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華為接連轉讓“三界”商标意欲何為

本報記者 秦枭 北京報道

一紙公告劃破了甯靜的夜。7月2日晚間,賽力斯(601127.SH)稱其控股子公司賽力斯汽車拟收購華為持有的已注冊或申請中的919項問界系列文字和圖形商标,以及44項相關外觀設計專利,收購價款合計25億元。

對此,華為方面回應《中國經營報》記者稱,将繼續支援賽力斯造好問界、賣好問界。華為一貫堅持不造車,而是利用領先的智能網聯汽車技術,持續幫助車企造好車、賣好車。華為将繼續與車企為使用者打造卓越的智能汽車産品,提供極緻的智慧出行體驗。

25億元轉讓

2021年年底,在蔚來、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的重圍中,華為和賽力斯聯合推出AITO問界品牌新能源車。在問界的汽車上,都會有大寫的英文字母AITO,這幾個字母其實是英文單詞的縮寫,來源于“Adding Intelligence to Auto”,翻譯成中文即“将智能化融入汽車”。

比起其他造車新勢力,問界推出新産品的節奏鼓點密集。第一款車問界M5,在2021年年底的華為冬季旗艦新品釋出會上亮相;半年後,第二款車M7和第三款車M5 EV也相繼面世。僅用15個月實作了大定10萬輛,成為最快達成這一裡程碑的新能源汽車品牌。

然而,從面市之初,華為、問界、賽力斯三者之間的關系在外界看來一直是一個謎。

外界對于華為再熟悉不過,而賽力斯汽車的前身是“重慶巴縣鳳凰電器彈簧廠”,自創立之初便以零部件制造為起點,專注于機車、汽車減震器的生産和銷售,其初始資産尚不足30萬元。随後,在2003年,該企業進軍整車制造領域,與東風集團共同成立了“東風渝安車輛有限公司”。到2007年,重慶小康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在2011年進行了名稱的變更,正式更名為重慶小康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自2016年起,該公司開始積極布局新能源領域,尋求更為廣泛的發展空間。2019年,小康與華為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探索智能電動汽車的未來。經過兩年多的深入合作與研發,雙方在2021年冬季,成功推出了合作的首款車型——問界系列M5,并正式上市銷售。這一裡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雙方在智能電動汽車領域合作的實質性進展。随後,在2022年8月2日,公司再次進行了名稱的變更,由“小康股份”正式更名為“賽力斯”。

2023年3月,AITO問界于多個平台公開釋出了宣傳海報,顯著地将原先的智語“AITO問界”變更為“HUAWEI問界”。此舉在汽車行業内産生了廣泛的關注和讨論,同時也激發了外界對于華為是否親自涉足汽車制造領域的猜測和讨論。

為此,華為内部多次釋出關于汽車業務決策的公告,多次強調“華為不造車”,并且不允許華為品牌和汽車商标組合使用,禁用“HUAWEI問界”“HUAWEI AITO”的标志。AITO問界門店也迅速拆除與華為有關的宣傳物料,銷售人員不再被允許用“華為問界”“HUAWEI AITO”等說法來推銷産品。

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董事長、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餘承東也曾就“華為是否造車”一事作出回應:“大家說華為不造車,其實準确的解釋是華為不單獨造車,我們做智能駕駛解決方案,不造車怎麼行?不造車怎麼活下來,必須造車!但是華為不單獨造車,而是和車企一起造車。”

實際上,華為與車企的合作分為三類,分别是垂直零部件供應、HI(Huawei Inside)模式,以及華為智選模式。其中,HI模式為車企提供全棧智能汽車解決方案,華為智選模式由華為深度參與産品定義、造型設計、營銷、使用者體驗等環節。這三種模式合作的深度由淺到深。

問界則是華為智選模式的代表,時至今日,問界系列也已然成為新能源汽車的“頂流”。資料顯示,AITO問界全系2024年6月單月傳遞突破4萬輛,創曆史新高。其中,AITO問界M9 6月傳遞17241輛,累計大定超10萬輛;AITO問界新M7 6月傳遞18493輛,上半年累計銷量突破11萬。

在此大好形勢下,此次華為與賽力斯關于“問界”系列商标的轉讓計劃,出乎業内外人士的預料。

不過,據知情人士向記者表示,華為與賽力斯目前合作模式不會受到影響,雙方還簽訂了《進一步深化聯合業務合作協定》,同時,消費者體驗也不會受影響。

據悉,根據合作協定,在原合作架構不變的前提下,賽力斯與華為充分發揮各自優勢,聚焦賽力斯汽車旗下的AITO問界品牌,雙方聯合設計、聯合營銷,為使用者提供高端智能電動汽車産品和智慧出行解決方案,共同實作商業成功。

“使用者對AITO問界汽車的購買、使用、售後體驗及權益也不會受到影響,不必擔心。”上述知情人士表示。至于華為線下終端旗艦店是否會繼續擺放并銷售問界相關車輛,記者向華為方面求證,截至發稿,未獲回複。記者緻電一些華為線下專賣店,對方表示:“沒有接到相關通知。”

不止“界字輩”

去年11月,華為正式釋出了智慧出行解決方案新戰略,并推出了華為智選車業務新生态——鴻蒙智行。據“鴻蒙智行”微信公衆号7月1日晚消息,鴻蒙智行2024年上半年累計傳遞194207輛,登上中國新勢力品牌上半年銷量第一,其中6月,鴻蒙智行全系傳遞46141輛。

“界字輩”也被看作華為智駕的代表。截至目前,鴻蒙智行已經推出問界、智界和享界3個品牌,除上述問界車型外,與奇瑞聯合推出了智界S7,享界S9由華為和北汽聯合打造。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在近期陸續将“界字輩”的商标轉讓。今年5月底華為将其注冊的運輸工具類“享界”商标轉讓給北京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該商标系華為于去年5月申請,11月完成注冊。而在6月初,華為又将其注冊的2枚運輸工具類“智界”商标轉讓給奇瑞。上述商标系華為于2013年10月、2019年9月申請,并分别于2015年4月、2020年4月完成注冊。

在業内人士看來,與“界字輩”劃清界限則是為了華為更好地加碼智駕業務。上述知情人士表示:“華為态度及鴻蒙智行方案不變,商标轉讓後,華為鴻蒙智行/智選模式邊界更清晰,華為進一步表明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賣好車。”

餘承東在今年早些時候也表示,華為精力有限,目前隻聚焦在“四界”品牌上。接下來,重新定義客戶關系、多元化生态合作、面向所有車企做生意,将是華為汽車業務的主要思路。

2024年被看作是智駕規模商用的元年。進入2024年,華為車BU動作不斷,朋友圈不斷擴容。1月,由華為全資持股的深圳引望智能技術有限公司成立。3月,深圳引望在上海、杭州、東莞、南京、蘇州等地也成立子公司。東方證券研報分析指出,深圳引望或将裝載華為車BU技術和資源,後續将成為一個股權多元的技術開放平台。

今年4月,華為釋出了以智能駕駛為核心的全新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品牌華為乾崑,帶來了全新更新的“乾崑ADS”“乾崑車控”“乾崑車雲”等解決方案。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靳玉志表示,華為釋出乾崑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旨在把智能帶入每一輛車,引領全球汽車第二個百年變革。

靳玉志表示,智能化是汽車下一個百年的變革,是以電動化的下半場也是智能化,這是大的趨勢所在,是以我們利用華為過去在ICT領域30多年積累的技術,包括通信技術、IT技術、無線技術、光通信技術、資料通信技術、雲端的華為公有雲技術等,我們會把這些技術運用在汽車智能化過程中,更好地輔助汽車智能化,包括造好車,這個方面大方向是對的。我們會在這個方向堅定不移地持續進行高強度投入,確定在這個領域裡幫助車企在大變化中始終處于領先地位,振興中國整個汽車産業。

據不完全統計,僅2024年就有包括東風的岚圖、猛士,長安的深藍、阿維塔,廣汽傳祺,北汽的極狐和享界,以及賽力斯問界、奇瑞智界、江淮等十多個品牌的十多款車型搭載HUAWEI ADS方案上市。華為預計,截至2024年年底,搭載華為智駕系統車型保有量将突破50萬台。

(編輯:張靖超 稽核:李正豪 校對:張國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