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是鐵了心,在對華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問題上是一條道走到黑,比亞迪17.4%、吉利汽車20%、上汽集團38.1%;對其他的中國生産商按21%征稅。如果不配合,則按照38.1%征稅。歐盟剛宣布對電動車征稅,就遭中方敦促盡快終止。
近日,歐盟委員會公布将自7月起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征高達38.1%的關稅,引發軒然大波。
這一決定無疑是在向中國電動車企業亮明猙獰獠牙,旨在遏制它們在歐洲市場的擴張步伐。
歐盟這一做法固然讓人扼腕,但歸根結底,還是源于西方國家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的恐懼和敵視。
在電動車領域,中國企業憑借成本和技術上的優勢,已然将歐美競争對手遠遠甩在身後。他們擁有更先進的電池和智能化水準,生産成本也至少比歐洲低三成。
面對如此強勁的對手,歐美企業節節敗退,根本無從反擊。于是唯有借助政策手段,人為設定關稅壁壘,試圖阻擋中國電動車在歐洲紮根。
這種做法無疑是在維護本土産業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他們對中國産業發展的敵視和戒心。
很顯然,歐盟此舉隻是其中一個縮影,實則是遭到美國影響和操縱的結果。時間要追溯到5月,當時中美新一輪貿易談判破裂後,美國就宣布将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高達100%的懲罰性關稅。
作為美國的忠實盟友,歐盟自然要緊随其後,對中方電動車廠家展開反補貼調查,并做出加征高額關稅的決定。
可以說,歐盟此番行徑完全是在美國的慫恿和壓力下,被迫做出對華遏制和打壓的姿态。
從本質上說,這是美國加劇對華新冷戰的一個縮影。自金融戰進入膠着階段後,華盛頓已經無法再按部就班的推進金融戰的相關政策。
新冷戰的做法自然會愈演愈烈,貿易戰和科技戰也會不斷更新。
在這種背景下,美國自然要拉上歐洲等盟友一起對華施壓,確定它們在未來的新冷戰格局中能夠緊随美國後塵,與中國對立。
歐盟加稅中國電動車的決定,就是西方遏華大戰略在汽車領域的一次具體實踐。
其實,歐盟内部對此也是存在分歧的。作為德國主導的傳統汽車強國,它們還是保持了一定理性。
如果過度激進地對中國電動車加稅,那麼德國三大車企在華的幾百億歐元投資也将承受巨大沖擊。
相比之下,法國等汽車産業已在華瀕臨邊緣化的國家,就對中國電動車存在明顯的戾氣。他們不惜偷偷擺布,最終促成了此番對華加稅的決定。
換句話說,這更像是法國馬克龍等人向華盛頓的一次迫不及待的示好。
不過,這種偷雞不着蚌埔住的做法,恐怕也難以獲得預期的效果。當下歐洲群眾的煎熬,已經遠非電動車關稅可以解決的了。
高通脹、能源危機、俄烏沖突等一系列問題,才是目前歐洲所面臨的燃眉之急。
反過來,中國電動車在全球市場的壯大步伐,怕是難以被阻擋。澳洲、紐西蘭等曾經汽車價格最昂貴的國家,都已成為中國電動車品牌的新藍海,受惠于它們更加實惠的售價。
歐盟加稅措施無非是把雙刃劍架在了本土消費者身上。如果真被中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報複對歐盟農産品開刀,屆時當地農場主和食品加工企業隻會陷入雪上加霜的困境。
歐盟此番對華電動車加稅的決定,再次暴露了西方國家對中國産業發展的偏執和敵視心理。
從表面上看,它們是在維護本土産業利益,但從深層來看,更像是在向美國宰相示好和邀功。
這種短視和自私的做法無濟于事,歐美對中國既無法阻擋,也無從恐吓。
最終,他們隻會為此次決策付出沉重代價,進而進一步加劇自身的内憂外患。
(資訊來源:證券時報《最高稅率38.1%!歐盟将對華電動汽車加征關稅》、中國經營報《歐盟宣布對華電動汽車加征關稅 多家車企嚴正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