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降溫!“五一”後各地餐飲生意斷崖下滑,倒下的店越來越多

作者:零售營運qpblue

當内卷成為常态,擺在餐飲人面前的隻有一條路:熬下去。

大降溫!“五一”後各地餐飲生意斷崖下滑,倒下的店越來越多

本文由紅餐網(ID:hongcan18)原創首發,作者:何沛淩;編輯:王秀清。

餐飲業有句老話叫“神仙難過三四月”,3、4月是傳統淡季,但今年的3、4月似乎更加難熬,再加上傳統旺季的“五一”假期“不旺”,不少餐飲店都出現了營收下滑,一些撐不下去的餐飲人隻能閉店離場。

大降溫!“五一”後各地餐飲生意斷崖下滑,倒下的店越來越多

淡季更淡、旺季不旺

“五一”後餐飲生意斷崖式下滑

今年餐飲消費旺季不再?

近日,南方迎來強降雨天氣,不少餐飲老闆紛紛吐槽稱,“龍舟水,無運作(粵語俗語,大意為:連日降雨,行情很差)”。

每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是南方的雨季,餐飲消費冷淡,但今年很多餐飲人感觸跟往年有着明顯的不同,自4月下旬到“五一”假期都在下雨,生意受到了不小影響,好不容易放晴幾天,又迎來了雨季。

對于很多餐飲人來說,“五一”假期是一年中位數不多的旺季之一。豪蝦傳創始人将毅向紅餐網透露,在3、4月,有不少同行向他倒苦水稱營業額持續下滑,大家都盼望着“五一”能回血。然而,今年“五一”卻讓很多餐飲人失望。即使在未受降雨天氣影響的北方,生意也沒有太大起色。

事實上,“五一”期間這種慘淡局面,可能隻是今年餐飲業的一個縮影。一些餐飲老闆甚至對接下來大半年的生意都不抱期待,“今年沒有淡季,因為全年都會是淡季”。

大降溫!“五一”後各地餐飲生意斷崖下滑,倒下的店越來越多

△圖檔來源:紅餐網 攝

1、神仙難過三四月,五月也不好過

“今年3-4月業績比去年少了三分之一。”在北京郊區開粉面小吃店的劉君(化名)告訴紅餐網,他的店50平左右,全年租金12萬元。去年3月收入17萬元左右,今年3月隻有11萬多元,4月有所回升,達到13萬元左右,但也比去年同期少了5萬多元。

店裡生意不好,劉君原本雇了2名店員,今年換成了小時工,人不多的時候就靠他和妻子打理,這樣可以省下一些人工成本。

經營馄饨店的沈馨(化名)也表示,今年4月前每天營業額約1000元,進入4月生意開始莫名其妙地變差,一天營業額隻有600元左右,“同行也個個都叫苦連天”。經營烘焙店的劉永強(化名)更是直言,“四月業績腰斬。”

好不容易熬過3、4月,原本期待“五一”能大賣一場,也有不少餐飲人落了空。

小悠(化名)去年10月在佛山開了一家奶茶店,沒有加盟,主要做周邊社群的生意,根據她在小紅書上曬出的門店營業額來看,今年“五一”的生意斷崖式下跌。

據粗略統計,小悠的奶茶店生意高峰出現在4月29日和4月30日,分别收入2996.67元和3496.38元。随後,5月1日營收突然大幅下滑至2156.25元,共售出114單,這一資料僅與其平時工作日的營收大緻相當。5月2日-5月5日,營業額維持在2000元上下。

“五一”過後,小悠形容她的門店“很安靜”,營業額遭遇斷崖式下跌,5月9日營業額僅為1478.31元,比4月7日下大雨那天的營業額1680.39元還差。

開快餐店何樂(化名)在社交媒體透露,近期每天的營業額都在1500元以内,隻到去年同期的一半,“都在說生意不好,顧客跟人間蒸發了一樣”。

2、1-4月倒下的餐飲店,比去年同期還要多

當一批餐飲人還在苦苦支撐的時候,還有一批撐不住的餐飲人選擇了閉店離場,一些熱門商圈也面臨着客流下降、鋪面難轉租的局面。

從大資料的角度看,對比去年,今年1-5月,新入局的餐飲企業更少,但倒下的卻更多了。

企查查資料顯示,今年1月1日-5月16日,全國注吊銷餐飲企業數為72.3萬家,去年1-5月這一資料為67.7萬家,相當于今年5月剛過半,就比去年多倒下了4.6萬家餐企。

大降溫!“五一”後各地餐飲生意斷崖下滑,倒下的店越來越多

具體來看,今年1月、3月及4月倒下的餐企數量均高于去年同期,其中,1月的倒閉情況最為嚴重,全國注吊銷企業數為17.28萬家,同比去年增長了211.6%。

也就是說,今年1月倒下的餐企數量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要知道,去年1月,全國餐飲市場才剛開始複蘇。

對比去年,今年新入局的餐飲玩家卻在大幅減少。企查查資料顯示,今年1-4月,僅1月新增餐企數量比去年多,2-4月均出現了同比下滑。

截至今年5月16日,全國新增餐企數量為97萬家,而去年1-5月這一資料為139.7萬家,差額足足有42.7萬家。

傳導到線下,一些熱門商圈的商鋪也陷入了轉租難的境地。

比如西安,紅餐網專欄作者鄒通表示,今年3、4月其考察市場時發現,西安西安東北大街、大華1935商場、唐延中心城等熱門商圈,有不少商鋪都在空鋪狀态。

西安東北大街屬于熱門商圈,今年4月,從東大街地鐵口的一家Biáng Biáng面店的大門上,已貼上“旺鋪轉讓”的廣告,根據門上紙張的痕迹,類似的廣告應該張貼過好幾次,但依然沒有人接手。旁邊一家店鋪老闆表示:“這家店關了很久了”。在這家店不遠的街道轉角處,也有3家門店在招租中,但裝修已被撤掉,屬于空鋪出租的狀态。

大降溫!“五一”後各地餐飲生意斷崖下滑,倒下的店越來越多

△圖檔來源:紅餐網 攝

西安唐延中心城曾是餐飲商家争搶的熱門地段,但近些年來,商場人氣逐漸冷淡,如今,商場内的許多餐飲、服飾紛紛閉店撤場,大部分店都屬于圍擋或關閉或者轉讓狀态,場内還剩一些連鎖品牌如魏家涼皮、傻得冒、漢堡王等,店内人氣也比較慘淡。

在北京的紅餐網專欄作者翟彬表示,今年以來,北京一些熱門購物中心幾個入口處的核心點位,空置時間均超過3個月,這一現象即使在疫情期間也不常見。

3、高端、精緻餐廳和連鎖品牌也撐不住

即便是連鎖品牌,日子也不并一定好過。回顧今年1-4月,已經有不少餐飲品牌“倒下”,其中不乏知名品牌。

比如曾經年入8億的明星品牌熊貓不走,在今年突然倒下,社交媒體上出現大量員工讨薪;一度在全國開出200多家門店的伏小桃,今年大規模關店,總門店數已不足30家;九毛九、奈雪分别“砍”掉旗下子品牌那未大叔是大廚和台蓋……

大降溫!“五一”後各地餐飲生意斷崖下滑,倒下的店越來越多

同時,不少高端餐廳也在今年“閉店告别”。比如有着“北京意大利菜餐廳天花闆”之稱、曾摘獲米其林一星的Opera BOMBANA,在4月宣布停業;在上海經營了15年的Osteria生蚝海鮮餐廳也計劃于5月30日正式停業;還有業内人士向紅餐網爆料,上海外灘的一家于去年年末開業的高端餐廳,也在4月正式閉店了,存活時間不到半年......

一批定位精緻餐廳的品牌也接連遭遇挫折,比如号稱一天翻台16輪的“早餐界愛馬仕”的桃園眷村,如今僅剩4家門店;擁有50多年曆史、在美國門店300多家的“漢堡界愛馬仕”哈比特漢堡,在國内也隻剩1家門店......

無論是小餐飲店還是連鎖品牌,今年餐飲人的一大感受就是市場冷淡,開餐飲店更卷、更累了。不少餐飲人直言,今年餐飲淡季更淡,旺季也不如往年旺。

“今年做餐飲,不賠就等于成功。”餐飲二手裝置回收商“狗哥”在其短視訊賬号中表示,從業6年來第一次見到今年這樣内卷的情況,不賠等于成功,小賺就值得放鞭炮慶祝,如果門店天天排隊,那麼這家店的運氣和實力簡直像“開了光”。

大降溫!“五一”後各地餐飲生意斷崖下滑,倒下的店越來越多

餐飲行業兩極分化,

普通餐飲人隻能“熬”着等機會

今年為什麼有很多餐飲人感到生意比之前更難做?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消費習慣變化、市場競争不斷加劇。

從消費端來看,随着社會财富效應減弱,不少企業裁員、降薪,人們的消費欲望受到了一定的抑制,通過儲蓄抵抗未知風險的意願增強。同時,人們的消費習慣也發生了改變,過去人們傾向于追求消費的附加值,如高大上的環境等,而如今的消費者更關注餐飲消費的本質——産品和價格,要求産品有成本效益、好吃不貴。

“當下是消費更新和消費降級并存的狀态,主要表現為需求的更新,而非預算的更新。”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副會長管清友表示,消費者過去花100塊錢吃東西,現在花100塊要吃到更好的東西。

如此一來,大量餐飲店隻能選擇降價,或者花更高的成本去提升品質,利潤空間被縮減。

從餐飲供給端來看,近兩年,一批失業人群持續湧入餐飲行業,擺攤、開小店或者小成本加盟連鎖品牌等,推高了餐飲的供給量。

大降溫!“五一”後各地餐飲生意斷崖下滑,倒下的店越來越多

△圖檔來源:紅餐網 攝

廣州番禺區的林先生表示,地鐵4号線海傍站附近的夜市,去年還隻有十來家餐飲地攤,今年以來夜市的攤位已經增加到30多個,“一開始隻賣烤串、燒餅、涼面、牛雜、麻辣燙、檸檬茶之類的,今年以來陸續多出了小龍蝦、冰淇淋、廣西酸嘢、新疆燒烤等攤位,幾乎每個月都有新攤位加入進來。”

而地攤往往在房租、人工成本上比餐飲店低,價格上也能做到更低,自然分流了一批消費者,進一步加劇了行業競争。林先生稱,随着夜市規模的擴大,在夜市消費的打勞工、白領也越來越多了,周邊實體店餐飲商戶的生意有所下滑。

“對于沒什麼特殊優勢的底層餐飲來說,它們争奪客戶的方式隻有不停内卷,或降價壓縮自己的利潤換取訂單量,或降低自己的經營成本,比如原來4個人開店變成2個人,原來營業8小時現在10小時。”智勝餐飲品牌戰略咨詢創始人壽文彬告訴紅餐網。

除了地攤,還有不少餐飲店也通過價格戰擷取訂單量,在團購平台上,一線城市賣100多元的3、4人團購套餐并不罕見,以廣州為例,某知名烤魚品牌推出了199元的3-4人套餐;某牛蛙品牌推出了179元3-4人餐;某牛雜品牌推出了168元三人餐......

此外,頭部品牌“跑馬圈地”式下沉,還大打價格戰,進一步擠壓中、尾部品牌的生存空間。

比如今年,品牌對加盟商的争奪戰趨于白熱化,不少品牌通過“0元加盟”“分期付”“小店型”等降低開店門檻的政策加速搶占市場,有的品牌還大打價格戰,用規模優勢換取定價權,用總成本領先淘汰對手,最終壟斷人們對這一品類的認知。

價格戰的背後往往是殘酷的認知戰,更是頭部品牌對價格體系的重新塑造。如今,頭部品牌依靠規模化、低成本實作技術和經營模式的更新,正在玩一場以快打慢,加快淘汰程序的遊戲。比如瑞幸的9.9元活動,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許多消費者對咖啡的認知,咖啡不全是賣30元左右的“高檔産品”,而很多中、小咖啡品牌也不敵“9.9元”,被大量洗牌。

結 語

外部經濟和消費環境的遇冷,和内部競争的激烈,都讓當下很多餐飲人倍感壓力——眼看着行業洗牌變得更加殘酷,而門店卻無法吸引來更多顧客,營業額的提升很困難,下滑卻很容易,今後該何去何從?

“餐飲人可能需要管理好自己的預期,餐飲這門生意遠沒有大家想象中那麼好做,洗牌是常态。”壽文彬表示。

當内卷、洗牌成為常态,對于仍在堅持的餐飲人來說,擺在面前的終歸隻有一條路:活下去。不管今年的餐飲如何難做,都要“熬”下去,先“熬”着,慢慢找機會。因為隻要不下牌桌,一切皆有可能。

封面圖來源:圖蟲創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