀時》

一是擁抱。

2023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工信部等七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未來産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到,到2027年大陸成為世界未來産業重要策源地。

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和通用技術,是形成新質生産力的重要引擎,是推動未來産業創新發展的核心關鍵。

《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産業發展報告2024》指出,2023年,大陸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企業采用率已達15%,市場規模約為14.4萬億元。

伴随盛典播出,網友表示,“緻敬接力奔跑的創新者們,緻敬這個讓創新奔流的時代”“聽見了人類與人工智能雙向奔赴的铿锵步伐” ……

二是駕馭。

呼嘯而來的人工智能,将帶我們駛向怎樣的未來世界?我們該如何駕馭它并與之共同成長?

作為聞名全球的“創新之都”,深圳是大陸人工智能發展的高地之一。

在大梅沙的盤山公路上,一場創下吉尼斯世界紀錄的挑戰,通過語音控制AI智駕的6輛汽車,僅用8分57秒,就完成了移動繞樁;

在粵港澳大灣區首個5G智慧港口媽灣港,順暢、高效的智能物流場景,給人“科幻大片”照進現實的震撼……

察勢者智,馭勢者明。盛典節目内的展示,讓我們深切感受到,在這個閃爍科技之光、湧動智慧之潮的時代,誰能把握人工智能等新經濟發展機遇,誰就把準了時代脈搏。

三是引領。

當人工智能以勢不可擋的姿态向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襲來,新一輪的“認知革命”非常重要,主流媒體的理念引領、知識普及、氛圍營造更是不能缺位。

“每一次都會打破一些舊飯碗,但也會誕生一些新機遇”“AI不是工具的革命,而是革命的工具”“世界上最颠覆的技術是疊加,而不是取代”……

持續閃爍思想火花的《2024中國·AI盛典》力圖告訴人們:當下這個時代,就是創造我們新生活的最好的機會。

未來已來,你來不來?

03

《2024中國·AI盛典》中,孔子與蘇格拉底的辯論不僅是一場思想的盛宴,更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文化交融。

蘇格拉底最愛廣場辯論,孔子則喜歡“樹下論道”。兩位東西方先賢哲人相對于他們的時代來說,是通過高密度的口頭交流方式來擷取資訊。

兩千多年過去了,我們使用着網際網路,不需要去“廣場”,也不需要坐“樹下”,隻要一根網線,就能獲得永遠也看不完的資訊,享受人工智能帶給我們的美好生活。

于是,新的疑問産生了——正如蘇格拉底在《2024中國·AI盛典》中的追問:人工智能是誰?人工智能從哪裡來?人工智能到哪裡去?

當孔子遇見蘇格拉底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辯論的最後,兩位思想家達成共識:人工智能之良莠,在人之差異,人類能否駕馭人工智能,取決于人類智慧的成長。

這場跨越時空的辯論也讓我們意識到,面對人工智能,我們需要汲取古人的智慧,以開放包容、審慎思辨的态度去探索其未來的發展之路。

來源:識見微信公衆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