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昌慧 ,黨齡14年,三都縣警察局網安大隊大隊長,2023年派遣到縣啟程學校擔任法治副校長。入警16年來,韋昌慧先後多次獲記個人嘉獎、榮立個人三等功一次,貴州省“成績突出黨員民警”、三都縣“各行業傑出的女人”、三都縣“安全監管标兵”、黔南州公安機關“成績突出女民警”等稱号。
2008年03月參加公安工作的她,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理念,始終以一張明媚的笑臉面對群衆,以滿腔的熱忱對待工作,在派出所擔任戶籍民警期間,她先後為數千名适齡兒童辦理入戶登記,讓他們及時入學和享受各項惠民政策。在網安大隊工作期間,她配合辦案部門開展配偵工作,抓獲網逃人員50餘人。到獨寨村開展脫貧攻堅工作,她和群衆同吃同住同勞動,親力親為教會5名父親過世、母親改嫁的青少年、兒童自立自強。
從一名人民警察,到包保群衆的“心裡人”,再到特殊關愛學校的警察媽媽,韋昌慧帶着組織的信任與要求,在崗位上不斷地尋找方法,用心用情用愛,始終如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對于從小就喜歡看《天網》節目的韋昌慧來說,成為一名警察一直是她的夢想,但聯考陰差陽錯之下,韋昌慧與夢想的警校失之交臂。
大學畢業後,在政府幹了三年的韋昌慧每每見到擦肩而過的警察時,都會忍不住多駐足停留。
思慮良久後,韋昌慧決定報考公安民警。
韋昌慧所在的是鄉鎮人民政府,工作任務重、壓力大,決定考公安那段時間,要兼顧工作與考試,每天完成工作後學習,基本上隻有5個小時的休息時間,但一想到為了夢想,韋昌慧咬牙挺了下來。
2008年,韋昌慧如願進入三都縣警察局,入警之初,她被配置設定到水龍派出所,負責戶籍管理和内勤工作。
戶籍民警從事着與老百姓生活最密切的工作,是連接配接民心的紐帶,促進和諧警民關系的橋梁,得益于在政府工作的經驗,韋昌慧很快展現出群衆工作能力。
在戶籍崗位上的幾年時間裡,她始終以一張明媚的笑臉面對群衆,以滿腔的熱忱對待工作,受到了廣大群衆的一緻好評。韋昌慧也在一次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中,積攢了大量基層工作經驗。
從走進家中到住進心裡
2019年3月,因工作需要,韋昌慧下沉到中和鎮獨寨村任駐村工作隊副隊長。
剛到村裡的時候,韋昌慧了解到她包保的一戶人家因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家裡剩下五個小孩,最大的孩子叫小莫,家庭原因讓小莫從小缺少關愛和陪伴,自立、自理能力較差,韋昌慧決心幫助這個家庭,希望能在生活中給他們一些關愛,并教會她們自立。
“我自己也是一個母親,就聯想到自己的孩子,我就決定,隻要我駐村一天,我就要幫助他們一天。”韋昌慧說。
為此,韋昌慧每天都是穿着警服在群衆家走訪,她覺得這樣會讓群衆對她印象更深刻,友善記住她。也能讓小莫不害怕她。
果然,韋昌慧的“小心思”讓村民們牢牢将她記在心上,也讓小莫一家從“怕”她變成了“盼”她。
熟悉起來後,韋昌慧開始帶着小莫學習生活技能,從一開始需要盯着整理收拾,到後面不需要人監督,家裡也是幹淨整潔,小莫經曆了一番心理變化。
“剛開始她來的時候就很啰嗦,讓我們幹這幹那的,一直叫我們幹,她來久了之後就覺得她其實是很好的,而且也是為了我們好。”小莫說。
為了能夠融入小莫的生活,讓她感受到家的溫暖、陪伴的快樂,韋昌慧還時常帶着自己的兩個孩子到村裡與小莫兄妹同吃、同玩、同勞動。
對于韋昌慧的到來,小莫從害怕到不耐煩再到期待,從“警察來啦”,到“阿姨怎麼還不來”。
“在我心裡面這個阿姨又美又善良又可愛,她每次來的時候我們都很開心。”小莫說。
韋昌慧與小莫家的“故事”隻是她扶貧路上的一個縮影,一年半的駐村經曆,獨寨村成了她的第二個家,她也成了獨寨村群衆的親人,也變成了住進群衆“心裡”的人。
當好迷途孩子們的媽媽
“讓每一個孩子都擁有自己的春天”是三都縣啟程學校的辦學理念。
2023年3月,三都縣啟程學校開始籌建,三都縣警察局黨委綜合考量後,選派其到啟程學校擔任法治副校長。
“到了啟程學校,你要管好這群孩子,當好他們的媽媽,無論能否成才,都希望他們能健康成人!”出發前,局黨委對她提出了要求。
到校以後,韋昌慧作為法治副校長,與全校老師一起,努力朝“讓每一個孩子都擁有自己的春天”這個目标,摸索前行,共同投身到了三都縣啟程學校的籌建工作中。
5月,學校迎來了第一批學生。
“面對50個性格迥異的孩子,一開始我是迷茫的,不知道怎樣才能更快的走進他們,幫助他們,但是想起局黨委對我的囑托——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我一下子豁然開朗。我當時就想,兵來将擋,水來土掩,用真心一定會換來真心。”韋昌慧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要想走進他們的内心,必先要了解他們。韋昌慧決定,從和孩子們談話開始切入。
和同學吵架打架的,談話;默默在操場邊蹲着不願融入其他同學中的,談話;不服從課堂紀律的,談話;違反校規的,談話;情緒波動大的,談話……
漸漸地,她得到了孩子們的信任,從剛開始的她去找學生談話,到後來學生都願意主動來找她談話,有什麼開心的,傷心的,煩心的事,都願意主動來跟她分享,慢慢地,她開始走進了他們。
每次談話,韋昌慧總能在他們聽起來是抱怨,實則是撒嬌的話語中,找到他們需要幫助的點,然後盡力去幫助他們。
有段時間,細心的她發現,小潘同學的衣服總是又黃又臭。她特意把孩子叫來,一起到寝室尋找原因。
韋昌慧細細詢問,小潘在家時衣服都是媽媽洗,到了學校以後,每天換下的衣服依然懶得洗,隻會塞到衣櫃裡去,每天挑出比較幹淨的來穿,幾天下來,身上的衣服就變得又黃又臭,滿衣櫃都是異味。
韋昌慧找來洗衣粉,把髒衣服都拿出來,分成兩個盆,她一盆,孩子一盆,一點一點教孩子怎麼洗。從清洗到晾曬的半個多小時裡,韋昌慧邊教邊安撫小潘同學羞愧的情緒。自那以後,小潘同學再也沒有穿過又黃又臭的衣服。
“歸根結底,他們都是孩子,對這些孩子,多一點耐心,多一點包容,用心的言傳身教,比指令式、說教式的方法肯定管用得多。”韋昌慧道。
就這樣,不會洗衣服的,韋昌慧手把手教;洗碗不幹淨的,韋昌慧示範給他們看;衣服襪子破洞了的,韋昌慧幫他們補;鞋子開膠了的,韋昌慧給他們粘;想重拾課本重新學習的,韋昌慧給他們找書、列印測試題……
打開韋昌慧辦公桌的抽屜,俨然就是一個百寶箱,裡面有補鞋的萬能膠,縫補的針線盒,撫慰和激勵孩子們的小糖果,女孩用的發圈,孩子們給家長寫的信等等,這些,都是她和同學們之間建立互相信任的紐帶。
今年9月10日是韋昌慧作為一名警察老師,過的第一個教師節,當天慶祝活動上,學生小楊給她寫了一封信:“尊敬的韋昌慧校長:我很高興來到啟程學校,因為我認識到了您!您給我父母一般的關愛,讓我體會到了人間的真情溫暖!是你教會了我怎樣做人,如何做事。四個月以來,是您在不斷糾正我的不良習慣,在我迷茫的人生道路上,是您做了我的引路人,在我黑暗的道路上,是您為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突然收到這樣的一封信,韋昌慧的内心無比的感慨:“突然一下就覺得,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也覺得面對孩子們的真情,是羞愧的,我應該還要做得好一點、再好一點,才不辜負孩子們對我的信任。”
搭建孩子與家人溝通的橋梁
經統計,在啟程學校的孩子們約30%是家庭離異,14%是單親家庭,約80%是留守兒童。
韋昌慧在和孩子們的談話中發現,大多孩子都覺得父母不懂他們,對他們的教育非打即罵,自己有什麼都不願意告訴自己的家人,甚至覺得和自己的家人沒什麼話說。
為此,韋昌慧調轉方向,與孩子們的家人溝通了解情況,家長普遍都覺得孩子不了解自己,家長辛苦在外掙錢,為的就是給孩子創造良好的生活條件,但孩子總是不聽話,是以有極端的家長常常會對孩子放狠話“不管你了”“死了算了”……
這樣的雙向不了解,使得孩子們的心理和道德行為出現偏差。發現問題後,韋昌慧當即決定一一化解。
韋昌慧一家家的分别與孩子、父母溝通,了解他們之間的問題所在,找出問題産生的原因,再與他們一起分析解決,是孩子的原因,孩子改正;是父母的原因,父母反思……
在溝通過程中,韋昌慧把父母與孩子雙方放在同一水準線上,讓處于弱勢的孩子更能接受,也讓父母俯下身來傾聽孩子的心聲。
就這樣,孩子開始了解父母的辛苦,了解父母的管教,也願意向家長吐露他們的心聲,而父母也在溝通中改變了自己極端的教育方式。慢慢地,很多問題得到了化解。
“有了來自家長的了解和溝通,孩子們會更快更好的回歸到家庭中,回歸到學校中,回歸到社會中。”談起來為什麼費那麼大勁去做這件事,韋昌慧說道。
在學校學習三個月回去的小王同學的媽媽,給韋昌慧發來資訊道謝:“老師,你們的管理方式很有用哦,非常感謝你們,以前從來不看書,現在天天看書,手機他都不感興趣了,也會控制脾氣了”。
同樣結業回原校學習的小韋同學,通過養成的良好習慣,在初一新生中脫穎而出,憑借優異的表現當選了班長,學會了感恩,節約下自己的生活費買了糖果到學校看望老師和同學。
因父母長期在外務工,留守在家的小王同學,到啟程學校學習後,重拾自己的夢想,找到了努力的方向,積極參加黔南州中國小生運動會的足球比賽,在比賽中發揮出色,團隊獲得了第一名。
這樣的例子很多,通過啟程學校的心理和行為矯正,通過為他們搭建和家長溝通的橋梁,讓很多即将被放棄、被抛棄的孩子又回到了正常的軌道上來。
“他們是學生,不是犯人”這是一位從事特殊教育八年的前輩叮囑韋昌慧的一句話,韋昌慧一直銘記于心。
“我想力所能及地,為他們照亮成長的路。”提及未來的工作方向,韋昌慧眼裡有光:“他們不僅是學生,更是孩子,隻要用心用情,當好他們迷途中的指路人,我相信,他們一定會健康茁壯的成長!”
(來源:三都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