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資訊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嫦娥六号可以說為咱們中國是大大的出了一口氣。
不僅不經意間就站在了探月全球排行榜的榜首位置,而且還讓以前對我們耀武揚威,拒絕和我們合作的國家,紛紛該換了嘴臉。
(友情提示:因為本文字元偏長,文中可能會有“廣告解鎖模式”,不過好在平台新出政策中,廣告解鎖是免費的,大家隻需看完即可繼續閱讀,在此感謝各位看官老爺,以及平台。)
外行人看熱鬧,内行人看門道,嫦娥六号看起來隻是一項徹徹底底的航空工程。
但實際上,它裡面還暴露了我們國家強大的軍事實力。
那究竟是什麼樣的軍事實力被展現了出來?它又有着怎樣的先進性呢?
1、嫦娥六号的成功讓中國揚眉吐氣
60多年前,如果說探月的第一先鋒隊,必須是美國的話。
那麼60年後,在探月這個非常小衆的細分領域,中國卻悄無聲息的,在完全沒有任何“外援”的前提下,完成了對美國、俄羅斯,甚至歐盟等國家群組織的彎道超車。
隻有中國的探月總工程師才可以說出這樣的話:我們發現,月球背面的土壤比起月球正面,更加有粘性,不想月球正面那麼的松軟。
是啊,不是親自上了月球,不是親自到達了月球背面,能知道月球背面的土壤究竟是什麼樣嗎?
而且不光如此,為了保證嫦娥六号的順利傳回,我們還發明了一種類似水上漂的傳回姿勢。
因為在靠近地球大氣層的時候,嫦娥六号的速度可以達到第二宇宙速度,也就是每秒11公裡。
但如果是直接用這樣的速度進入大氣層,不被極度的高溫和高壓瞬間摧毀,也會被“璀璨”的傷痕累累。
那時候,月壤還能不能完好的到達航天專家們的手裡,都是個未知數。
是以我們的航天專家決定讓嫦娥六号在進入大氣層時,先降低速度,再改變角度。
以差不多和大氣層平行的角度進入,這時候即使進入了大氣層,也會被“浮力”彈出。
再次來到太空,緊接着,嫦娥六号再次調整姿态。
第二次進入大氣層,這個時候不僅溫度和壓力是嫦娥六号完全可以承受的,而且也能全程掌握嫦娥六号的一舉一動。
整個過程像不像在河邊用石子玩水上漂,雖然石頭的重力明顯比水的浮力大。
但石頭就是能憑借極佳的速度和角度,讓石頭進入水面的一瞬間,再次把石頭彈出水面,進而形成了,石頭在水面漂的現象,尤其是高手甚至能完成多達330個水上漂。
其實,除了用這個方式以外,還有一個方式。
就是把嫦娥六号的傳回器外殼的耐熱性和耐壓性再提高,但這裡面不光是時間成本,還有超級高昂的資金成本。
是以可以說,“水上漂”不僅是中國航天專家的創舉,更為我們的航天事業省下了不少的一筆資金。
就單憑這個“水上漂”,以及月背土壤樣本,嫦娥六号足以載入世界航天的史冊,不僅完成了人類的創舉,更讓中國成為探月毫無争議的第一梯隊。
2、嫦娥六号優美的“水上漂”是多方合作的結果
當然,我們除了對我們的英雄航天專家們緻以最崇高的敬意,也要清楚一個事實。
那就是,這次任務的圓滿成功并不是某一個人,或某一個機關的成績,它裡面其實包括了方方面面,甚至各行各業的鼎力支援
就比如,“水上漂”有一個官方的名詞叫做“跳躍再入”,而在大氣層中“跳進跳出”的過程中。
為了監控嫦娥六号的一舉一動,其中必不可少的是測控通信,也就是說,隻有水準極高的測控通信機關,才能完成這個艱巨的任務。
而這個備受矚目的機關就是中國電科。
可以說,雖然中國電科在此之前已經完成了諸多舉世矚目的任務,但面對着對嫦娥六号的測控任務,依然壓力重重,而為了圓滿完成這次的任務,中國電科也是做足了功課。
首先,測控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有高精度的測量雷達,以及衛星中繼系統。
尤其是嫦娥六号傳回器在第二次進入大氣層時,會穿越“黑障區”,此時不論用什麼裝置都沒辦法監測到嫦娥六号的動态。
但出黑障區的一刹那,能否精準且分秒不差的捕捉到嫦娥六号的蹤影,就是中國電科的第一個考驗了。
這時候,中國電科拿出了自己的看家裝置——相控陣雷達。
經常看軍事文章的人,應該對這個名字不會太陌生。
相控陣雷達此前頻繁出現在大陸第三艘航母福建艦上,以及最新的預警機上。
相控陣雷達不僅精度更高,監測的遠度也更遠,還能捕捉超過音速的飛行器蹤迹。
基本上可以說,現在哪個國家不論飛機、軍艦還是其他軍用裝置,隻要有了相控陣雷達,那基本就是有了一雙“千裡眼”,讓其他國家的軍事目标,無所遁形。
從結果上看,中國電科的相控陣雷達非常完美的完成了此次任務。
不僅在嫦娥六号進入黑障區前,時刻緊盯着它的一舉一動,在嫦娥六号第二次進入大氣層後也準确無誤,且毫無誤差的再次追蹤到了嫦娥六号的蹤迹。
可以說,中國電科的相控陣雷達就像嫦娥六号的守護神。
雖然遠隔千裡萬裡,但都能感覺到嫦娥六号的心跳,讓它不會感到孤單。
3、中國軍事關鍵技術已經進入世界第一梯隊
這時候,開頭所說的軍事實力的秘密,就已經揭曉了,這就是相控陣雷達。
其實,相控陣雷達不是為嫦娥六号而生,而是現代軍事發展的必然産物。
當飛彈的飛行速度已經突破20馬赫,等于24500公裡每小時。
當戰鬥機的飛行速度已經突破3馬赫,等于3675公裡每小時的時候。
如果不在雷達上有更進一步的發展,那以後就隻能成為“睜眼瞎”,除非練就一身“隔空大牛”的手藝,否則是毫無還手之力的。
而中國雖然一直以來奉行的是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也就是說,我們不會主動挑起事端,一切以和為貴,能和談就不發動戰争,但我們也得先把自己武裝起來,才有和談的資本。
就像當初的抗美援朝,如果不是将近20萬志願軍用血肉之軀阻擋了美國的現代化武器,
就不可能迎來和談,更不可能讓我們的東北依然完好無損,不受一丁點外國的控制。
是以,我們必須不遺餘力的發展我們的軍事實力,雖然不出受,但一出手就可以力克對手。
而在嫦娥六号的背後,就能看到中國軍事實力的強大,那個洞悉一切的相控陣雷達,就可以讓包括美國在内的所有國家,都不敢輕易對中國造次。
因為,他們突然發現,不知不覺間,自己久攻不克的技術,中國已經牢牢的掌握,并進行了多次實踐。
其實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強國,不僅強在了經濟上,軍事更是首屈一指。
而且美國發展軍事也遠比其他國家更早,在中國還在收拾民國時留下的爛攤子時,美國已經走在了現代化軍事發展的路上。
但令人奇怪的是,如果說起步早我們60多年的話,那如今美國一定是遠遠把我們甩在身後的。
實際上,美國卻似乎一直在原地踏步,尤其在高超音速技術領域,美國一直都說準備開始,但就是遲遲不見結果。
和美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高超音速武器研發,卻像走上了快車道。
東風-17彈道飛彈上的“錢學森彈道”,與嫦娥六号采用的“跳躍再入”有着異曲同工的地方。
東風-17已經在我們建國70年的閱兵式上揭幕亮劍。
以“不怒自威”的形象,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們對于捍衛和平的堅強意志和強大力量。
是以說,航天事業不僅僅是航天相關事業,它的發展離不開包括軍事、經濟、工業等領域的多重輔助。
當我們在感歎今天中國的航天事業取得了如此偉大的成功之時,不能忘記無數的科研工作者們的辛勤努力。
是以,小小的嫦娥六号,帶回了僅有4斤的月壤,但背後實際上是中國作為東方大國崛起的側面寫照。
它照出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力量,也為世界展示了中國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考後提出的“中國方案”。
當歐美的空間站面臨退休;當美國沒有能力憑借自己的力量取得月壤,更别說月背的土壤。
當澳洲恬不知恥的打着“月球是人類共同的财富,是以中國拿回的月壤,應該讓全世界科學家共享”的旗号,伸手向我們要月壤。
當美國忘了自己親手寫就的“沃爾夫”條款,曾經理直氣壯的拒絕中國的航天合作。
甚至當美國在中國沒有北鬥之前,進行軍事演習的過程中,無故中斷GPS信号,讓中國的軍艦變成了沒頭的蒼蠅...
所有的一切,我們都不會忘記,所有突如其來改變的态度,我們都會好好審視。
确實,月球不是中國一家的,但從月球背面取回的月壤,确實是我們的中國的,至于怎麼配置設定,或者要不要配置設定,等消息吧。
參考資訊
中國新聞網——中國電科首次系統展示數字領域五“新”實踐 “電科機器人1号”受矚目
中國日報網——電子科技護航嫦娥六号安全“回家”
國務院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世界首次!電子科技護航嫦娥六号安全“回家”
天山網——亮相!嫦娥六号标志性成果令人驚喜
北京日報用戶端——背面月壤和正面的有何不同?嫦娥六号任務總設計師揭秘
人民網——嫦娥六号标志性成果亮相
環球網——近20年中國長征火箭發射成功率居全球之最
正觀新聞——“載土”歸來,嫦娥六号上演“太空水漂”、開“傘花”
和訊新聞——組圖:中國高超聲速武器直追美國 受益于錢學森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