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剛剛,他們獲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剛剛,他們獲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剛剛,他們獲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6月24日在京揭曉,李德仁院士、薛其坤院士獲得中國科技界崇高榮譽。

李德仁是著名的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一直緻力于提升大陸測繪遙感對地觀測水準。他攻克衛星遙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測圖核心技術,解決了遙感衛星影像高精度處理的系列難題,帶領團隊研發全自動高精度航空與地面測量系統,為大陸高精度高分辨率對地觀測體系建設作出了傑出貢獻。

薛其坤是凝聚态實體領域著名科學家,取得多項引領性的重要科學突破。他率領團隊首次實驗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國際上産生重大學術影響;在異質結體系中發現界面增強的高溫超導電性,開啟了國際高溫超導領域的全新研究方向。

更多閱讀

他的博士論文

解決世界測量學上的百年難題

李德仁院士是國際著名的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盡管已85歲高齡,依然活躍在科研一線。

剛剛,他們獲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中學時的李德仁

1939年,李德仁出生于江蘇泰縣(今江蘇泰州市姜堰區)的書香門第,自小成績優異。中學畢業時,他從江蘇考到了湖北,原本報考數學力學系、打算研究火箭的他,意外被剛成立一年的武漢測繪制圖學院錄取,專業是航空攝影測量。

剛剛,他們獲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李德仁中學時的成績單,國文、幾何、三角、代數、地理都是五分。

新中國成立初期,大規模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急需地圖資料,發展測繪技術迫在眉睫。經過艱苦籌建,1956年,武漢測量制圖學院成立,李德仁在這裡遇到了恩師王之卓。

1982年,李德仁獲得赴聯邦德國交流學習的機會,在王之卓的推薦下,師從國際著名的攝影測量與遙感學家阿克曼教授。

剛剛,他們獲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當時,阿克曼給了他一個航空測量領域極具挑戰的難題。“題目是找到一個理論,能同時區分偶然誤差、系統誤差和粗差。”李德仁回應。

誤差問題是當時的世界性難題,作為通路學者,李德仁在德國的時間隻有兩年多。不過,導師阿克曼教授為李德仁提供了支援,讓他可以坐在一把椅子上同時使用三個終端,還為他提供了資金幫助。

李德仁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最終僅用一年零四個月的時間,就用德語完成了博士論文。而他的博士論文,解決了這個世界測量學上的百年難題。

剛剛,他們獲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從德國學成歸來的李德仁主要研究領域是航空攝影測量。回國後,他接到了一個重要而艱巨的測繪任務——為中國和某鄰國邊界測圖。

李德仁提出“把GPS放到飛機上”,運用“GPS空中三角測量”技術,他完成了邊界測圖任務,此後又先後完成了大陸海南島、虎跳峽多地的航測測圖。這是中國人第一次通過機載GPS系統,減少了人工野外測量工作,也是追趕國際航空測量先進水準的一段奮鬥曆程。

剛剛,他們獲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8年,美國在軌衛星超過400顆。當時,世界上不少發達國家已經有了自己的高分辨率對地觀測衛星系統,而中國隻能苦苦追趕。

那時大陸核心元器件依賴進口,隻能買到次等品的硬體,但李德仁說:“用起來必須跟人家一樣好,硬體不足軟體補!器件的毛病通過計算機的理論和算法、人工智能的方法給它補上,我們把這個問題解決了。”

2010年,大陸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全面啟動實施,李德仁擔任項目副組長。随着“高分專項”的實施,比西方國家晚了近30年的中國遙感衛星研究,實作了從“有”到“好”的跨越式發展,衛星分辨率提高到了民用0.5米,遙感資訊服務時間從數小時縮短至8分鐘,追上世界先進水準。

剛剛,他們獲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曾3次考研的大學校長

拿下國際大獎

2023年10月24日,清華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相繼發文,祝賀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獲得2024年度的巴克利獎。據了解,這是該獎自1953年首次授獎以來,首次頒發給中國籍實體學家。

剛剛,他們獲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一個基于全新實體原理的科學效應,被稱為實體學研究皇冠上的“明珠”。自1998年開始,就不斷有理論實體學家提出各種方案,然而在實驗上都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去攀登這座山峰。他的步伐,是用原子一層一層鋪上去的。他帶領團隊前後制備了1000多個樣品,經曆無數次的失敗,又一次次改進,終于,首次從實驗上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這是大陸實體學家發現的最重要的實體效應之一,也是國際凝聚态實體領域近年來的重大原創突破。著名實體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甯評價:“這是中國實體學工作者對人類科學知識寶庫的重要貢獻。這是第一次從中國實驗室裡發表的諾貝爾獎級的實體學論文。”

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此前,薛其坤曾多次分享自己的求學和科研經曆。中國科學報的一篇文章提到,1984年,薛其坤參加研究所學生考試,結果高等數學考了39分。

作為一個“有志于成為科學家”的青年,他利用兩年時間複習,于1986年再次參加考研,結果普通實體考了39分。直到1987年,才終于考上了研究所學生。

據清華大學介紹,薛其坤有過很多“稱号”——

他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謙遜地自比為“一艘從沂蒙山區駛出的小船”,也曾因從早上7點開始即在實驗室埋首工作,晚上11點方才離開而被稱為“7-11先生”。

如今,薛其坤身兼科學研究、人才培養、行政事務等多項職務,一天的工作時間要比昔日的“7-11”更長。

他勉勵自己,也呼籲全體中國科學家,要始終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以基礎研究助力技術革命和産業更新、推動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要始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以不懈努力為世界科學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在國際頂級的學術舞台上奏響屬于中國人的科學強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