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銀行理财步入規範發展軌道

來源:經濟日報

銀行理财步入規範發展軌道

2004年,以光大銀行“陽光理财計劃”的發行為标志,大陸正式開啟銀行理财業務的試點探索。此後,各家商業銀行陸續跟進,并不斷拓展理财産品的投資形式,從單一的固收類擴充到權益類等。回顧過去的20年,大陸理财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經曆了由野蠻生長到規範發展的深刻轉變。

從無到有

随着大陸經濟的高速發展,居民财富不斷增長,促進資産保值增值成為投資者的重要需求。在此背景下,銀行理财業務應運而生。

中國銀行研究院中國金融團隊主管李佩珈表示,2004年至2006年期間,1年期銀行理财産品收益率普遍在3%及之下,相比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優勢并不明顯。大多數産品的投資起點為5萬元,居民對理财産品的認可和接受度還不高,市場規模擴張相對緩慢。當時參與理财業務的主要以股份制銀行和大型商業銀行為主。

2008年之後,理财産品成為金融同業業務合作的重要載體。從負債端來看,商業銀行通過吸收理财資金來擴充資金來源。從資産端來看,理财資金配置于“非标”資産,以獲得高額收入并兌付給客戶。李佩珈介紹,與起步階段理财資産資金主要投向于結構性存款、債券等固定收益率産品不同,當時理财産品資金主要投向房地産等行業,由于這些行業資金需求旺盛、盈利能力較強,推動理财産品收益率大幅上行。同時,第三方理财機構野蠻生長,行業市場亂象明顯增加。

銀行理财市場在豐富金融産品供給、滿足投資者資金配置需求的同時,諸多問題也逐漸顯現。李佩珈表示,一是業務運作不夠規範。一些銀行理财産品資訊披露不夠充分,投資者适當性管理不到位,尚未真正實作“賣者有責”基礎上的“買者自負”等。二是不同行業資管業務準入标準不同,助推了資金空轉、加杠杆等套利行為,造成資金價格易上難下,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更加突出。三是資金池操作模式下,銀行期限錯配、流動性錯配風險加大,“影子銀行”規模擴張,金融風險隐患增加。

為解決上述問題,2018年《關于規範金融機構資産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出台。資管新規除了對資管産品的準入門檻、投資标的集中度等方面做了嚴格限制,還要求打破剛性兌付、計價方式采用市場公允價值進行計量等。普益标準研究員趙偉表示,資管新規以“全面覆寫、統一規制”為出發點,旨在實作公平的市場準入和監管,從根本上消除監管套利的空間,推動整個資産管理行業的規範化運作。

規範發展

随着淨值化轉型持續推進,理财業務也已逐漸從追求規模的粗放式增長轉向注重品質和效益的規範性發展,在支援實體經濟等方面也發揮了更加積極的作用。

2022年是資管新規過渡期正式結束後的第一年。光大證券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表示,在資管新規大架構下,銀行理财業務取得了長足發展,也呈現諸多新特征,如淨值型産品占比超過95%、淨值表現與市場形勢相關度提升、投資者機構選擇更加多元等。

2019年至2022年期間,銀行理财規模一度逼近30萬億元大關。但由于資本市場波動加劇,2022年理财産品出現兩次大規模“破淨”并引發贖回潮。“破淨”也成為銀行理财成長中的新煩惱,引發了市場的廣泛關注。

王一峰表示,2022年,銀行理财主要經曆了兩波較大的“破淨”壓力:第一波為當年3月份之後,資本市場大幅震蕩調整,帶動銀行理财“破淨”現象增加,“破淨”理财以“固收+”産品為主。銀行理财從産品政策調整、投資者教育、費率優惠、自購産品等多重次元應對破淨壓力、提振投資者信心。第二波為當年11月份之後,資金市場利率快速波動上行,導緻理财淨值明顯回撤,以最短持有期産品為代表的開放式産品面臨較大贖回壓力。

趙偉表示,兩波“破淨”導緻投資者選擇産品贖回,贖回潮的影響一直延續到了2023年年初,對銀行理财的規模和市場地位造成了影響,對理财機構的風險控制能力構成了考驗,同時也暴露出理财行業對于投資者的風險教育和投資理念教育的普及推廣依然不到位的問題。專家表示,銀行理财需對客群真實風險承受能力及需求進行再認識,同時制定針對特定客群更加精細化的産品銷售和定價政策、推動銀行資管體系更加完善。

把握新機遇

随着行業監管的逐漸完善,各類資管産品回歸“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業務本源,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内發揮競争力優勢,資管産品規範化運作和服務實體經濟質效顯著提升。

近年來,監管部門以規範展業、全面風險管理、機構内控、産品銷售托管、投資者保護等關鍵領域為核心,先後出台了理财新規、标債新規、信托三分類等一系列監管政策,資管行業的監管體系不斷完善。《關于加強監管防範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品質發展的若幹意見》提出,建立培育長期投資的市場生态。伴随大陸資本市場改革發展不斷向縱深邁進,疊加機構客戶拓展、養老金賬戶制建設等業務機會,中長期來看,理财公司将進一步做大資産管理并提升權益投資占比,持續為資本市場帶來增量資金。

2023年下半年以來,随着資本市場的逐漸回暖和投資者信心的修複,銀行理财業務迎來了新一輪的快速擴容。《中國銀行業理财市場年度報告(2023年)》顯示,截至2023年年末,銀行理财市場存續規模26.8萬億元,全年累計新發理财産品3.11萬隻,募集資金57.08萬億元,理财産品投資者數量增至 1.14億個,為投資者創造收益6981億元。

趙偉表示,進入資管發展的新時期,理财機構需要将打造絕對收益的投資能力作為重要抓手,以維持行業健康和持續向上發展。一方面,理财機構應立足投資者的實際需要,以“絕對收益”為目标,圍繞産品特色和自身資源禀賦,建構專業投研體系和投研團隊,不斷提升絕對收益投資能力,進而帶領投資者有效穿越周期;另一方面,理财機構需要加強與投資者的溝通互動,提升投資者教育和服務水準,幫助投資者樹立正确的投資理念,提高風險識别能力和承受能力,進而減少産品短期波動引發的投資者恐慌。

建設更好的投資者生态,應發揮各行業力量,共同提高投資者教育水準,加強投資者保護,優化客戶服務。在投資者服務提升方面,财富管理平台扮演着重要角色。理财魔方創始人兼CEO袁雨來表示,财富管理平台應以客戶盈利機率的提升為目标,提供财富管理服務。應根據不同投資者的風險收益特征提供個性化資産配置方案,同時持續通過工具和内容對客戶的投資者行為進行理性引導,陪伴投資者理性應對市場波動。應積極借助先進技術手段,全方位優化财富管理平台各服務流程,讓财富管理服務更智能、專業、理性,提升投資者體驗,适應淨值化轉型,重塑金融市場投資信心。

李佩珈表示,未來一段時間,随着居民收入水準的不斷提高以及中等收入群體的擴大,特别是房地産市場調整背景下,居民财富管理預期和配置偏好也将發生明顯變化,理财市場發展空間巨大。

商業銀行要充分把握機遇,加快理财業務發展。業内人士表示,相比其他金融機構,銀行具有資金、客戶、管道等獨特優勢,但也存在投研能力相對不足等短闆。為此,銀行要揚長避短,力求形成特色化、差異化競争特色。一是豐富财富金融産品供給,滿足客戶綜合化、個性化、全球化投資理财需求。二是銀行業要提高主動管理能力,加強投研體系、人員、系統建設,完善适應産品淨值化轉型的信用評級體系,全面提升投研能力,增強理财産品的長期表現。三是關注ESG、養老金融等财富投資的新機遇。(經濟日報記者 王寶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