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幾百億斤的糧食說不要就不要了?數萬名官兵和農民辛苦開墾了半個世紀,能養活一億人的中國糧倉“北大倉”,為什麼要“退耕還荒”

幾百億斤的糧食說不要就不要了?數萬名官兵和農民辛苦開墾了半個世紀,能養活一億人的中國糧倉“北大倉”,為什麼要“退耕還荒”?

一提起北大倉,人們就自然而然地想起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新中國剛剛成立之初,無數批複員官兵、知識青年、革命幹部來到這裡,将青春與忠誠獻給了這片熾熱的土地。

那個時候的北大倉被厚厚的積雪所覆寫,周圍沼澤叢生,荊棘密布,條件相當艱苦。然而,帶着一腔對黨的忠誠,對未來生活的憧憬,所有來到這片土地上的人員都堅定信念,不畏艱險,克服萬難,将自己的熱忱與幹勁全部獻給了這片冰雪荒原!

墾荒的日子相當艱苦,每天一番辛苦的下來,大多數人們都會變成泥猴。那個時候條件艱難,沒有廚房,人們就在野外用土堆搭設竈台,缺少飲用水源,人們就鑿冰解渴,糧食匮乏,人們就每天在地裡挖野菜食用,味同嚼蠟。

然而就是在這樣極其艱苦的環境中,一群有抱負、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輕人硬是将寸草不生的北大荒變成了美麗富饒的北大倉!

至此一種艱苦奮鬥、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傳遍神州大地,激勵了那個年代下年輕人的無窮鬥志!北大倉,也成為了無數人心目中的淘金聖地。

随着北大倉黑土地的持續開墾,一系列重大問題也日漸暴露出來。其中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便是水土流失特别嚴重,導緻這裡的自然生态環境遭受了嚴重破壞!

這裡原本栖息着的衆多珍貴的稀有動物,由于環境的破壞,氣候的變化,逐漸不知所蹤。尤其是八成以上的濕地流失,讓此處土地的鹽堿化程序加快,如若這種狀況持續下去,用不着多久,這裡就會出現如黃土高原那樣溝壑縱橫,荒蕪一片!

面對這種嚴重的生态危機,上級部門當機立斷,立即做出了退耕還林的正确決策。然而,決策下來後,讓許多既得利益者十分納悶,為何要将一塊好端端的“聚寶盆”就這樣廢棄呢?

其實這群人鮮少知道,一片黑土地的成熟至少要經曆長達四十年的成長期,一旦全部遭到破壞,那将是一副慘不忍睹的景象!

是以為了這方寶地上的所有資源都可以實作可持續發展,國家立即“退耕還林”,将一整片原本可以為人類帶來巨額财富的寶地歸還給了大自然,讓消失的珍稀動物們再次回歸了它們賴以生存的幸福家園。

很快,國家在此建立了聞名遐迩的三江平原自然保護區,實作了生态發展與現代農業生産的有機結合,如今的北大倉,仍然有着一望無邊的稻米、大豆、玉米等農作物。

雖然耕地少了,但黑科技卻與日俱增,讓糧食産量隻增無減。如今,人們将5G網絡技術巧妙地運用到北大倉的開墾上,完美地打通了“人、地、機、物、環”生産作業全要素,隻需用一張5G網,就可以對農業生産的全過程進行感聯智控,既提高生産效率,又節約生産成本,較之以前,每畝量産提高5%至10%。

青山綠水,百鳥争鳴,如今的北大倉綠意盎然,生機勃勃,這無疑是貫徹“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最好例證!

信源:中國新聞網2021-03-18《人類開墾史上的奇迹:讓中國端穩“飯碗”的北大荒》

幾百億斤的糧食說不要就不要了?數萬名官兵和農民辛苦開墾了半個世紀,能養活一億人的中國糧倉“北大倉”,為什麼要“退耕還荒”
幾百億斤的糧食說不要就不要了?數萬名官兵和農民辛苦開墾了半個世紀,能養活一億人的中國糧倉“北大倉”,為什麼要“退耕還荒”
幾百億斤的糧食說不要就不要了?數萬名官兵和農民辛苦開墾了半個世紀,能養活一億人的中國糧倉“北大倉”,為什麼要“退耕還荒”
幾百億斤的糧食說不要就不要了?數萬名官兵和農民辛苦開墾了半個世紀,能養活一億人的中國糧倉“北大倉”,為什麼要“退耕還荒”
幾百億斤的糧食說不要就不要了?數萬名官兵和農民辛苦開墾了半個世紀,能養活一億人的中國糧倉“北大倉”,為什麼要“退耕還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