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不用点赞转发了!“单位账号黄了!”

作者:西部网

“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流量五十五”,政务号陷入运营之困,近期多地政务新媒体账号出现集中“关停潮”。

不用点赞转发了!“单位账号黄了!”

今年五一前后,长沙、西安、南京等多地一批基层政务微信公众号、微博已停止更新并启动注销程序。此外,江苏张家港市大量基层部门和学校的公众号停用的消息数月前也已见诸报端。这是一时之举,还是早有预演?关停“政务号”能防止“指尖形式主义”吗?

今天,小牛邀请到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马立明和“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副总编辑、西部网副总编辑李晓红一起探讨政务新媒体是否应该追求流量?面对“关停潮”,政务新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何在?

“关停潮”有迹可循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12月,经过新浪平台认证的政务机构微博为146638个。

不用点赞转发了!“单位账号黄了!”

搞笑画风、神曲助攻……前段时间,部分政务号一改往日严肃说教、单向输出的风格,以“玩梗”逗趣的新模式让公众耳目为之一新。为什么如今却出现大面积关停的情况?

“从初期的雨后春笋到当今的日益艰难,都是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副总编辑、西部网副总编辑李晓红表示,初期,在互联网环境、用户思维、效果导向等理念的共同加持下,政务号逐渐涌现。

近些年,部分政务号经历了成长过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传播引导作用。“面对政务号被关停的现象,我们不妨以平常心看待。开号很容易,但运维很难,这是市场的规则,也是时代的选择。”李晓红说。

为何陷入困境?

全国多地政务新媒体账号出现集中“关停潮”,为何往日红火的政务新媒体风光不再?

1.陷入“有就可以”的“指尖形式主义”

“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流量五十五”,内容空洞乏味、发出去没人看、同质化严重是部分政务号的通病。

细看这些被关停账号的发布内容,不难发现“为了更新而更新”的痕迹。为了保证更新量和发布频率,内容“注水”已成为部分政务新媒体账号的常态。

不用点赞转发了!“单位账号黄了!”

有媒体评论指出,建设政务新媒体账号,只看有没有,不看能不能用、有没有用,无疑是“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2023年12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指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形式主义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变异翻新,也是加重基层负担的主要表现,要规范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政务公众账号和工作群组管理。

2.“僵尸号”仅有呼吸感却无活力感

2023年5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显示,政务新媒体发展至11万个账号。其中,既有一批引导力强的优质头部账号,也有部分“僵尸睡眠号”缺乏运维看管。

不用点赞转发了!“单位账号黄了!”

例如以“镇人民政府”为关键词,在某短视频平台上进行用户检索,手机屏幕上出现的搜索结果长达近百页。其中,不少乡镇政府的短视频账号从未发布过任何作品,有的乡镇政务短视频账号开通后最新的一条动态还停留在一年前。

正如李晓红所说,仅有“呼吸感”而缺乏“活力感”的账号如何长久?

马立明也表示,融媒体已经下沉至街道,政务号团队也变得十分庞杂。加之基层工作人员时间精力本就有限,对于部分非传媒相关专业出身的工作者来说,维护这些“僵尸号”无形中变成了负担。同时,群众想要获取信息服务需先关注一大堆账号,又是真的便民利民吗?

背离了设立初衷的政务新媒体账号,既不能服务公众,也不能给政府公信力加分。

政务号如何健康“瘦身”?

政务号“瘦身提速”,不仅要做数量上的“减法”,更要做内容和服务上的“加法”。

关停也要提供“售后”服务,即在一段时间内主动反复宣传,业务办理或者信息获取的新渠道在哪里。李晓红强调,政务号关停并非终点,“售后”不能停,为百姓服务的脚步更不能停。

在马立明看来,政府和民众之间的沟通是社会文明的内在要求,应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应。此轮政务号的关停与整改只是阶段性的调整,并非是“永别”,今后在与民众沟通过程中应求真务实,把满足民生诉求作为第一要务。

对于政务新媒体的未来发展,李晓红给出了如下建议:集纳式的业务是未来的方向,在信息的海洋里,我们不需要若干个小舢板,对于老百姓来讲,减少搜索成本,也是用户思维和优化体验感的一种极致做法。

来源:庖丁解news 作者:尹珮瑶 魏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