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關電視就炸毛!真不怪孩子,其實是這個心理效應在作祟

一關電視就炸毛!真不怪孩子,其實是這個心理效應在作祟

“我數到三,再不關掉,我就沒收平闆了!”

“1、2、3,時間到,拿來!”

“哭也沒有用,你已經看太久卡通片了!”

“你要是每次看都不肯關,下次就不給你看了!”

“好啦好啦,别哭啦,你乖乖聽話,待會媽媽帶你去買雪糕!”

周末跟幾個媽友聚餐,隔壁桌一對母子的動靜有點大,讓我們都忍不住偷偷“側目”。一看就知道,這是家家戶戶常見的“關卡通片”大戰,無論那位媽媽如何威逼利誘,娃依舊不依不饒,最後隻能雞飛狗跳收場。

這假期一到,類似的情景更是基本上天天發生了……

一關電視就炸毛!真不怪孩子,其實是這個心理效應在作祟

圖檔來源:《安家》

同桌的寶媽們連連搖頭,一聲歎息後,紛紛開啟吐槽模式——

“跟我家一模一樣,每次關電視都得世界大戰!”

“我都覺得電視連着我兒子的情緒開關,一開就笑,一關就炸!”

“我家說好的五分鐘,但時間一到就哭,還要再看一會,每次都沒完沒了!”

“爺爺奶奶壓根Hold不住他,總說不開電視不吃飯,但開着越看吃得越慢!”

“哪隻看電視,我家玩平闆,玩遊戲,全都跟着魔一樣,每次搶平闆都是硬仗……”

一關電視就炸毛!真不怪孩子,其實是這個心理效應在作祟

圖檔來源:《安家》

真是一肚子苦水!面對“一看電視、平闆”就停不下來的娃,究竟怎麼辦,才能立好規矩,科學限屏呢?

一關電視就炸毛!真不怪孩子,其實是這個心理效應在作祟

一關電視就哭,

孩子真不是故意不配合

看起來,每逢“關機”必哭鬧的娃,實在有點蠻不講理。

但如果細細了解背後的心理學,你會發現,他們的哭鬧有理,相反,簡單粗暴“一關了之”的家長,對孩子的傷害才真的有點大。

1、蔡戈尼效應:人性追求完整的執念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

為了把遊戲玩到通關,我們可以通宵達旦;為了看完一整場球賽,我們願意隔天頂着黑眼圈上班;為了追劇追到大結局,哪怕哈欠連連,我們還是熬夜不肯睡……

在心理學上,這被稱為蔡戈尼效應(the Zeigarnike effect)——人的天性中,對“把事情完成”有着強烈的執念。當願望沒有達成的時候,“完整”的心理需求就會使人們耿耿于懷。[1]

一關電視就炸毛!真不怪孩子,其實是這個心理效應在作祟

是以,沒看完的卡通片,沒玩完的遊戲,沒吃完的雪糕,沒滑夠的滑梯……都會讓孩子念念不忘,哭鬧不止。對“圓滿”的執念,讓孩子糾結于那份“得不到”的缺失,進而大發脾氣。

此時,哭鬧并非孩子脾氣不好,也并非孩子不遵守規則,而是内心“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撩撥得他難以釋懷。

2、多巴胺受阻:大腦獎賞機制突然暫停,帶來痛苦

如果做着美夢,突然被叫醒;唱着歌兒,突然被打斷;吃着美食,突然碗碟被打翻;玩得真開心,突然被潑了一盆冷水……誰會不憤怒呢?

這種快樂突如其來的被中斷,帶來的情緒沖擊,跟孩子看着動畫、玩着遊戲,突然被勒令關掉,是同款的難受。

一關電視就炸毛!真不怪孩子,其實是這個心理效應在作祟

圖檔來源:《安家》

社會心理學家詹姆斯·奧爾茲(James Olds)曾經在一個實驗錯誤中,發現了多巴胺會刺激“獎賞中樞”,産生快感,讓人對某事一直欲罷不能。

實驗中,奧爾茲不小心裝錯了小鼠的電極,結果發現當電擊帶來快感時,這些小鼠會主動接受電擊,按壓杠杆的頻率高達每小時5000次,可連續按壓15至20小時,直到精疲力盡而死。[2]

我們大腦裡的前額葉皮層和腹側紋狀體存在一個獎賞系統,看電視、玩遊戲、刷視訊會激活多巴胺在獎賞通道的傳輸,使人産生快感,因而使人樂此不疲地繼續,最後“成瘾”。

一關電視就炸毛!真不怪孩子,其實是這個心理效應在作祟

圖源丨圖蟲創意

而卡通片公司、遊戲公司,為了抓住孩子的眼球,俘獲孩子的歡心,在研究客戶心理上,也是下了大功夫的。

跌宕起伏的劇情,環環相扣的遊戲環節,時不時的“間歇性強化獎賞”,都牢牢地吸引住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們籠罩在“蔡戈尼效應”的執念中,又深陷在多巴胺帶來的“甜蜜陷阱”裡,一開機就着迷,一入坑就難以自拔。

此時,突然關電視、關平闆,對于孩子來說,就等于猛地掐斷了多巴胺的傳遞,打斷了大腦的沉浸體會,讓他們從快樂天堂裡迅速墜落。強行切斷會給大腦帶來類似疼痛的感受,是以孩子會忍不住哭鬧,甚至尖叫。

3、情緒力尚弱:自我調整的能力有待加強

明明是自己不遵守規則,明明爸媽已經給了台階,明明道理也都懂,但想哭想鬧的心還是控制不住哇!

别怪罪孩子。對于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大腦裡負責情緒調節、理性思考的前額葉發育緩慢,“情緒腦”占據上風,“一點就着”是大腦的自然應激反應。

是以這個階段的孩子情緒自控力差,容易哭鬧撒潑,隻能用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關機”所帶來的痛苦和挫敗。

一關電視就炸毛!真不怪孩子,其實是這個心理效應在作祟

圖源丨圖蟲創意

此時,跟情緒炸毛的娃講規則,就如同跟醉酒的人講清醒,做的都是無用功。

隻有幫助孩子的“情緒腦”降速,讓“理智腦”發揮作用,占據主導地位,孩子才更能聽得進道理,更願意配合。

在處理“關機”問題前,處理情緒才是重點。

一關電視就炸毛!真不怪孩子,其實是這個心理效應在作祟

不吼不叫,科學“限屏”

不能硬關,又不能放任不管,那到底如何做,才能讓孩子主動“關機”呢?

辦法其實不難,需要的隻是一點觀念上的改變。

孩子的自律性并非天生的,需要父母後天的引導。在幫助孩子建立規則時,我們的位置不應是高高在上的上司,也不該是緊盯小偷的警察,而要是跟孩子同一陣線,能夠将心比心的同伴。

1、遵循“蔡戈尼效應”:“看完一集”而不是“再看5分鐘”

既然“未完成”會讓人耿耿于懷,那就減少孩子對“圓滿”的執念。

每次跟孩子約定玩遊戲、看動畫的時間時,不要說“再給你5分鐘”,而是“看完這一集”、“玩完這一關”,讓孩子有始有終地完成一件事,心無挂念,那麼他們的抵擋情緒也會降低許多。

二來,對時間認知尚淺的孩子,對“幾分鐘”并沒有概念,換算成“幾集、幾關、幾次”的計量方式,會更容易了解。

2、倒計時提醒:幫孩子的大腦順利完成“結束”過渡

跟孩子約定好關機的規則,并不代表一勞永逸。當孩子沉浸在螢幕世界裡時,大腦深陷其中,很難以自覺從中抽離出來。這時,父母在約定之餘,還可以做多這幾件小事:

1、坐到孩子旁邊,陪 TA 讨論劇情

前面說了,我們要做的不是帶給孩子壓迫感,讓他們感覺被監視、被催促的角色,而是要當好能走進孩子内心的同伴。

是以,輕輕坐到孩子身邊,興緻盎然地跟他聊聊螢幕裡正在發生的故事吧!問問他,“主人公遇到了什麼事?”“問題被解決了嗎?”“你最喜歡裡面哪個角色?”

一關電視就炸毛!真不怪孩子,其實是這個心理效應在作祟

圖源丨圖蟲創意

隻要孩子轉過頭回答你的問題,其實,就意味着他的大腦從全身心投入的封閉狀态中走出來,進入可流動的狀态。

這時,再緩慢地通過聊天的方式,搭起一條“轉換賽道”的橋梁,轉移孩子集中在劇情裡的注意力。那麼,就不會出現多巴胺猛然受阻帶來的痛苦。

如“小豬佩琪跳完泥坑,是不是需要回家洗澡啊?那寶寶待會看完電視,想先洗澡還是先吃飯呢?”、“今天這集太有意思了,明天我們午睡起來,再看下一集吧!”

消除敵對的情緒,消除突如其來的抽離,也就消除了孩子大哭大鬧的抗拒。

2、提前預告,教孩子看進度條

孩子看不懂時間,但看得懂一點點移動的進度條。

是以,我們可以在每次快結束時,提醒孩子看進度條:

“哎呀,這集的終點快到了嗎?進度條跑到哪裡了呢?”

“媽媽閉上眼睛,如果進度條到了,寶寶會不會自己關掉電視呢?”

“咦,已經沒有聲音了,是不是到點了,寶寶自覺關掉啦?”

“寶寶說到就做到,實在是太棒了!”

既提前讓孩子的大腦收到結束預告,又讓注意力從劇情轉移到進度條上,還能通過獲得“關機”的自主權,讓孩子更配合更積極。

一關電視就炸毛!真不怪孩子,其實是這個心理效應在作祟

圖源丨圖蟲創意

3、離開現場,切換其他遊戲場景

有時孩子過度沉迷,會不願意配合,那麼我們可以利用孩子天生愛玩的習性,将“關機”變成各種有趣的小遊戲。

“寶寶是不是找不到關機的按鈕呢,奧特曼你來幫幫他吧!”

“咦,奧特曼發射沖擊波,都沒法關掉電視,你還有什麼辦法關掉它呢?”

“哎呀,怪獸來了,搶走了遙控器,藏到哪裡去了?寶寶你可以找出來嗎?”

當孩子的眼球被别的遊戲吸引,大腦也就不自覺地走出了虛拟世界。

孩子沉浸電子螢幕,是因為有趣;那麼當生活中有更有趣的事情,他們也就抛棄電子螢幕啦!

4、溫和而堅定:堅定執行,溫和共情

那麼,如果遇到孩子看得忘乎是以,無視規則,任性反悔時,怎麼辦?

說到做不到太正常了,畢竟他們隻是個幾歲的孩子。是以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父母要耐得住性子,扛得住孩子的反複無常。好習慣的養成不可能一蹴而就,人的自律性都是在左右搖擺、痛苦掙紮的磨砺中,一步步修煉而成的。

約定好的關機時間到了,那麼就要執行。如果孩子違反規則,就隻能承擔約定好的“行為後果”,如減少明天看電視的時間。堅定,能讓孩子逐漸明白“規則”的意義,接受規則的存在。

孩子會有情緒,會哭鬧,會傷心,這些都是正常現象,但父母此時不要被孩子的情緒牽着鼻子走,因激怒而發飙,用威脅、訓斥、責罰等硬碰硬的行為,企圖鎮壓孩子。而應該保持平和的情緒,安慰和鼓勵孩子“如果下次遵守約定,就可以看了。我們明天一起加油,媽媽提前提醒你,你也主動關電視,好嗎?”

溫柔而堅定,能夠讓孩子逐漸走出情緒,并且了解,關機不是父母故意為之,而是“規則如此”。

父母了解他想要看的心情,也接納他看不了的傷心,并且願意陪伴他一起“遵守規則,控制欲望,保住機會”。那麼,父母就不是敵人,而是盟友。

比起能否順利“關機”,養成孩子遵守規則的習慣,更為重要。

而父母的愛和信任,是讓孩子做得更好的有力推手。

一關電視就炸毛!真不怪孩子,其實是這個心理效應在作祟
一關電視就炸毛!真不怪孩子,其實是這個心理效應在作祟

編輯丨羚羊,人類幼崽觀察家。

參考資料丨[1]《心理學入門:妙趣橫生的50個心理學效應》明道 著,西苑出版社 , 2020年08月

[2]《成瘾與大腦獎賞系統分析》 https://www.docin.com/p-2821935353.html

題圖來源丨圖蟲創意

一關電視就炸毛!真不怪孩子,其實是這個心理效應在作祟
  • 全網都在追求“松弛感”,但你不能這樣要求一個小孩
  • 如何親手毀掉孩子的獨立?
  • 一邊知道錯了,一邊下次還犯!娃是故意氣我嗎?
  • 三孩媽媽,與手機争奪孩子

|作 者 招 募 & 投稿|背景回複“投稿”,檢視詳情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