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本名是“觀世音”,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諱,改稱“觀音”。其實感覺挺好笑的,菩薩還要去避皇帝的諱,菩薩與皇帝誰大?在西方,耶稣與上帝需要避哪個國王的諱?哪個王國用《聖經》來證明自己受命于天?可見中國君主專制的登峰造極,宗教也要聽命于皇權,皇權是管天、管地、還要管滿天神佛。觀音菩薩也常被刻畫成千手千眼形象,千手千眼也象征着觀音菩薩能夠洞察十方世界的一切苦難災厄,并應對千差萬别的衆生需求,滿足他們的各種願望。
觀自在菩薩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去印度取經,發現“觀世音”梵文翻譯錯誤了,是人們的訛傳,應該叫“觀自在菩薩”,是觀法自在的意思。是以,玄奘法師翻譯的《心經》開頭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在他取經的過程中,唐玄奘發現了許多與佛教經典相關的翻譯錯誤,其中最著名的一個便是“觀音菩薩”的翻譯問題。本文将詳細探讨唐玄奘如何發現“觀音菩薩”是翻譯錯誤,并進一步解釋“觀自在菩薩”的真正含義及其對佛教的深遠影響。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唐玄奘西行取經
唐玄奘,俗名陳祎,河南洛陽人,自幼聰穎過人,精通儒學、道學和佛學。唐朝初年,佛教在中國廣泛傳播,但由于佛經翻譯品質參差不齊,許多經典的原意難以準确傳達。為了尋求更加準确的佛教教義,唐玄奘立志前往印度,追求真理和智慧。公元629年,唐玄奘告别家鄉,開始了他漫長而艱辛的西行取經之旅。這一旅程曆時17年,穿越了塔克拉瑪幹沙漠、天山南北、蔥嶺雪山等地,最終抵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在那裡,唐玄奘師從戒賢等高僧,系統地學習了佛教經典和梵文。
大唐玄奘法師銅像
翻譯錯誤:觀音菩薩與觀自在菩薩
在印度學習期間,唐玄奘深入研究了大量梵文原典,并與當地高僧進行深入交流。他發現,中國佛教中的許多經典在翻譯過程中存在誤譯,影響了教義的準确傳達。其中一個顯著的例子就是“觀音菩薩”。
在中國,觀音菩薩是最受歡迎和敬仰的菩薩之一,廣泛信仰和崇拜。觀音菩薩的形象慈悲為懷,救苦救難,受到無數信徒的愛戴。然而,唐玄奘在梵文原典中發現,“觀音”并不是這個菩薩的原名,原名應為“觀自在”(Avalokiteśvara)。
“觀自在”一詞源自梵文“Avalokiteśvara”,“Avalokita”意為“觀”,而“Īśvara”意為“自在”或“主宰”。是以,觀自在菩薩的名字可以了解為“觀法自在”或“觀世自在”。這裡的“法”是指宇宙的一切人與物,也就是現在哲學說的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這一名稱強調了菩薩觀查宇宙與人生的一切事物,都能通達透徹明了,而自在無礙,是菩薩的一種内在的智慧和覺悟。
觀自在菩薩的印度佛教形象
觀音菩薩的形象最早傳入中國大約在東漢時期,當時的翻譯者們将梵文經典譯成漢文時,由于文化背景和語言的差異,常常面臨詞義難以準确對應的問題。觀自在菩薩的梵文名字在翻譯過程中被簡化為“觀世音”。這一譯名突出了菩薩傾聽世間苦難之聲并施予救助的形象。
然而,這一譯名卻忽略了觀自在菩薩名字中的“自在”之意,未能全面反映出菩薩的智慧和内在覺悟。觀音菩薩的慈悲形象固然重要,但觀自在菩薩名字中的“自在”一詞則更加強調了菩薩的智慧和内在的自在之境。這種自在不僅僅是對外界苦難的解救,更是一種内在的解脫和超越。
南海觀世音
觀自在菩薩的意義
觀自在菩薩的名字揭示了菩薩的兩個重要特質:觀和自在。首先,觀自在菩薩以“觀”為主要修行方式,通過觀照内心、觀察外界現象,達到智慧的圓滿。觀不僅僅是簡單的看,而是一種深入的了解和覺悟,是對事物本質的洞察。觀自在菩薩通過“觀”達到對自我和宇宙本質的徹悟,進而獲得内心的自在。“自在”是觀自在菩薩的另一重要特質。自在意味着超越了世俗的煩惱和束縛,達到了心靈的自由和解脫。觀自在菩薩不僅在智慧上達到自在,更在精神和情感上超越了世間的一切苦難和執著。觀自在菩薩的自在境界不僅是個人的解脫,更是對一切衆生的慈悲關懷。
唐玄奘發現“觀音菩薩”翻譯錯誤,并提出“觀自在菩薩”的正确譯名,他不僅糾正了經典中的誤譯,還通過重新诠釋觀自在菩薩的内涵,豐富了中國佛教的教義和修行方法。唐玄奘回國後,帶回了大量梵文經典,并在長安(今西安)主持翻譯工作,翻譯了《大般若經》、《心經》、《成唯識論》等重要佛教經典。他的翻譯工作不僅提高了佛教經典的準确性,更為後世的佛學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唐玄奘的貢獻不僅在于糾正了觀音菩薩的翻譯錯誤,更在于他通過對觀自在菩薩的重新诠釋,強調了菩薩的智慧和内在覺悟。這一觀念的傳遞,使得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更加全面和深刻。
觀自在菩薩不僅是佛教信仰中的重要人物,更是一種智慧和覺悟的象征。通過“觀”而達到“自在”,不僅是對菩薩的尊敬和崇拜,更是對自身心靈修行的追求。在現代社會中,觀自在菩薩的智慧和自在精神為人們提供了超越世俗煩惱的途徑,是一種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智慧之光。
佛教極樂世界的西方三聖
結語
觀自在菩薩,其實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兩大護法菩薩之一,一名“觀世音菩薩”、一名“大勢至菩薩”,觀世音菩薩也是阿彌陀佛的弟子,将來要繼承阿彌陀佛的衣缽。而大唐玄奘法師的西行取經,他發現“觀音菩薩”翻譯錯誤,并提出“觀自在菩薩”的正确譯名,糾正了經典中的誤譯,為後世佛教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觀自在菩薩的智慧和自在精神,為人們提供了心靈的指引和安慰。通過唐玄奘的努力,觀自在菩薩的真正含義得以傳達,使得此菩薩的形象在中國信徒的心中更加全面和深刻。
#長文創作激勵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