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作者:日照日報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5月18日,由中共岚山頭街道工作委員會、岚山頭街道辦事處主辦,佛手灣居股份經濟合作社承辦,大衆網·海報新聞、佛手灣郵政儲蓄銀行、日照銀行安岚支行、漁悅酒家協辦的“岚山煎餅卷萬物”2024鄉村好時節·樂動生活暨岚山頭街道第二屆煎餅文化節在佛手灣居成功舉辦!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此次活動設有岚山頭風物展示區、岚山頭煎餅展示區、岚山頭特色美食區、煎餅卷萬物體驗區、文旅宣傳推介區、漁民畫創作體驗區、親子風筝手繪互動區、全方位展示了岚山煎餅和岚山漁文化的魅力與風采,吸引了衆多遊客、居民駐足觀看,參與其中。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我們早上7點左右就過來了。”活動現場,今年66歲的佛手灣居村民唐英田剛烙好的煎餅,沒一會就被搶購一空。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佛手灣居所屬的岚山頭街道,素有“家家支鏊子,戶戶烙煎餅”的傳統。其煎餅以口感酥、軟、香、脆而出名,已列入第五批山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成為岚山特色美食的金名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煎餅美成了“花”!在岚山頭煎餅展示區,一張張煎餅被折成一束又一束精巧逼真、傲然綻放的煎餅花,能賞又能吃,引來很多參觀者圍觀。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岚山煎餅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紅燒帶魚、漁家小炒、油焖大蝦……在岚山頭特色美食區、的長桌上擺着煎餅和十幾種具有漁家特色的菜品供大家挑選。“今天在佛手灣居品嘗了各種特色煎餅。卷上漁家小炒,又辣又好吃!”遊客梁女士說。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嘗嘗煎餅卷辣椒醬,這味道會上瘾。”在岚山頭風物展示區,同樣熱鬧非凡。來自童海路社群的王均花拿出煎餅卷醬讓遊客試吃。她帶來的辣椒醬,受到大家的一緻好評。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在漁民畫創作體驗區,一張長達6米的漁民畫長卷吸引了不少遊客、小朋友駐足。據了解,這幅名為《經海興漁乘勢而上 龍騰萬裡聚勢而強》的漁民畫裡,包含捕魚、織漁網、趕海等具有岚山頭街道特色漁文化的元素,盡顯“岚海”魅力。

此外,在文旅宣傳推介區,海州灣文旅公司、安東阿掖旅遊有限公司、漁港村落3家有代表性的文旅企業進行自我宣傳推介,實作“引流”效應。通過“政府搭台 企業唱戲”,助推文旅經濟高品質發展。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近年來,岚山頭街道堅持守正創新,多措并舉保留漁業生産中的各種傳統技藝、漁民風俗,不斷探索“漁文化”傳承發展新路徑,岚山煎餅相繼亮相日照市第五屆“第一書記”助力鄉村振興暨農産品展銷會,“山東手造·優選日照”非遺體驗展銷活動,第四屆中國國際文化旅遊博覽會、第二屆中華傳統工藝大會參展,如今的岚山煎餅不僅僅是美食,更是一種文化,一種記憶,一種刻在漁家兒女骨子裡的傳承!

一張煎餅卷盡人間美食,一張煎餅傳承非遺食俗。此次煎餅文化節,在宣傳“岚山煎餅”特色品牌和知名度同時,持續放大節會效應,進一步提升了岚山頭街道特色美食、傳統非遺、産業優勢等對外影響力。下一步,岚山頭街道将積極踐行文化兩創,在講好“煎餅+”故事基礎上,深挖文旅、漁旅和體旅“三個融合”,推動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發展優勢,助力鄉村振興。

煎餅文化節

演出精彩回顧!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一縷谷物的香甜千回百轉

終成一方水土一方人

提起煎餅

想必每一位岚山人都不會陌生

它陪伴岚山人度過漫長歲月

是不可或缺的主食

現場噴香!岚山煎餅再次火出圈~

酥 軟 脆 香

餅薄如紙 色調微黃

質細香甜 柔軟可口 營養豐富

老家日照·海邊舊事(一)――烙煎餅

烙煎餅,是娘的苦活、孩子們的喜事,他們圍在鏊子邊,看鏊子底的火苗忽進忽出,不時遞把草,不時用袖子擦擦被煙薰出的眼淚,不時瞅着火苗從鏊子底蹿出來,眼看燒着娘的衣裳了,大呼小叫起來,可娘連火苗瞅也沒瞅一眼,隻把帶火苗的柴草撥進鏊子底。

平時缺肚子的孩子,這會逮着了,不時揀點“煎餅硌渣”,或把偶爾那點“糊”得焦黃的地方摳下來,塞進嘴裡。也有的坐地就卷起剛下鏊子的煎餅,從鹹菜缸裡撈塊蘿蔔鹹菜就着,熱乎乎的,不喇嗓子,可順口了,肚大的連吃好幾張。臉皮厚的,溜到鍋台,用筷子蘸幾滴果子油,滿口的香……

快烙完時,娘會把兩張煎餅摞在一起,把早剁好的白菜豆腐或韭菜豆腐餡在上面攤勻,再蓋上兩三張煎餅,裹起來,疊成長條狀,約四指寬,正反兩面熥幾次,待熱氣冒出來,當中的餡就熟了。稍涼後,切成巴掌大一塊塊的,小孩子們急不可耐地湊上來,“嗤嗤拉拉”吃起來。這叫“溻煎餅”。

這時,腦袋轉已快得的“小老羔子”,小跑着到雞窩掏來一個熱乎乎的蛋,眼巴巴地遞給娘,娘什麼也不說,就在鏊子沿磕開,攤在煎餅上,推勻,再撒上點細鹽和蔥沫,待變成金黃色後,煎餅的清香、雞蛋的濃香、蔥花的異香,直往鼻子裡拱,娘把雞蛋煎餅從鏊子卷起來,邊摘下頭巾擦把汗,邊遞過去,那孩子趕緊一把“搶”過來,燙得來回兩手倒騰着往嘴裡塞,狠狠咬上一口。

引自:老家日照·海邊舊事(一)――烙煎餅

文:田文閣

關于煎餅的回憶,你還有哪些?

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來源:大衆網日照

繼續閱讀