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雙相障礙:回避型人格的女兒被成功拯救,怎樣化解了她心中的委屈

阿丹是一名高一女生,有一個小自己6歲的弟弟。她6歲時随父母從外地遷入本地就讀,剛開始由于語言不通,不敢和同學交往。後來慢慢學會了當地方言,卻因為說話不利索被男生取笑,此後更加不敢開口。她的父母每天都在忙碌的工作中,沒有太多時間去關注和照顧她,日常生活中的家庭互動交流也比較有限。有兩三個比較要好的國中同學,但升入高中後彼此分開,在新環境裡很難适應,常常一個人獨來獨往,自感孤獨可憐,父母不關心她,也沒有好朋友談心,加上進入高中後壓力變大,成績不太理想,害怕同學取笑,老師看不起,而不敢與周圍人接觸,不敢舉手回答問題,不敢向老師提問。

雙相障礙:回避型人格的女兒被成功拯救,怎樣化解了她心中的委屈

她的同學們漸漸覺得她難以親近,是以,她在集體活動中逐漸被排斥,難以融入新的班級。班主任為了給予阿丹鍛煉的機會,讓她擔任班級幹部,管理班級紀律,但是由于缺乏經驗,她與同學溝通不佳,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和部分同學産生誤會,被同學為難。此後便不敢再參與班級管理,害怕看到同學的眼光,聽到同學的評價,留在教室學習都十分難受。她認為周圍人都在嘲笑自己,覺得自己無地自容,無法學習,于是她請假回家。面對高中生活,阿丹看不到希望。

阿丹初次來到咨詢室,一直不太敢開口。直到漸漸和我打破了陌生感,才說起自己前來幹預的原因。阿丹本學期要求年級主任同意其轉班,在家長的一再要求下,阿丹順利地從原來的班級轉入了現在的班級。開學初期個人自我狀态還可以,但是開學一個多月後發現自己無法安心學習,總認為周圍的同學在嘲笑自己,不管身處哪裡都覺得無地自容。在校期間也不敢跟同學說話,慢慢發展到不敢去學校食堂就餐。

阿丹在來幹預之前,已經有将近兩周時間沒去學校了,主要原因就是認為周圍的人總是在用一種異樣的眼光看自己,嘲笑自己。在過去,阿丹自知有一定程度的自卑,但沒有現在這麼嚴重。本學期要求轉班。而轉班後情況稍微有些好轉,但是每次碰到原班同學就會很難受,認為對方已經在年級造謠,導緻新班同學對自己也有看法。在校的每一天,阿丹都覺得特别難受,時常以各種理由請假,無法專心學業。阿丹一再強調自己在同學面前已經無地自容,不敢面對他們,也不想面對他們。

在阿丹的叙述中,阿丹從小随父母來到本地,語言不通在阿丹的成長過程中造成了很大的困擾,而父母卻沒有給予适當的關心和鼓勵。此外,阿丹父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養家和照顧年幼的弟弟身上,長期忽略了對阿丹的關心。從國小,到國中,再到高中,父母很少過問阿丹的日常生活。長期缺乏親子之間的溝通,使得阿丹感受不到父母的關愛,哪怕在學校遇到了挫折,也不願意告訴父母,遇到難過的事習慣藏在心裡。負面的情緒長期得不到了解和開導,加深了阿丹的自卑感。

雙相障礙:回避型人格的女兒被成功拯救,怎樣化解了她心中的委屈

從阿丹的就讀經曆來看,學齡期從外市遷來,不能适應新環境,尤其是語言不通給阿丹造成了很大的困擾,但是這些困擾沒有得到學校和老師适當的幫助與照顧,使得阿丹在學業和交往過程中産生了更多的困難。同學的取笑更使得阿丹不敢嘗試,養成做事畏首畏尾、優柔寡斷的負面習慣。進入高中後,在班級管理過程中與同學産生沖突,班主任沒有及時發現和妥善處理,出現了病理性記憶,導緻阿丹深陷同學的負面評價中,痛苦萬分。

我在溝通中發現,阿丹已經陷入深深的自我負面評價中,對自己缺乏正确的認識,認定自己各方面不如别人,努力無望,也不知道怎麼處理自身的問題。遇事膽小,畏首畏尾,優柔寡斷,甚至遇到一點小困難就退縮逃避。在學業生活過程中,對自己進行負面暗示,認為自己不行,很差勁等。同時阿丹又是一個比較在意别人,非常在乎他人的評價,有時候沒有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就認定别人在嘲笑自己。阿丹的自我意識中缺乏對自我的肯定,她看不到自己的優點,卻傾向于放大自己的缺點。

“阿丹,我非常了解你現在的心情,現在的你感覺自己生活和學業都過得非常辛苦”阿丹聽了我的回報,慢慢放松了下來,說話語速變慢,聲音也逐漸清晰。

阿丹已經陷入了自卑的沼澤中,在同學面前總是感覺無地自容而一再選擇逃避,這表明,她過于擴大了自己内心痛苦的程度,看不到自己在新的環境中的存在價值。是以,我通過場景重建幹預,促使她釋放出内心的痛苦,并對此盡量表現出同感與了解。我讓阿丹明白,不僅僅是她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她的很多同齡人都曾經或多或少經曆過類似的境況,使阿丹意識到,在社會上還有許多人也像她一樣感到自卑,感到壓抑。通過場景重建幹預,使她在不知不覺中重建自信心。

在幹預過程中,我發現阿丹總是習慣地給自己很多負面暗示,過分關注自身的缺點,而忽略了自己的優點。受長期扭曲想法的影響,阿丹顯得比較悲觀,面對問題常常選擇退縮逃避,這些行為對于阿丹自信心的建立是不利的。

我肯定了阿丹的自我求助願望,對她能夠主動前來幹預表示認可。通過場景重建幹預,一開始阿丹顯得無所适從,她似乎不知道自己身上還能有什麼優點。但在慢慢引導下,阿丹開始對自己進行了新的領悟。要轉變阿丹的思維習慣、行為習慣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阿丹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優點越來越多,這表明阿丹已經開始對自己有了新的看法。

溝通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環節,良好的溝通是增進父母與孩子情感的關鍵要素。在與阿丹的幹預過程中,我發現阿丹父母由于工作的疏忽,與阿丹的溝通比較欠缺;加上年幼的弟弟自小得到父母更多的關注,緻使阿丹内心産生觀念偏差,認為爸爸媽媽隻愛弟弟。我與阿丹的父母進行了家庭指導,阿丹父母表示要好好地關心、愛護她,幫助她克服自卑感,重振自信心。

我在潛意識狀态下找到了阿丹的病理性記憶,因為高一上學期在原來班級裡作為紀律委員管理班級紀律的時候,與幾位同學産生誤會,被同學惡意言語中傷,内心委屈不已,而原班主任也并未了解事情起因,沒能及時制止同學間的摩擦,她的内心感覺很委屈,對自己很失望。我對阿丹的病理性記憶進行重組,她自卑的情緒下降了許多。

雙相障礙:回避型人格的女兒被成功拯救,怎樣化解了她心中的委屈

經過兩個多月的記憶重組幹預,阿丹順利回到學校,對待自身有了全新的認識,學業也逐漸步入正軌。阿丹跟父母之間的溝通多了起來,她整個人也變得開朗。在班級裡,阿丹能夠更深入地感受到同學間的友情,和大家的關系變得更為和睦。我知道她已經把過去的煩惱抛開了,準備好迎接未來的人生挑戰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