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倪兆中 上海報道
紀錄片是記錄時代變遷、傳承文化、促進交流的重要藝術形式,在全球化的今天,正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為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力量。
據中國視聽大資料統計,在2023年全年上星頻道播出的電視節目中,紀錄片是繼電視劇和新聞節目之後,播出時長排名第三的内容。同時,在各種網際網路平台上,越來越多的短紀錄片也不斷走紅。
雖然紀錄片的受歡迎程度在提高,但其商業價值一直受到人們置疑。紀錄片到底能不能盈利、如何實作盈利,也是困擾行業已久的問題。在日前召開的上海電視節上,多位優秀的紀錄片制作人給出了讓人欣喜的答案,紀錄片同樣具備商業價值,同樣能夠實作盈利。
紀錄片同劇情片一樣,也是由國外傳入。中國紀錄片學會副會長、紀錄片導演夏蒙說,紀錄片一進入中國就帶着“中國特色”,早期的紀錄片主要拍攝一些時事、地理影像,近些年也發展出一些自己的特點,比如美食類紀錄片的成功,“可能在美國無法了解,但這就建構起了一種中國審美”。
随着時代的變化,紀錄片更加全面、深入地領略到這個時代的風采,同時其本身也在發生變化。
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陳宏認為,近年來國内紀錄片題材更加豐富,過去政論題材偏多,現在生态文旅、環境保護類型也經常面世。而且國際交流也得到大力擴充,不但是中國紀錄片走向世界,也有更多世界紀錄片進入中國。
當然,國産紀錄片還有很多不足。陳宏說,中國紀錄片還需要建構屬于自己的理論體系,要展現出中國風格,要用這樣的理論指導我們自己紀錄片的創作。“中國要向紀錄片強國邁進,沒有這些是很難的,我們說到歐美的紀錄片了不起,就是因為它們有這樣的概念。”
中國紀錄片網是國家廣電總局為扶持優秀國産紀錄片而設立的公益化網站,該網站每年年底都會對國産紀錄片做年度盤點和總結,回顧國産紀錄片的發展,探究其題材、技術和創新上的特點,并預判未來的發展趨勢。
該網站的總編輯張延利也認為,國産紀錄片這幾年的發展勢頭很不錯,閱聽人群體越來越廣。他說,根據他們的梳理,現在紀錄片閱聽人的年齡層次在逐漸下沉,在諸如B站之類的視訊網站上,很多年輕人在看紀錄片。
除了打造紀錄片庫,張延利也緻力于紀錄片IP的打造。他說,要形成一個IP,首先要有優質的内容,有深刻的主題,具備這樣的因素才會産生影響力。同時還要考慮其傳播力度。“我們為電視台生産一部每集50分鐘的紀錄片,還要為網際網路平台細分,多元化的作品适應多元化的平台,才能打造優秀紀錄片的IP。”
張延利特别提到,在目前的傳播環境下,一定要考慮作品的長尾效應,比如在很多網際網路平台上,點選量靠前的都是一些非常經典的紀錄片,即便制作時間已過去很久,但是對觀衆仍然具有吸引力。
商業價值不可小視相對于其他視聽節目,紀錄片要想實作盈利更為困難。尤其是作為産業來講,既要考慮其藝術元素,又要實作其商業價值,一直是行業難題。不過随着行業的發展,如今的國産紀錄片也找到了其“掙錢”的模式。
阿裡大文娛優酷紀錄片頻道總監韓芸提到,優酷的紀錄片在兩年前就實作了盈利,主要是依靠網際網路的平台功能。他們在經營上把紀錄片分成三端——G端、B端和C端。G端為政府,B端為商業客戶,C端則是使用者。
“我們把紀錄片作為一個國家相冊,作為一個展現社會責任的工具,産出的内容也是長期的,對社會的影響也是久遠的,這是G端的内容。”韓芸說,G端主要靠财政、文旅等方面的資金支援,并不建議社會企業進入,因為裡面競争太激烈。
在商業客戶方面,優酷上線的所有自制紀錄片全部實作招商。韓芸說,對商業客戶而言,最重要的是傳播和觸達率。“在B端片子經營中,我們會把至少一半的精力放到市場宣發上,讓我們的紀錄片能夠承載客戶的需求,真正地觸達他想觸達的使用者。”
C端的使用者收入,則主要是靠使用者充值。韓芸介紹,觀衆是否願意對内容付費,取決于内容是否其真正所需。他們在背景看到使用者畫像,比如其性别、年齡、地域等,再進行精準推送。
與此同時,為了吸引使用者,韓芸也提到了在創作方面的變化,比如會借鑒爆款劇集、爆款綜藝的制作方式。“以前使用者的集中力是15秒,現在年輕使用者的集中力隻有8秒,如果一開始沒有非常吸引人的内容,那可能也就沒有後續的内容。”
在韓芸看來,讓紀錄片盈利并不是一個僞命題,關鍵是要想明白為什麼而做,最理想的狀态是G端、B端、C端三端都占,但現實中十分難做到。“想明白為什麼做,能夠得到誰的支援,可能是創作者第一步要明确的事情。”
事實上,在商業價值探索方面,上海廣播電視台組建的紀錄片工作室也卓有成效,對于推動紀錄片市場化、鼓勵機制創新有一定的示範作用。
該台的紀錄片中心主任王立俊說,他們中心有接近200人,而一般一個省級衛視的紀錄片團隊大概隻有二三十人,甚至可能更少,是以他們面臨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如何讓團隊活下去。
“廣告收入很少,我們不能完全靠廣告,還要靠其他融資手段。”王立俊說,他們中心有16個工作室,最初王立俊給每個人都發了一本書,要求學習其中的經營之道,經過長期磨煉,打造出了一支具有戰鬥力的團隊。“他們不但有内容創制能力,同時還具有市場判斷力。”
王立俊說,由于曆史原因,他們中心暫時沒能實作盈利,但商業價值也不可小視。因為紀錄片中心成立之前,原來的虧損數額非常巨大,但經過這些年的努力,現在已經減虧75%左右,未來虧損會進一步縮小。
(編輯:張靖超 稽核:李正豪 校對:顔京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