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鄭莊公明明恨透了母親偏心,為何還想盡辦法黃泉會母,母子言和?

《時代》周刊進階編輯傑弗裡•克魯傑曾說:“95%的父母都偏心,剩下的5%隻是不願意承認而已。”

父母偏心的案例,古今有之,比如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鄭莊公,就曾是父母偏心的受害者。

因為痛恨母親隻疼愛弟弟,處處為難自己,鄭莊公甚至立下了“不到黃泉,不複相見”的誓言。但立誓沒多久,鄭莊公就後悔了……

鄭莊公明明恨透了母親偏心,為何還想盡辦法黃泉會母,母子言和?

1.

鄭莊公,是頗具雄才大略的鄭國第二位君主鄭武公的兒子,小名寤生。寤生,也就是“逆生”,“難産”的意思。

古人沒有剖宮産手術,無論多難生,都得想盡辦法生,是以因為生孩子而鬧出人命的事件比比皆是,鄭莊公的母親武姜也以為自己會是以而挂掉。

好在經過一番死去活來的掙紮和努力後,鄭莊公還是活蹦亂跳地呱呱墜地了。

看着精神抖擻的小嬰兒,從鬼門關轉了一圈的武姜是一點兒都喜歡不起來,内心暗暗埋怨這個兒子還未出世就給自己帶來了無盡的痛苦。

為了抒發這種憤懑的情緒,武姜特意給他取名“寤生”。

過了兩年,武姜又懷孕了,有了上一次的教訓,武姜天天祈禱,不要讓她在生産時再受罪了。

老天似乎真的聽到了武姜的呼喚,這一次,給了她一個順産的“天使寶寶”,也就是鄭莊公的弟弟——共叔段。

這種不一樣的生産感受直接影響到了武姜對兩個孩子的态度。

每次見到“寤生”,武姜是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各種挑他的毛病,希望他把自己所擁有的東西都讓給弟弟。

“寤生”呢,知道母親不待見自己,也不去争辯什麼,對弟弟,他是能讓則讓,隻要母親開心,自己受點兒委屈根本就不成問題。

有一次兄弟倆比賽射箭,共叔段先射,成績十分優秀。到“寤生”時,他舉了舉箭卻又放下了,理由是:弟弟是神箭手,自己甘拜下風。

“寤生”的表現被父親鄭武公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壯大鄭國是他畢生的心願,把鄭國交到這樣一個“窩囊”兒子的手中,豈不是要斷送鄭國的未來嗎?

鄭莊公明明恨透了母親偏心,為何還想盡辦法黃泉會母,母子言和?

2.

鄭武公的擔心當然有他的道理,鄭國能發展到今天,可不是一帆風順的。當年如果不是鄭武公當機立斷,勇敢沖鋒,說不定早在西周滅亡時,鄭國就已經消失在曆史的煙雲中了。

鄭國的新任國君,必得是一個威武能幹的君主,自己這個事事謙讓的大兒子,能擔當得起治國大任嗎?心煩意亂之時,鄭武公也産生過廢長立幼的想法。

但是在夏商周時期,人們固守的傳位準則就是傳長不傳幼,傳嫡不傳庶。作為嫡長子的寤生,就算再怎麼不優秀,也沒有撤換掉他的理由。

何況,小兒子共叔段雖然活潑好動,樣樣拔尖,但論穩重成熟卻沒辦法和他的哥哥相提并論。

就這樣,鄭武公在猶豫不決中離開了人世,寤生順利繼承了父親的王位,是為鄭莊公。

窩窩囊囊的寤生居然繼承了王位?武姜聞訊非常憤怒,她又拿出了差別對待兄弟倆的那一套,找到鄭莊公說:“你當了大王,你的弟弟卻一無所有,你不覺得心疼和愧疚嗎?依我看,你還是趕緊把京城的地塊賞賜給他吧。”

鄭莊公雖然不高興,但依然不願意違背母親的意願,便把京城分給了弟弟共叔段,還賜給他一個了不起的封号:太叔。

但這并沒有讓武姜和共叔段滿意,過了一段時間,武姜又找到鄭莊公說:“你弟弟守着一座城卻沒有軍隊,這樣哪裡會有人聽他的指令呢?”

鄭莊公在無奈之下,又分給了共叔段一些士兵,讓他組建軍隊。

看到鄭莊公這麼“好說話”,武姜就和共叔段的野心愈發膨脹,每天忙着培養親信,整頓隊伍,修建城池。

等到公元前722年時,共叔段覺得萬事俱備隻欠東風了,便通知母親說:等我發出号令時,請幫我開城門,我們裡應外合,此事必成。

武姜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小兒子的請求。

殊不知,那個被他們視為空氣的鄭莊公可不是真的呆傻,他之是以如此縱容母親和弟弟,除了他不想輕易放棄親情外,最大的原因,是想“捧殺”他們,這樣自己出手時就不會背負上道德壓力了。

鄭莊公明明恨透了母親偏心,為何還想盡辦法黃泉會母,母子言和?

3.

果然,還沒等共叔段出兵,鄭莊公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輕輕松松地将共叔段的士兵消滅于無形。

共叔段隻能連夜奔逃至鄢地,才算暫時保住了性命。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鄭伯克段于鄢”的故事。

收拾完弟弟後,對母親失望至極的鄭莊公不再隐忍,他直接将母親流放到了颍地,發下毒誓說:“不到黃泉,永不相見!”

你不是喜歡小兒子嗎?那你就當沒有我這個兒子好了,我們這輩子都不要再見面了。

不得不說,鄭莊公此舉雖然沖動,但也是對母親長年累月的偏心行為的一次強烈反擊。

隻是,鄭莊公低估了自己的決心,從小到大習慣了忍讓的他,心腸哪裡會硬到那個程度呢?

懲罰母親的同時,鄭莊公的内心也在滴血。就算母親再怎麼不對,他畢竟是生養自己的人呐。自己不喜歡她的所作所為,少和她來往就是了,幹嗎非要魚死網破,做世人口中的不孝子呢?

想到這裡,鄭莊公如坐針氈,但是君無戲言,他實在不知道如何收場。

也就在此時,一位名叫颍考叔的官員專程來求見鄭莊公,說願為鄭莊公進貢當地特産,同時為鄭莊公答疑解惑。

鄭莊公很高興,便設宴款待了這位颍考叔。颍考叔也很有意思,看着滿桌的好酒好菜,卻遲遲不動筷。

鄭莊公問他為什麼不吃,颍考叔回答:“我家有年邁母親,所有我吃過的飯菜,我都會讓她先品嘗。如今我有機會吃到國君賞賜的飯食,可她卻沒機會嘗嘗味道。是以,我想把這些食物帶回去給她老人家,不知君上能否恩準。”

鄭莊公聽完大受震撼,這是什麼樣的母子親情,連一頓飯都要讓母親先吃。而自己呢,卻和母親反目成仇,相比之下,自己簡直禽獸不如啊。

颍考叔見鄭莊公的表情,便知他的所思所想。于是勸說鄭莊公:“君上大可不必如此憂傷。如果您想和母親相見,也不必等到人死燈滅,您可以挖個道地,在地下和母親見面,這不就是所謂的‘黃泉相見’嗎?”

鄭莊公聽了連連點頭,随即派人在城外挖了一條道地。挖好後他派人把母親從颍地接來,兩人在道地裡相見後抱頭痛哭,冰釋前嫌。

鄭莊公明明恨透了母親偏心,為何還想盡辦法黃泉會母,母子言和?

4.

鄭莊公黃泉會母的故事千百年來一直廣為流傳。很多人會拿這個故事來教育下一代孝順長輩,不然父母子女之間視若水火,到頭來,雙方都痛苦。

而其實鄭莊公黃泉會母,除了和他本身的心腸柔軟密切相關外,也和當時的意識形态緊密相連。

在西周的宗法制度裡,不孝是最大的惡行。

一心想要做出一番事業的鄭莊公,後來成為了春秋時代的第一位霸主。試問,如果他頂着不孝的惡名,該為自己樹多少敵,拉多少仇恨,引來多少内耗呢?

是以黃泉會母,無論是真心還是假意,都是鄭莊公必須要做的事情。

你認為鄭莊公黃泉會母是真的原諒了母親武姜嗎?歡迎留言讨論。

鄭莊公明明恨透了母親偏心,為何還想盡辦法黃泉會母,母子言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