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專業讀研這事吧,就類似一場豪賭。
畢竟連本專業都不一定考得過,更别提轉
尤其是想轉專業學設計的同學,内心難免糾結:我畫畫賊爛怎麼辦?我本專業和設計一點不沾邊怎麼辦?我一點藝術基礎都沒有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怎麼辦……
其實不用怎麼辦,挺好辦的。因為設計如今是一門被國家蓋戳認證的“交叉學科”。而交叉學科最大的特點,就是隻學一門專業不!夠!用!
是以轉專業學設計,很适配!今天咱們就先将目光聚焦到理科朋友身上,為大家推薦3門“理轉設”的天選專業!讓你學起來事半功倍!
設計工程
設計+工程,顧名思義,稱一句“理科天菜”都不為過。
在QS前100的綜合大學中,開設藝術設計專業種類不算太多。比如看時尚設計吧,在香港地區隻有港理一所大學開設。在美國也隻在卡梅、康奈爾等零星幾所綜合大學中出現。反觀藝術院校中的時尚設計專業,那是相當五花八門。
但設計工程這門專業卻完全反過來。在藝術院校中占比不大,而在綜排名校中卻開得比比皆是:
帝國理工學院(Design Engineering)
哈佛大學(Design Engineering)
香港大學(Engineering in Innovation Design and Technology)
杜克大學(Design & Technology Innovation Master of Engineering)
布朗大學(Design Engineering)
新加坡國立大學(Engineering Design & Innovation)
米蘭理工大學(Design Engineering)
……
為什麼會産生如此差異呢?我們先從“設計工程”這一崗位職責出發,普遍來說,設計工程師專注于各種工程學科(包括土木、機械、電氣、化工、紡織、航空航天、核能、制造、系統、結構/建築/建築)和設計學科(如人機互動)的工程設計過程。
圖源:BOSS直聘
比如在汽車設計領域,普通的工業設計師會更聚焦在車輛外觀設計、HMI、CMF設計等方面,然而設計工程師,他可以負責整車總體設計、總成設計和零件設計,確定所設計的産品達到設計任務書所規定的整車參數和性能名額的要求,并将這些整車參數和性能名額分解為有關總成的參數和功能。
你可以了解為,設計工程師所具備的技術能力(至少在機械這個領域)是普通工業設計師的進階版。
是以,它就需要綜合大學那種輕輕松松跨學科的強悍師資和院校資源。
圖源:IC官網
以帝國理工為例,IC有兩個設計工程專業,一個是和皇藝合開的 IDE 雙學位項目,一個是IC自己的 Design Engineering 專業。
IDE聚焦于将不同行業、産業、背景的人聚在一起,去産生和思考一些商業級别的創新項目。以利用新技術來設計開發新生态為主要創作;DE更重技術,在這裡,同學們可以一邊學習設計方法論,一邊系統地攻克帝國理工的工程專業。其整體課程在設計思維與工程知識融合基礎上學習跨學科研究,比如自然、生物醫學、社會等。
理工科學生想要申請這兩門專業,那可具備天然優勢~!
今年東家H·ART恰好有兩位“純理科”學生拿到了IC的offer,一位是大學為機械工程出身的M同學,另一位是大學為計算機科學出身的G同學。掃一眼他們的作品集你就完全能get到,什麼叫特·别·硬·核!
康石石東家-H·ART 23屆學員M同學 獲 帝國理工×皇藝 IDE MA offer
康石石東家-H·ART 23屆學員G同學 獲 帝國理工 設計工程 MSc offer
這兩位同學都把自己的大學知識在作品集中運用至淋漓盡緻。當然,對這類同學而言,他們所欠缺的地方在于藝術感性的培養與設計思維的熏陶,而這些,通過H·ART老師們的系統教學,幫助你快速将設計與理工科知識相接架構,完全可以補足。
人機互動
最近,ChatGPT的母公司Open AI又疊代出了個新玩意:GPT-4o。
OpenAI2024春季釋出會
之前我們在使用ChatGPT時,雖然大家可以通過語音模式與ChatGPT通話,但AI感略強,輸出模式也偏文本。
而GPT-4o是面向未來人機互動範式的全新大模型,具有文本、語音、圖像三種模态的了解力,反應極快還帶有感情,也很通人性。官網就舉了個例子,讓GPT-4o教學生做數學題,AI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像一位真正專業的老師一樣循循善誘,語氣輕松,引導學生了解題目邏輯再答題,非常拟人化。
讓GPT-4o給一段詩歌按要求設計排版 openai.com
是以,OpenAI宣稱,GPT-4o的出現代表着我們正在向更自然的人機互動(甚至是人 - 機器 - 機器互動)邁出了重要一步。
那麼什麼是人機互動呢?人機互動(HCI)是過去幾年來将人工智能與互動設計相結合的領域,旨在建立用于使用者互動的互動式智能系統。人工智能在人機互動中的應用可以提供更加智能與自然的互動體驗。
由于大部分HCI領域都會涉及有關AI的議題,是以就格外适合理科生申請!
卡耐基梅隆大學王牌專業之一即是HCI cmu.edu
想讀HCI的同學,在擇校方面你有很多選擇:
卡耐基梅隆大學(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麻省理工學院(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at MIT CSAIL)
密西根大學(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UCL(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布裡斯托大學(Immersive Arts -Virtual and Augmented Reality)
劍橋大學/愛丁堡大學(人工智能倫理類)
歐盟EIT雙學位項目(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nd Design)
……
不過上面這些專業雖然都是教HCI,但他們錄取學生的側重偏好是不同的。
康石石同僚,H·ART的HCI博士導師Rayne提到:美國的HCI其實是有派系方面的差別,有一些學校是技術派,如卡梅、MIT,更适合理科學生申請;有一些學校的HCI是開在資訊學院下,如密西根、加州伯克利,它就沒有那麼技術,适合多元化背景學生申請,也就是藝術生們其實也可以申請。
H·ART 23屆H同學 獲 卡梅、紐大、印第安納伯明頓、印第安納普渡、皇藝、密歇根州立、SVA等互動、人機互動offer
整合設計
如今的工業設計,經過不斷更新疊代,由從專注一個物品的設計,開始和APP、服務系統等其他專業結合起來,成為了一個綜合性的整合設計。
代表院校如新加坡國立大學。
圖源:NUS
新國立的整合設計碩士項目,主打一個“跨學科”,要求你從前期市場的洞察、定位、設計,再到後期的産品轉換、銷售,全次元考慮每個環節的關鍵點,并在此基礎上綜合性地給出解決方案,全部都會。
它的課程一半由工業設計學部的教授和世界一流的設計教育講師合作教學,另一半在合作企業的設計工作室中進行教育訓練學習。
選修課涵蓋:商業、計算機科學、工程、通信等諸多學科。也就是說,同學們有機會在上學期間就建立企業思維,在進入職場前就具備獨立推動設計項目流程的能力。
與新國立培養方向相近的院校,還有:
賓夕法尼亞大學(IPD: Integrated Product Design)
卡耐基梅隆大學(Master of Integrated Innovation for Products & Services)
斯坦福大學(Design 本)
代爾夫特理工大學(Integrated Product Design)
帕森斯設計學院(Integrated Design 本)
……
那麼這門專業為什麼同樣非常适合理科生申請呢?咱就以賓大M:IPD舉例,它主要招3個方向的學生:設計、工程和商業。
根據康石石正在賓大念書的學生G同學分享,學校要求他們在研一入讀前的暑假,就要把除本專業外的其他學科打基礎。比如G同學的大學是學設計的,那他就需要多吸收工程、商業方向的課程。
G同學分享
G同學當年申到賓大M:IPD專業,在H·ART制作的作品集
既然學校同時要招工程和設計背景的學生,那你既會工程又會設計,肯定比别人的申請競争力要大呀!
而競争力大是一方面,你的實力如何是另一方面。如果大家想申請這類世界TOP級名校的話,這就要求每位理科生玩轉自己大學知識的同時,在設計領域也不能輸給别人!
這裡或許有同學質疑,說老師如果我專業背景這麼吃香的話,那我自學或者盲申可以嗎?畢竟吾輩理科生,最擅刷題與計算成才!but,諸位同學知道嗎?有時候理科背景在成為你的最佳武器的同時,也可能成為思維上的絆腳石~
如今年H·ART成功拿下加州伯克利、帝國理工offer的G同學,她本人非常聰明優秀,但最開始和Falin老師上課時,也會經常陷入思維誤區。
Falin老師有次讓她做一個iOS軟體,她下意識說:老師我隻開發過安卓端的軟體,沒做過iOS端的,不會做。也就是G同學隻在意東西能不能開發出來,她有沒有經驗,而不是從更感性的角度去嘗試設計的可能,這種情況會非常常見于一些理科背景的工業設計生身上。
so跟随一位擅長和諸位理科生們打交道的好老師一起學習,尋找與你有不同設計視角的好夥伴一起創作,也是很重要!
來H·ART,經驗杠杠的!如果大家對轉專業學藝術設計、藝術留學或保研、作品集準備、競賽投獎、考研、申博、背景提升相關問題,歡迎私信康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