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用點贊轉發了!“機關賬号黃了!”

作者:西部網

“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流量五十五”,政務号陷入營運之困,近期多地政務新媒體賬号出現集中“關停潮”。

不用點贊轉發了!“機關賬号黃了!”

今年五一前後,長沙、西安、南京等多地一批基層政務微信公衆号、微網誌已停止更新并啟動登出程式。此外,江蘇張家港市大量基層部門和學校的公衆号停用的消息數月前也已見諸報端。這是一時之舉,還是早有預演?關停“政務号”能防止“指尖形式主義”嗎?

今天,小牛邀請到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馬立明和“學習強國”陝西學習平台副總編輯、西部網副總編輯李曉紅一起探讨政務新媒體是否應該追求流量?面對“關停潮”,政務新媒體未來的發展方向何在?

“關停潮”有迹可循

據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CNNIC)釋出的第53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3年12月,經過新浪平台認證的政務機構微網誌為146638個。

不用點贊轉發了!“機關賬号黃了!”

搞笑畫風、神曲助攻……前段時間,部分政務号一改往日嚴肅說教、單向輸出的風格,以“玩梗”逗趣的新模式讓公衆耳目為之一新。為什麼如今卻出現大面積關停的情況?

“從初期的雨後春筍到當今的日益艱難,都是發展過程中的一部分。”“學習強國”陝西學習平台副總編輯、西部網副總編輯李曉紅表示,初期,在網際網路環境、使用者思維、效果導向等理念的共同加持下,政務号逐漸湧現。

近些年,部分政務号經曆了成長過程,起到了一定的積極傳播引導作用。“面對政務号被關停的現象,我們不妨以平常心看待。開号很容易,但運維很難,這是市場的規則,也是時代的選擇。”李曉紅說。

為何陷入困境?

全國多地政務新媒體賬号出現集中“關停潮”,為何往日紅火的政務新媒體風光不再?

1.陷入“有就可以”的“指尖形式主義”

“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流量五十五”,内容空洞乏味、發出去沒人看、同質化嚴重是部分政務号的通病。

細看這些被關停賬号的釋出内容,不難發現“為了更新而更新”的痕迹。為了保證更新量和釋出頻率,内容“注水”已成為部分政務新媒體賬号的常态。

不用點贊轉發了!“機關賬号黃了!”

有媒體評論指出,建設政務新媒體賬号,隻看有沒有,不看能不能用、有沒有用,無疑是“指尖上的形式主義”。

2023年12月,中央網絡安全和資訊化委員會印發《關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義”的若幹意見》指出,“指尖上的形式主義”是形式主義在數字化背景下的變異翻新,也是加重基層負擔的主要表現,要規範政務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政務公衆賬号和工作群組管理。

2.“僵屍号”僅有呼吸感卻無活力感

2023年5月,國家網際網路資訊辦公室釋出的《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2年)》顯示,政務新媒體發展至11萬個賬号。其中,既有一批引導力強的優質頭部賬号,也有部分“僵屍睡眠号”缺乏運維看管。

不用點贊轉發了!“機關賬号黃了!”

例如以“鎮人民政府”為關鍵詞,在某短視訊平台上進行使用者檢索,手機螢幕上出現的搜尋結果長達近百頁。其中,不少鄉鎮政府的短視訊賬号從未釋出過任何作品,有的鄉鎮政務短視訊賬号開通後最新的一條動态還停留在一年前。

正如李曉紅所說,僅有“呼吸感”而缺乏“活力感”的賬号如何長久?

馬立明也表示,融媒體已經下沉至街道,政務号團隊也變得十分龐雜。加之基層從業人員時間精力本就有限,對于部分非傳媒相關專業出身的工作者來說,維護這些“僵屍号”無形中變成了負擔。同時,群衆想要擷取資訊服務需先關注一大堆賬号,又是真的便民利民嗎?

背離了設立初衷的政務新媒體賬号,既不能服務公衆,也不能給政府公信力加分。

政務号如何健康“瘦身”?

政務号“瘦身提速”,不僅要做數量上的“減法”,更要做内容和服務上的“加法”。

關停也要提供“售後”服務,即在一段時間内主動反複宣傳,業務辦理或者資訊擷取的新管道在哪裡。李曉紅強調,政務号關停并非終點,“售後”不能停,為百姓服務的腳步更不能停。

在馬立明看來,政府和群眾之間的溝通是社會文明的内在要求,應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應。此輪政務号的關停與整改隻是階段性的調整,并非是“永别”,今後在與群眾溝通過程中應求真務實,把滿足民生訴求作為第一要務。

對于政務新媒體的未來發展,李曉紅給出了如下建議:集納式的業務是未來的方向,在資訊的海洋裡,我們不需要若幹個小舢闆,對于老百姓來講,減少搜尋成本,也是使用者思維和優化體驗感的一種極緻做法。

來源:庖丁解news 作者:尹珮瑤 魏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